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4,384贴子:2,164,925

强迫症的本质,有缘人进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过去是个深度强迫症患者,大学期间偶然遇到贾老师理论在其帮助下彻底走出,现在无私在群里讲解强迫症的本质以及彻底治愈的方法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8-27 07:04回复
    《现代人的焦虑》一书发表前言及序 和目录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8-27 07:04
    回复
      该书是贾晓峰先生10年前的作品,在这里原文贴出
      前 言
      本书作为一部心理学书籍,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具体、细致的剖析,创造出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思维疗法。这一疗法,以东方文化为基础,融当代西方诸多心理治疗体系精髓为一体,对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对目前世界上主要心理治疗体系的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其中的不足和错误进行了分析总结,否定了传统医学心理学对心理疾病分类的价值和意义。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应用了当今西方医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对现有的医学模式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目前医学界只重视药物和手术,不重视心理治疗的方向性错误。对改变当今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确立心理治疗在医治各种疾病当中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有重要的价值。
      书中所阐述的理论,从某种意义讲,是对当代医学的一个反叛。作者通过论证,揭示出人类智慧产生的根本原因,证实了人类智慧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人的情绪――而不是人的知识。
      本书突出的特点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世界上最深刻的道理,用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去阐述最深奥的哲理。其深入浅出、运用自如,具有不拘一格的独创性和发散性。

      本书是一部实证理论,作者从开始思考,到最后得出结论,都不是以理论、实验为根据和前提,而是直接从实证中入手,通过对自身的观察、分析、研究,得出具体的结论,推导出具体的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然后,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实验和心理学理论中找出依据和结论,对自己形成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冠以学术名词和定义。对于大多数理论的阐述,作者都是用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用最常见、最实用的道理加以解释。
      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得出的结论,都是从分析研究疾病开始,并从宏观和哲学的角度去总结治疗疾病的方法,揭示产生疾病的根源,摆脱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烦琐的论述。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用事实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明本书的理论不存在方向性错误,只存在局部的缺点和不足。本书以疾病为突破口,从有关人类科学的最根本点出发,在揭示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向相关方面突破。
      本书以医学心理学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涉入到其它相关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针对性。它所讨论的很多中心问题,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引起当代医学心理学重视的,所以,在阅读时,读者必须放下已经形成的理论观点和知识体系,带着全新的观点和角度进行研究。否则将难以理解本书,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在价值。
      对于各种严重心理疾病患者,除了先天性或在发作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以外,本书所提供的治疗方法和具体步骤极为具体、十分会面。书中通过临床操作和病人的实践体会,真实地把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加重原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和描述,是指导病人自我治疗的实际操作科学。书中指明了在治疗心理疾病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系统地介绍了病态思维活动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自我治疗的阻碍,揭示了人类自我欺骗的内在规律和实质。这在目前作者所见到的心理治疗学书籍中非常少见,甚至是没有的。
      对于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们,本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对从事心理治疗专业的工作人员,书中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为医生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正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认识清楚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将会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本书提供的事实和实际体验,为学术上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从事医学专业的医生、专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理解和认识清楚各种心身疾病病人的内心活动与疾病产生之间的关系,认识心理治疗在治疗生理疾病中的重大作用。
