三苏早年冠盖京华,就是因为得到了前辈重臣如欧阳修、杨畋的大力举荐,当时的望臣司马光、宰相韩琦等也对苏门学士赞赏有加。
被欧阳修赞不绝口的青年才俊苏轼,在考试过程中毫无例外地拿到了“第三等”的成绩。宋朝大考,历史上一二等均为虚设,“第三等”实际上就是最高等。苏轼由此被授予大理评事、佥书陕西凤翔府判官的任命状。
弟弟苏辙却没有那么幸运,由于他在“御试对策”中直斥宋仁宗“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无度”,只能名列“第四等”,而且只被授以商州军事推官的低级头衔。
按照北宋的惯例,新科进士被授官之后,还需要“封还词头”,即官方要书写一份正式说明任命理由的公文,此事才告完结。当时,负责撰写官方任命诏书的知制诰,就是名望如日中天的王安石。在此之前,王安石和三苏父子早就结下了梁子。两年后老父苏洵以《辨奸论》行世,被认为暗讽王安石日后得志必奸,加上苏轼的旷达豪放的个人人格,更为王安石所不喜,王曾私下指责苏轼文章全类战国纵横家之游辞无根,为人则是“欲附丽欧阳修”,“以取天下之权”。但慑于苏轼当时的文名,王安石没有找苏轼下手,可是这一次,他并不打算放过苏辙。
知制诰王安石不仅不愿意为苏辙撰写诏书(即所谓的“封还词头”),还意欲在苏辙的任命状中再给苏辙按上一个罪名,说他“专攻人主”,状若西汉的名儒谷永,专以危言耸听之辞来攀附皇上。
被欧阳修赞不绝口的青年才俊苏轼,在考试过程中毫无例外地拿到了“第三等”的成绩。宋朝大考,历史上一二等均为虚设,“第三等”实际上就是最高等。苏轼由此被授予大理评事、佥书陕西凤翔府判官的任命状。
弟弟苏辙却没有那么幸运,由于他在“御试对策”中直斥宋仁宗“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无度”,只能名列“第四等”,而且只被授以商州军事推官的低级头衔。
按照北宋的惯例,新科进士被授官之后,还需要“封还词头”,即官方要书写一份正式说明任命理由的公文,此事才告完结。当时,负责撰写官方任命诏书的知制诰,就是名望如日中天的王安石。在此之前,王安石和三苏父子早就结下了梁子。两年后老父苏洵以《辨奸论》行世,被认为暗讽王安石日后得志必奸,加上苏轼的旷达豪放的个人人格,更为王安石所不喜,王曾私下指责苏轼文章全类战国纵横家之游辞无根,为人则是“欲附丽欧阳修”,“以取天下之权”。但慑于苏轼当时的文名,王安石没有找苏轼下手,可是这一次,他并不打算放过苏辙。
知制诰王安石不仅不愿意为苏辙撰写诏书(即所谓的“封还词头”),还意欲在苏辙的任命状中再给苏辙按上一个罪名,说他“专攻人主”,状若西汉的名儒谷永,专以危言耸听之辞来攀附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