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现象自己总结规律,格律是有公式的,不信看我给大家演示.
公式需要一些简单的概念,不用怕 我这里只有三个概念.
先列出现象,一首标准的左右对仗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观察现象首先根据平仄发音特点阐述三个概念.
普通话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音有飞扬轻盈的感觉,仄音有厚重蓄势的感觉,简单形象的说,平平就好像 抒情,仄仄就好像蓄势.
而汉语七字句读诵方法通常是 12 34 567 ,这就把一个七字句分成了三部分,每一个部分叫一个音节,我们给这三个音节的特点定义三个概念.
12 34 为前部叙述音节,
567 为后部收尾音节.
-
一、前部叙述音节分析
12 34 叙述音节好理解,就是平平仄仄前后不同排列,
下面正式定义概念:
a平平为抒情音节
b仄仄为蓄势音节
-
二、后部收尾音节分析(重点)
既然是收尾音节,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就应该放在最后一个字上.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仄音 就叫它蓄势结尾.
而仄音结尾又分两种情况,即单仄结尾 和双仄结尾,这样就把蓄势分为轻重区别,即轻蓄势与重蓄势
定义概念:
c1 平平仄 为轻蓄势
c2 平仄仄 为重蓄势.
相反如果最后一个字是平结尾,我们就叫它 抒情结尾,同上可证:
c3 仄平平 为长抒情
c4 仄仄平 为短抒情
这样一个标准的七字句就可以看作是前面两个叙述平仄音节 加后面一个收尾音节.即
叙述音节:平平仄仄 +收尾音节:仄平平
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概念规律研究
了解了叙述平音节 、仄音节和收尾音节后,我们来看一下句式规律.
一个标准的七律,两句一联落成四楼,一般情况下,左边是仄结尾 我们叫做蓄势句,右边为平结尾 我们叫做 抒情句,
即:左边蓄势 右边抒情(左边第一句入韵时为平结尾特色)
一句题外话,如果写诗的时候能把抒情蓄势与平仄特点相结合 相信效果一定很好.
-
四、叙述音节与收尾音节的衔接规律分析
比如一个句子全面叙述音节是:平平仄仄
则该叙述部分以仄结尾,这就好比这前半部分结尾蓄势待发了很久,那么他接下来的音律走势必然 很长的抒情,毕竟蓄势待发了很久 所以能很长的抒情.就变成了长抒情句 ,即接:仄平平.
相反如果他想继续蓄势,由于之前已经蓄势了,所以接下来只能轻蓄势 即接:平平仄.
这样平平仄仄 后面如果想变成左边蓄势句 就只能是轻蓄势 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果想变成右边抒情句 就只能是长抒情句 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另一种叙述音节 仄仄平平的情况,因为以平音节结尾,所以他后面如果想变成左边蓄势句 ,由于之前抒发了很久所以接下来能更大的蓄势 所以接重蓄势音节,即接: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果想变成右边抒情句,由于之前抒发了很久所以后面只能短抒情 即接: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规律总结:
平平仄仄后面只能接轻蓄势与长抒情即:
平平仄与仄平平.
-
仄仄平平后面只能接重蓄势与短抒情即:
平仄仄与仄仄平.
-
五、联句的规律阐述
一首律诗为什么读起来会有连绵起伏的感觉呢?
那是因为联句之间不同之中有对称,相同之中有不同.
一首七律八句四联,联之内两句不同对称,上下联之间,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是相同的开头不同的结尾.
形象的说上联第二句右边抒情之后,以同样的开头变成下联蓄势句,再接对称的抒情句,因此连绵不绝.看不懂在读两遍就明白了.
-
六具体联系,随便给个开头写出四类七律格律、
平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不入韵即蓄势,轻蓄势)平平仄
右边第二句对仗,或者说抒情.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联第一句与上一联第二句相同开头不同结尾:
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之后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就是标准的七绝了,之后只要左边与上一联右边相同开头顺着写就行了.
-
七、135不论的理论依据.
只要我们把一个七字句按照三个音节来划分,那么我们很容易发现 每个音节的停顿点在结尾字上,因此叙述部分的音节 平平仄仄 他的音节属性就看第二个字,
比如平平是平音节,仄平也是平音节,
这就把平音节丰富了形式 ,再强调一遍不是妥协,是丰富了形式,比如我们很容易给他们取名字为:阳平音节与阴平音节,
-
同样仄仄与平仄都属于仄音节,丰富了仄音节的形式即 阳仄音节与阴仄音节.
-
那么后面的三字音节怎么理解呢?因为是结尾 所以就从尾字开始,而最后两个字 仄平 、平平 、平仄 、仄仄、之前都已经阐述过,因为音节重在结尾停顿,所以通篇下来 第五个字最没有存在感,出现偏差,也只能对音律产生及微的影响,但是只要第五个字保持左右对仗就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精确总结为:
12 34 567 这种读法的节奏 根据音节停顿特点,
13不论 24分明
公式需要一些简单的概念,不用怕 我这里只有三个概念.