      本书通过对疾病的论述,在论证了情绪对疾病产生的重大意义的同时,通过对病人认知障碍产生原因的描述,说明了人类智慧产生的决定因素是情绪而不是知识。全书在对心理学理论、治疗疾病理论的阐述过程中,都贯穿着一个中心:即知识、理智、学识常常是阻碍自我智慧产生,阻碍自我发展,阻碍自我治愈的最大阻力。
      本书以论述人类心身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基础,广泛地涉入多学科、多领域,力图实现多个边缘学科的组合。虽然这种努力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由于涉及面太广,内容太多、太复杂,在论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对有些问题的探讨,作者只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还难以形成完善和系统的理论。这一点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但是,作者的这种敢于探索、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博士 许岗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8-27 07:05
      回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焦虑的产生及影响
        第二章 烦恼与疾病的关系
        第三章 习惯与神经症
        第四章 焦虑与症状满足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对疾病产生原因的综述
        第六章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第七章 心身疾病与精神疾病本质相同
        第八章 理智的分类和作用
        第九章 情绪、性格与人生
        第十章 欲望产生于潜意识
        第十一章 集中注意力的内含
        第十二章 思维疗法
        第十三章 对主要心理疗法原理的剖析
        第十四章 对治疗的抗拒
        后记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8-27 07:05
        回复
          第一章 焦虑的产生及影响
          2016-06-20
          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
          焦虑,几乎被认为是所有精神疾病和身心疾病产生的根源,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焦虑指一种紧张的、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除抑郁以外的所有不良情绪和不愉快感觉,通俗地讲,焦虑是一种不良情绪。焦虑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身体上感觉到的不愉快体验,另一种是思维或行为上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想法或行动。从认识和感觉的角度来说,焦虑又包括自身能感觉到和自身感觉不到的焦虑。感觉到的焦虑,是因为焦虑超过了“习惯状态”而被感知;感觉不到的焦虑,指个体已经形成了的习惯性焦虑,正是因为自己已经习惯,所以虽然有焦虑但却感觉不到,这种焦虑可以又称为无意识焦虑。
          焦虑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由生活中的压抑和挫折而产生,二是由于自身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而产生。因此,可以认为一种是主观原因,一种是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之所以引起焦虑,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压抑,使自己遭遇到各种挫折(至少是自己感觉到遭遇了挫折),并进而影响到情绪,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这些挫折主要是外来力量强加给人的,是个体所不能抗拒的、无法回避的。这种客观原因造成的焦虑,从童年开始形成,并一直伴随着一个人生命过程。
          对于儿童来讲,焦虑由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形成于各种复杂的环境原因,其中包括不良的教育方式、生活氛围、饮食、环境等等。最初的焦虑,直接由父母的教育产生,例如,母亲给刚出生的婴儿哺乳的姿势、拥抱的方法和亲热程度、说话的语气、关心的程度,如果表现失当,虽然婴儿不会说话,也不理解父母的语言,但能够从父母的行为中,感觉和理解父母亲的所有体态语言。事实是,体态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身体化的语言。如果缺少充分的保护和关心,或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爱的保护,儿童就会产生“爱”的缺失,焦虑就会由此产生。如果父母亲具有焦虑的性格,必然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会使儿童形成焦虑的性格特征。也许有人会说,我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克服已有的焦虑,使它不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观察发现,人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含而不露的,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父母亲理解并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良好的性格作为基础,都会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从而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8-27 07:06
          回复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生活中没有遇到大的挫折和变化,一个人童年时期形成的焦虑将不会改变,当他面对现实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时,这些固有的焦虑将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途径,以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理解,得以满足和发泄。例如,焦虑水平低的人,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时,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和对待;而焦虑水平高的人,则可能变得心事重重、喜欢烦恼、暴躁易怒,将很正常的事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曲解。
