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Web 3.0是偶然还是必然?
先做一个简单的Web 3.0的科普,Web 1.0产生于1990年前后,以个人可以浏览网页内容为主,无法进行用户行为,也就信息单向传输模式。Web 2.0产生于2005年左右,社交媒体与用户创作开始出现,网络与用户交互性越来越高。Web 3.0,具象概念产生于2020年以后,意味在交互的基础上,所有数据归用户所有,弱化平台概念。但核心萌芽应该产生于区块链、比特币出现的时间,也就是2010年前,也就是说Web 3.0从出现到拥有姓名,已经发展了十几年。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在目前这个时间点,是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完全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而不是其他传统的行业例如石油、汽车、粮食等领域?
1、互联网技术的长短周期
我们从技术背后的人的因素来看。近一百年,传统行业一直被同一批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微调并进化着行业规则。唯独互联网行业,是完全新的一类人,靠着技术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每一次技术革新又会崛起新一批程序员。放在短周期来看,互联网技术红利似乎已经基本到头了。但是与传统行业的上百年的长周期比,互联网行业还似乎还处于行业早期的快速变革阶段,所以更容易出现更具颠覆性的变化。以另外一种假设来类比,假如这三十年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航空航天技术,把人类的生活边界扩展到了银河系的各个角落,那完全有理由相信,类似于Web3.0的底层变革一定会随着太空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的逐渐加深,演变出太空3.0,且一定会改变现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互联网技术的长周期呢?
2、互联网技术的根源
技术的本质才是贯穿长周期的核心逻辑,所以进一步来思考下为什么会产生互联网技术?Tim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之父,于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正式提出万维网的设想。该网络最初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之间对自动信息共享的需求而设计和开发的信息。这里对“信息共享”划重点,目的是打破信息传递障碍。这个障碍指的就是以信息差为立足之本的中间商,掌握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价值性。所以,互联网技术出身就是打破信息垄断的去中心化技术。而后的三十年,程序员们用一波又一波的新技术帮助全世界人民不断的打破中心化的经销商、媒体、货运等等行业,构建新的更高效的模式。但随着大数据、AI等新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互联网平台对于数据(本质上是信息)的垄断,又再次造成了中心化。例如平台公司可以用大数据技术选择性的推荐给用户信息、立法不健全的隐私泄漏、版权盗用等等,这种“中心化”的操作,导致了业内人士再次提出“去中心化”的Web 3.0。不能否认,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现在三十年,“去中心化”这一技术的宿命性的目标已经达到几乎满分的效果,作为普通人,足不出户可以了解世界新闻、低价购买货源地商品;作为政策制定者,几乎完全消除了地理位置带来的信息不通畅导致的脱节。但人类的不满足感在推动着历史向前,我们以交通工具行业为例,人类从驯服马作为交通工具开始,一步步的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到现在开始尝试用导弹技术进行地球上点对点运输。人类在追求运输效率这一根本目的上,不断突破原本以为的物理极限。所以从这一点出发,互联网技术还远没有达到红利消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会发生在这个时点。“去中心化”这一终极目标,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被一步步突破,这也就意味着Web 3.0在历史浪潮中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