先列出现象,一首标准的左右对仗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观察现象首先根据平仄发音特点阐述三个概念.
普通话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音有飞扬轻盈的感觉,仄音有厚重蓄势的感觉,简单形象的说,平平就好像 抒情,仄仄就好像蓄势.
而汉语七字句读诵方法通常是 12 34 567 ,这就把一个七字句分成了三部分,每一个部分叫一个音节,我们给这三个音节的特点定义三个概念.
12 34 为前部叙述音节,
567 为后部收尾音节.
-
一、前部叙述音节分析
12 34 叙述音节好理解,就是平平仄仄前后不同排列,
下面正式定义概念:
a平平为抒情音节
b仄仄为蓄势音节
-
二、后部收尾音节分析(重点)
既然是收尾音节,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就应该放在最后一个字上.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仄音 就叫它蓄势结尾.
而仄音结尾又分两种情况,即单仄结尾 和双仄结尾,这样就把蓄势分为轻重区别,即轻蓄势与重蓄势
定义概念:
c1 平平仄 为轻蓄势
c2 平仄仄 为重蓄势.
相反如果最后一个字是平结尾,我们就叫它 抒情结尾,同上可证:
c3 仄平平 为长抒情
c4 仄仄平 为短抒情
这样一个标准的七字句就可以看作是前面两个叙述平仄音节 加后面一个收尾音节.即
叙述音节:平平仄仄 +收尾音节:仄平平
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概念规律研究
了解了叙述平音节 、仄音节和收尾音节后,我们来看一下句式规律.
一个标准的七律,两句一联落成四楼,一般情况下,左边是仄结尾 我们叫做蓄势句,右边为平结尾 我们叫做 抒情句,
即:左边蓄势 右边抒情(左边第一句入韵时为平结尾特色)
一句题外话,如果写诗的时候能把抒情蓄势与平仄特点相结合 相信效果一定很好.
-
四、叙述音节与收尾音节的衔接规律分析
比如一个句子全面叙述音节是:平平仄仄
则该叙述部分以仄结尾,这就好比这前半部分结尾蓄势待发了很久,那么他接下来的音律走势必然 很长的抒情,毕竟蓄势待发了很久 所以能很长的抒情.就变成了长抒情句 ,即接:仄平平.
相反如果他想继续蓄势,由于之前已经蓄势了,所以接下来只能轻蓄势 即接:平平仄.
这样平平仄仄 后面如果想变成左边蓄势句 就只能是轻蓄势 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果想变成右边抒情句 就只能是长抒情句 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另一种叙述音节 仄仄平平的情况,因为以平音节结尾,所以他后面如果想变成左边蓄势句 ,由于之前抒发了很久所以接下来能更大的蓄势 所以接重蓄势音节,即接: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果想变成右边抒情句,由于之前抒发了很久所以后面只能短抒情 即接: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规律总结:
平平仄仄后面只能接轻蓄势与长抒情即:
平平仄与仄平平.
-
仄仄平平后面只能接重蓄势与短抒情即:
平仄仄与仄仄平.
-
五、联句的规律阐述
一首律诗为什么读起来会有连绵起伏的感觉呢?
那是因为联句之间不同之中有对称,相同之中有不同.
一首七律八句四联,联之内两句不同对称,上下联之间,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是相同的开头不同的结尾.
形象的说上联第二句右边抒情之后,以同样的开头变成下联蓄势句,再接对称的抒情句,因此连绵不绝.看不懂在读两遍就明白了.
-
六具体联系,随便给个开头写出四类七律格律、
平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不入韵即蓄势,轻蓄势)平平仄
右边第二句对仗,或者说抒情.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联第一句与上一联第二句相同开头不同结尾:
仄仄平平平仄仄,对仗之后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就是标准的七绝了,之后只要左边与上一联右边相同开头顺着写就行了.
-
七、135不论的理论依据.
只要我们把一个七字句按照三个音节来划分,那么我们很容易发现 每个音节的停顿点在结尾字上,因此叙述部分的音节 平平仄仄 他的音节属性就看第二个字,
比如平平是平音节,仄平也是平音节,
这就把平音节丰富了形式 ,再强调一遍不是妥协,是丰富了形式,比如我们很容易给他们取名字为:阳平音节与阴平音节,
-
同样仄仄与平仄都属于仄音节,丰富了仄音节的形式即 阳仄音节与阴仄音节.
-
那么后面的三字音节怎么理解呢?因为是结尾 所以就从尾字开始,而最后两个字 仄平 、平平 、平仄 、仄仄、之前都已经阐述过,因为音节重在结尾停顿,所以通篇下来 第五个字最没有存在感,出现偏差,也只能对音律产生及微的影响,但是只要第五个字保持左右对仗就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精确总结为:
12 34 567 这种读法的节奏 根据音节停顿特点,
13不论 24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