            由于从小养成的焦虑,自身已经习惯了,并成为性格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是个体无法自知、感觉不到、认识不到的无意识焦虑。日常生活中,当处理各种问题时,只要没有超过这种固有水平的焦虑水平,个体都认识不到、感觉不到,并且,伴随着思维活动,个体还会通过理智的推理和想象,认为所有为解决问题的焦虑是自然的、应该的、必须的、合理的。例如,顾虑多一点有得于做得很周全,烦恼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个体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满足性格和焦虑的需要。人变成了理智的人,而看上去正确的思考和理智,恰恰产生了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是大多数失败和痛苦的根源。
            内因引发的焦虑起源于自身的欲望,形成于内在的追求,它建立在第一种焦虑的基础之上而产生,并决定于第一种焦虑。
            由于不良的教育,个体形成了自身固有的、过高的内在焦虑水平,伴随着日常生活,必然对客观事物产生各种认知障碍,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和社会适应障碍,这些障碍会阻碍人的正常成长,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使人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但是,由于习惯于这种生存方式,自身无法认识到,也不会重视和力图去解决这些障碍。
            当遇到过强的应急事件时,这些障碍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形成更为严重的障碍,并出现相关的症状。如果一个人从未有过这种经历,他不知道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产生恐惧和不安。例如,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由于过于紧张,造成了不该有的口误,自己感觉非常难堪。虽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问题并有解决又解决不了,使障碍和矛盾进一步恶化,从此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
            如果个体具有过于认真的性格,对自己有过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由应急事件中的极度焦虑,产生的严重适应障碍,头脑中自然会产生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要求,产生对焦虑和烦恼的认识。这种认识,以及伴着这种认识而产生的进一步烦恼,使焦虑进一步加重。
            这部分焦虑,产生于人的欲望和努力,它们来源于烦恼和追求,是产生疾病和痛苦的内在原因。西方焦虑学家认为,焦虑产生于个体想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矛盾,以及为解决无法解决矛盾所做的没有意义的努力。其中的道理与我们的论述,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还不够全面和具体。
            对于一般人来讲,这部分焦虑虽然也会经常产生,即由于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而产生焦虑,但由于这类人前一种焦虑比较轻微,性格中存在的异常成份少,欲望和追求就不会非常强烈,能够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会无法忍受,从而把障碍当成一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而使焦虑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疾病。过于认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本身就是焦虑产生的主原因和重要形成手段,性格不好的人,必然是过于认真,比一般人更加追求完美的人。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8-27 07:06
            回复
              困难之处在于,要通过焦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焦虑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去觉察和分析焦虑的产生,捕捉思维背后的焦虑,认识由于焦虑导致的、许多不为自己意识到的错误和失败。当你经过反复地体验,分析和感觉,才可以认识到:大多数伴随着焦虑的思维过程必然是错误的。认识和确信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克服和放弃伴随焦虑的思考,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智慧的产生,个体的觉醒。这就是佛学、中医学、气功、老庄哲学中,修炼和培养自身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改变性格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产生于焦虑水平,是焦虑的变化形式,各种不良的性格,都是焦虑的变化产物,本质上来源于焦虑。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压抑,解除压抑是通过病人对自己错误的被扭曲的认知的反省,对自我的了解和改造。其实质是通过去除压抑改变病人的性格,不改变性格的治疗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我们大多数意识过程都是虚构和妄想,是将自己的意向投射到事物之中去。认识并不是来源于事物,而是来源于我们的需要,来源于焦虑的需要。压抑的本质正是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焦虑。去除了焦虑,我们才能够恢复本性,恢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想认识焦虑对认知的扭曲作用,理智的思考是无法实现的。就像自己的眼睛,不通过镜子,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样,每个人对自己所面对的事物,产生的认识和思考,都是有根据、有理由、有道理的,沿着理智和思考分析下去,我们不可能发现其中的错误,认识其中的秘密,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自己,永远发现不了焦虑的罪行,最多我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隐约感觉到焦虑的作用,但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可能把焦虑与人类的一切失败、痛苦、挫折、罪恶联系起来,不可能将焦虑与精神疾病和生理疾病真正地联系起来考虑。
              思维编制出一个又一个谎言,去满足焦虑的需要,个体不仅认识不到它,反过来还会认为:它是需要,是解决困难、解决矛盾、改造自身的需要。实质上,这是“自我防卫机制”的作用过程,是人们为了回避改变自我,维持习惯,维持固有的焦虑的需要。这是心理活动的潜在规律,是个体无法自知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的悲剧。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27 07:07
              回复
                第二章 烦恼与疾病的关系
                2016-06-20
                对烦恼性质的认识
                烦恼对于人类来讲实在是一个太平常的事情,它的重大作用被人类遗忘到脑后,以致于到今天为止,大多数心理学家还认为烦恼是正常的,应该具有的,较为统一的定义是:“适当的焦虑对人是有意义的,可以激发人体的潜能。”然而,专家们对焦虑的产生过程论述起来却含糊不清,甚至不能够给焦虑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专家们为了研究焦虑而做各种实验,进行各种文字上的定义。但就是没有一个专家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出焦虑的产生原因。这使得专家们绕着圈子、反复研究,把人当成了一个物体去测量,以致最终也没有能够找出一个所以然来。最多只形成了一些局部的小范围的定义,但运用到实践中去却无济于事。
                马斯洛指出:“我首创了主观生物学这一概念。我觉得它是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弥合主观与客观以及现象与行为之间的鸿沟。我发现,人们可以而且必须内省地和主观地研究自身的生物学;我希望这一发现对别人也会有所裨益,特别是对于生物学家。”荣格等人也提出了完全相同的观点。作者认为,不通过主观的形式研究心理学,解决人本身的问题,是永远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的进步,永远不可能解决属于人类的有关疾病问题的。
                不良情绪、焦虑产生认识障碍,这也是专家的定义。前面说适当的焦虑是应该的,而后面以证实不良情绪和焦虑产生认识障碍。这明显的矛盾却没有人去说明它,怀疑它。当然,也有很多专家看到了在心理学中的这一薄弱环节。但因为其实在太复杂,难于研究,所以只好避而不谈,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也只是点到为止。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8-27 07:09
                回复
                  烦恼隐藏在无意识之中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许多疾病(不单是精神疾病,也包括器质性疾病)是由不良情绪(包括焦虑)引起的,比如,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肿瘤等。这些疾病发生在不同的系统,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不良情绪,同样是焦虑,却产生了不同的疾病?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焦虑,其内含复杂多变,几乎涉及人类的所有问题,因而成为心身医学研究的难点和主要方向。众所周知,情绪对疾病的产生和治疗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人们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证明这一点,如某某人退休以后心情不好,一年以后生了癌症;某某人脾气不好,有心脏病,要少惹他生气;某某人一气之下中风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不良情绪影响下都会生病。这就使得人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情绪对疾病的产生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谁也讲不清、说不明。
                  有很多人会提出反面证据,即没有焦虑和紧张情绪,人也会产生各种疾病。有人会说:“我虽然病了,但与情绪没有太大的关系,生病前我并没有遇到什么不如意,没有遭到过什么重大打击。总之,我很好,但是我病了。”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证,是因为焦虑和烦恼隐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一个人是否存在性格上的问题,是否有烦恼和焦虑,往往是自己难以认识到的。
                  由于我们对情绪、对焦虑的认识极为浮浅,甚至全然不知,我们能感觉到的情绪变化只占到其中的极少部分,焦虑的复杂性欺骗了几乎所有的人,习惯性焦虑使人们对自己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有敏锐观察力的人看到了焦虑表现的一面,既对生病的重大作用,但同时又被其隐藏的大部分所欺骗。他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认识清楚大部分焦虑,这部分焦虑被弗洛伊德认为是“无意识焦虑”。因为它们根植于人的性格之中,是通过表面无法被人发现的,是自身无法自知的,只有少数人能够或多或少地发现一点,并提出很多关于它的假设。而这部分焦虑,正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或者说,它们足以使人走在疾病的边缘,成为“亚健康人”,任何劳累、环境作用、传染媒介、气候变化、紧张因素,都可使这部分焦虑作用大为增加,使一名看似健康的人突然生病。这部分焦虑存在于性格之中,是形成性格的根本。它产生了个体差异,产生了千变万化的人类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产生的仇恨、嫉妒、欺骗、愤怒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和行为方式,虽然已经被当今西方心理学界定义为病态人格的表现,是一种异常现象,但这并没有引起我们现有文化的认可和重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病态文化还被认为是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被某些专家认为是自然现象,是人的本能。很多人都在这种生活哲学的指导下生活,虽然他们也知道这些方式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但社会现实对人的逐步影响,环境对人的制约和改造,已经将这些正确的感知抹去,使人变得麻木和堕落。而这些异常的生活哲学往往成为各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不愉快,不愉快就是焦虑的表现,烦恼的表现,而医学上已经定论,焦虑使人的免役系统减弱,抵抗力下降。西方有关资料表明,贪污的人患癌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倍。
                  异常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形成以后,就像一种恶习,是难予认识清楚和改变的,虽然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存在着严重的不愉快,存在着太多的烦恼和痛苦,但形成习惯后,个体是无法自知的。而且,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的痛苦不仅会茫然无知,还会因为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得到的局部利益自豪和骄傲。不去满足这种病态的习惯,人还会感觉到不舒服。改变这种病态的人格,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拥有一颗正义的灵魂,这是异常困难的,是一次改变性格的过程。我们因社会的存在而迷失了方向,走错了道路。现实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从历史的角度去考虑,从人本身的幸福的角度去考虑,存在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正确的。永恒的、属于人本身的最终的人生哲学是不会改变的,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向往,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罪恶和不幸,但真理和正义却始终伴随着人类,成为人类最终的奋斗目标。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27 07:09
                  回复
                    生活之中的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很好,比较愉快,至少还不坏。然而,这只是个体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很好。关键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由于没有可资比较的尺度和标准,因此是无法比较的。同样自我感觉很好的个体,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一个个体无法深入到另一个个体之中,去感觉他人的感受、思维方式、幸福程度,只能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比较。问题正好出在这里,语言使人类相互了解,但语言本身是无法确定的,没有比较的统一标准,不能成为事实的根据,语言在表达一定意义的同时,往往完成了对自己、对他人的欺骗。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混淆是非,这是语言学家们都知道的事情。同样一句话,很有可能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而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使很多圣人哲语和文化遗产都遭到了历史性的扭曲和批判。
                    焦虑这一导致人类痛苦的重要源泉,人类自我的最大敌人,采取了极为狡猾的手段,肆无忌胆地驰骋于每一个个体之中,使人们不仅被出卖,而且还为其歌功颂德。心理学家们经常会说:“适当的焦虑对人体是有益的,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什么是适当的焦虑,专家们说不清楚,焦虑与兴奋,焦虑与投入,焦虑与紧迫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对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的事情,人们却经常会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是人类的悲哀。在对待焦虑的问题上,一向以严肃而著称的科学界,却显得异常不严肃。试想,没有一个运动员不是因为紧张导致了比赛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没有一次人类的战争不是因为生存的焦虑,产生病态的敌意,最终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自相残杀。没有一个伟人不是在焦虑的作用下,产生了错误的敌对情绪而做出极端的决定,最终犯下致命的错误,功败垂成,遗憾古今。这些认知障碍都是来源于焦虑。
                    焦虑的主要部分,以人自身无法自知的形式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并使个体在适当的时机生病。它的难以认识,难以觉察,使专家和普通的个体不能够确定其作用的大小,以致于被冷落至今。它是导致几乎所有心身疾病甚至部分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
                    各种各样的病人都有其独特有的生活经历和难予发现的性格问题,观察到这一点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在对病人的生活进行深入的了解,细致的观察以前,病人的性格问题是难以发现的。
                    首先,人是不会轻意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即使想暴露,大多数人在无意识的状况下也会回避自己,难以有勇气暴露自己。没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正义的胸怀,对心理学和心理活动规律及其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病人的热情与真诚,是不可能通过与病人的谈话中,发现病人异常性格问题的,病人更不会轻意暴露自己最深层的隐私。
                    其次,医学界至今对有关焦虑知识的缺乏,使人们不相信它与疾病有如此重大的关系,病人绝不会轻易相信通过心理治疗能够解除被医学界无法战胜的顽疾。就像人们说“太阳将从西边出升”一样,任何人听到这种说法,都会断然否定。这种说法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能的。虽然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但这并不能扭转世俗的看法和传统的认识。
                    再次,心理学至今的发展和研究还没有从人类的角度,从本质上找到真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没有完整的体系,正确的体系,必然不能掌握千变万化的疾病产生的根源。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8-27 07:10
                    回复
                      在与病人的谈话中,如果不能通过病人的语言、表情、行为及时抓住性格上的问题,找到突破口,说服病人,想使病人相信并认为有道理是不可能的。当你通过谈话发现了病人性格上问题的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彻底突破病人的自我防线,病人就可能从否认医生转变成怀疑自己、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最后达到认可与共识。这样,就可以实现了治疗的第一步,使病人相信心理致病的可能性,相信心理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可能性。病人为了求得生存,会开始尝试和努力,真正的攻坚战将从这里开始。病人需要经过顽强的努力,誓死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方可拯救自己的生命。
                      由于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疾病,病人大多处于不愉快之中,不愉快必然会导致病人漫不经心,或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治病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与病人的对话过程中,观察病人的眼神可以发现病人注意力不集中,或发现病人态度冷漠,这些情况在每个病人身上都会发现。只要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经验是不难做到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态度冷漠是每个重病人都存在的重要特征。有些人可能很难发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你不注意观察或者没有经验。在不了解病人的详细情况和病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条途径找到突破口。另一种情况,病人在与你交谈时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时,可能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暂时被掩盖了,没有表现出来。然而,通过交谈和对疾病产生原理的介绍,在与病人交心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现病人生活之中与常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就可以抓住病人的弱点和异常之处,紧追不舍,一举攻破病人的心理防线,使病人心服口服,不再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承认自己心理上的问题。通过对比和分析,病人在了解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认识和挖掘出导致疾病的内在心理原因,为改变自我打下理论上的基础。
                      烦恼和焦虑,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错误的人生哲学和伦理观,都是产生烦恼的原因。烦恼不仅来源于各处各样的生活挫折和不良生活事件,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来源于人更深层次的性格,来源于社会的风气,群体的价值取向。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使个体内心不愉快的任何思维活动和行为都是烦恼,而个体是否愉快又是难以从自身的感觉和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是无从比较中获得答案的。所以,从个体中挖掘出导致产生疾病的烦恼是极为困难的,烦恼和焦虑隐藏在无意识之中。病人不敞开自己的心扉,不能做到与医生推心置腹的交流,是不可能暴露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同样,医生如果没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没有丰富的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伦理学知识,没有一颗正直、无私、热情、善良的心灵,没有对疾病的产生原因透彻的理解,没有亲身的磨难和体验,是不可能打开病人心灵的大门,也不可能找出致病的根源。
                      个体认为一种很有意义的、很舒适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一种极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极为压抑,极为不愉快的生活态度。但因为从小就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而无法自知,或因为长期的压抑已经养成了习惯而不自觉,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而被自己所欺骗,或由于病态的人生哲学而始终生活在痛苦之中。作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贪污的人比常人更容易患癌症”。这就说明不良的生活哲学和人生观产生烦恼并导致疾病。
                      与病人的谈话过程,是一次哲学的探讨、伦理学的探讨、生命意义的探讨、心理学知识的探讨。治疗疾病不单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而是要运用属于人类的所有的知识,这就应验了善为医者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古训。对医生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是非常难以达到的,而达不到这一点的医生只能成为一名所谓的“医学修理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8-27 07:10
                      回复
                        烦恼对疾病产生的作用
                        烦恼对疾病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一点往往是很难于理解和认识到的。每个人都有烦恼,但说烦恼是产生疾病的根源,好像有点过分,因为烦恼看上去与疾病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但生病的只是极个别的人。而烦恼的多少,程度的不同,量和质的区别,常人和病人之间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从表面上是无法分辩清楚的。没有深入到病人的思想中去、生活中去,是无法发现其中的差别的。
                        情绪异常来源于烦恼,异常的情绪导致疾病的产生,这在当今的心身医学中,已经被越来明确地证实,在上面,我们已经论述过,烦恼是情绪异常的来源,而无数烦恼组合起来,对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烦恼的累积使人性格产生变异,使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使人形成长期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疾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人在生病前可能会感觉到生活不如意,情绪不好,但作为个体是无法知道情绪不好,为什么情绪不能好起来的根本原因。个体无法知道,不良的情绪是由于无数个烦恼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性格倾向,较为固定的生理状态,并成为不良生活方式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就形成了习惯性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为个体,只会感到自身不再像以前那么顺心,爱发脾气,容易产生责怪、仇恨、愤怒、敌意、不满、消沉、失望等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疾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自我认识不清的人,受错误医学知识教育的当代人们很难甚至于不可能想到疾病是由于性格的变化导致的。
                        如果一个医生详细地询问病人时,通过交谈和对病人在生病前后的性格分析,他一定能够发现,几乎所有病人都可以找到情绪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里指的是排除外在因素导致的疾病,因而主要是指内因性疾病。
                        然而,有很多人难以觉察到这一点,甚至于不承认。因为上述的变化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演变的,在不知不觉中演变。只有那些在生活中受重大挫折和打击,经过极度的痛苦、烦恼、焦虑后产生了躯体疾病的病人,才可能深刻地意识到疾病的产生与烦恼有重大的关系,而一般的人是不可能承认的。
                        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极不愉快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很好,而无源无故地生了病,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天灾人祸。更有很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强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生活很不如意。另外,有些烦恼即使表达出来了,也不会被人理解,不可能得到同情,有时可能还会招来更多的麻烦。所以,很少有病人会从这种角度去寻找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源。当然,造成人们忽视精神因素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权威和舆论的误导,医学界的权威们就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因为环境、因为气候、因为劳累等等,却很少说疾病是因为情绪而引起的。
                        人类的发展必然是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智慧。在认识上表现出无知和愚蠢是必然的,在所难免的,否则人类早已发展到能够制约自然了,早已发展到“极乐世界”了。正因为人类永远会受着自然的制约,所以人类才会产生错误,人类才会存在由弱到强的自然进化过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8-27 07:11
                        回复
                          去除烦恼是治病的重要途径
                          烦恼作为产生疾病的先决条件,躯体的异常又与烦恼同时产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产生疾病以后,形成了疾病的性格,形成了疾病的习惯。疾病成了需要,成了习惯。治疗时=使我们通过手术、药物,能够治好躯体的症状,但没有改变个体生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又会重新产生,或出现其它的疾病。这样是不能够根治疾病的,只能起到缓解病情,消灭表面的症状。
                          与此同时,单纯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又会破坏人体的平衡,产生各种毒副作用。这在手术和药物治疗后的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机体反应得到充分的证实。更重要的是,药物和手术治愈了一种疾病以后,机体由于对疾病的需要,巧妙地回避了药物的监督,又产生其它的疾病。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只能够达到这一地步,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躯体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通过治疗机体的症状是难以治愈疾病的。我们只有解决了产生疾病的先决条件——烦恼,才是治愈疾病的根本出路和治病大法。所以,去除了烦恼对治疗疾病当然有决定性作用。
                          消除烦恼是困难和复杂的
                          病人在无意之中,对改变性格,治愈疾病进行强烈的抵抗。疾病成了病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严重的病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了尽快的死亡而努力,拒绝任何有效的治疗。
                          理解这一点好像有很大的困难,谁也不愿意死。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病人是如何抗拒的。发怒易产生高血压,一个高血压病人,只有在气愤时才会发怒,而气愤总是有理由的。这种理由就是抗拒。当怒气过去,病人又会后悔。通过分析可以证明,几乎所有真正的发怒都是没有意义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但病人在发怒时却想不到这一点,因为发怒是性格的需要,是病人的需要。没有理由病人也会找出理由去发怒,这在常人中也是这样。病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发怒或用生气等其它的方法以达到于发怒相同的不愉快效果,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不愉快。病人可以用对疾病的担心来取代发怒,对是否做手术而犹豫不决等等。其变化形式多种多样,无穷无尽。但其性质不会变,都是烦恼。
                          这些无边的烦恼看上去对眼前的疾病没有多大影响,但它可以进一步地摧跨病人的抵抗力,等到下一个轮回进一步对病人实施更为有效的打击。病人在不知不觉中使病情加重。很多人在知道自己有病后加重病情,治疗后病情加重,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大胆的科学家中有的人通过事实提出了反科学的观点:“治疗对病人是有害的”。
                          病人只有通过顽强的、不屈的努力,疾病才可以治愈。不改变性格,疾病几乎是不可治愈的。明智的、谦虚的、大度的、实事求是的医生们是承认这一点的。至少他们会承认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大多数疾病是无能为力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8-27 07:11
                          回复
                            消灭烦恼是一切非正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小小的烦恼就是导致大多数疾病的源泉,烦恼虽然小,但它的变化又是无穷无尽的,消灭它又是极为困难的。可以讲,烦恼虽小,消灭难,难于上青天。佛学为了消灭烦恼写下了三藏十二部,经书满天下。心理学为了消灭病人的焦虑动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想去解决人的根本问题。自古以来无数的先哲先师们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解决关于人的根本问题,但都没有如愿。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困难有多少。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运用各种消灭烦恼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它们的最根本目的都是通过各种方法,使病人获得内心的平静,去除烦恼,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巫术和祝由疗法是通过驱鬼以使病人获得内心的平静;印度的瑜伽功是通过控制人呼吸和做各种缓慢动作以达到静心的目地;我国的太极拳也是通过缓慢的运动以达到静心的目地;佛教的念经、打坐、做善事也是为了消灭人的烦恼,以达到静心的目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也是多数多样,不管是哪家学说,哪种方法,其最终的意义都是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使病人获得内心的平静,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虽然在治病的各种方法中存在着动与静的区别,但动的目的,也是通过各种缓慢的运动,达到静的最根本目的。运动是人的最基本组成形式,完全的静止是违反道理的,所以才有了动静结合,以静为根本目地的各种治病方法。虽然各种疗法都有所谓的各种深奥的理论基础,但实质都是一样的。获得内心的平静,是所有方法的目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静为动的根本,动为静的表现形式。生命在于运动,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内心。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08-27 07:12
                            回复
                              当然,也有一些先行者试图对神经症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弗洛伊德就曾说过:“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是潜意识的化身”。而笔者认为,潜在的焦虑习惯,潜在的生理状态,潜在的情绪,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产生,它就是真正的“潜意识”。真正的潜意识就是情绪,除此之外,潜意识没有其它的内容。
                              正如弗洛伊德说过的,大脑思维活动来源于机体,而不是来源于理智,理智仅是潜意识的化身。大脑思维的产生,是意识和理智所无法意识到的自动的过程,而理智是受情绪主宰、控制和驾驭的。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通过病人自身顽强的努力,去除习惯性焦虑和抑郁,要想改变病人的认识,消灭症状并治愈疾病,往往难以做到。如果不了解习惯的规律性和顽强性,医生和病人在力图达到治疗的目标时,将会遇到无穷无尽的困难,最终导致治疗的失败。
                              潜意识满足习惯的方法
                              病人形成了焦虑和抑郁的习惯,通俗地讲,就是形成了不良性格,虽然这时他们也想治愈自己的疾病,但无法做到。并且,病人会在潜在动力情绪的作用下,力图用各种病人无法自知的办法,满足这种固定习惯的心理运行规律,形成潜在对改变习惯的抗拒。从弗洛依德的观念中可以找到很多,如“超越唯乐原则”、 “替代的满足”、 “移情现象”、 “投射作用”等。所以,医生想尽办法使病人摆脱痛苦,而病人却会用尽办法抗拒和转移,并采取各种自身无法知道的手段找理由、找借口,以达到满足习惯的目的,形成了超越唯乐等心理活动现象。这一点,病人本身是无法觉察的,医生也很难准确跟踪和洞察病人的一举一动意味着什么。
                              人的思维活动是复杂多变,无所不及的过程。为了满足病态的习惯,每个病人都会用各种方法去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否定医生,抵抗医生的帮助,致使医生不知所措。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病人会遇到无穷无尽的阻力和困难,出现各种各样、难以言尽,看上去是改变习惯,而实际上是为了顽固地满足习惯的错误努力。这些错误努力来自于潜意识,它力图使病人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有时,疾病会通过变换种类和表现形式,以达到抗拒改变的目的,其中的变化非常微妙复杂。
                              对于病人来讲,即使理解或部分理解了潜在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中的变化道理,并努力改变不良习惯,且付出极大的代价,但在短期内不可能收到很大成效。因为习惯是长期养成的,所以,要想改变它必须也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养成一种习惯与改变这种习惯,需要付出至少相同的代价。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那样:“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都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除,即使勉强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性气质和性格。”
                              病人和医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会因为收效不大而失去信心,或无法判断其方法正确与否。要想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并真正地理解习惯规律的作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8-27 07: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