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最早见于魏时丁廙写的《蔡伯喈女赋》和曹丕为这篇赋写的《序》。而后,范晔将其事录入《后汉书》。从此千百年来,蔡文姬便以一个才女的形象流传了下来。
蔡文姬是汉末魏初人,与曹操同时。然而我们翻遍整部《三国志》,却找不到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像“文姬归汉”这样的大事,在《三国志》中竟没有任何记载。实在令人奇怪。
我们知道,在对历史素材的取舍上,陈寿的态度要比范晔严谨得多。比如在荀彧之死上,《三国志》写的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而《后汉书》则记为“或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他们在治史态度上的区别可见一斑。
陈寿没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进《三国志》,分析一下原因不外有三:
1) 他认为蔡文姬的事情并不重要,故不记。但历代对“文姬归汉”这件事的评价都非常高,相信陈寿并不是那么没有眼光的人。所以这个理由应该不成立。
2) 他认为蔡文姬的事情并不真实,故不记。陈寿和蔡文姬生活的年代相差只有五十年左右,所以他的态度选择更具有权威性。如果这个原因成立,那么蔡文姬和她的故事,就不应该是真实的了。
3) 这个原因更可怕了:在陈寿生活的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流传“文姬归汉”这个故事。听着有些荒谬,明明在陈寿之前已经有丁廙和曹丕为蔡文姬写了赋和序,陈寿又怎么会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呢?而我却认为,这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她的故事最早见于魏时丁廙写的《蔡伯喈女赋》和曹丕为这篇赋写的《序》。而后,范晔将其事录入《后汉书》。从此千百年来,蔡文姬便以一个才女的形象流传了下来。
蔡文姬是汉末魏初人,与曹操同时。然而我们翻遍整部《三国志》,却找不到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像“文姬归汉”这样的大事,在《三国志》中竟没有任何记载。实在令人奇怪。
我们知道,在对历史素材的取舍上,陈寿的态度要比范晔严谨得多。比如在荀彧之死上,《三国志》写的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而《后汉书》则记为“或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他们在治史态度上的区别可见一斑。
陈寿没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进《三国志》,分析一下原因不外有三:
1) 他认为蔡文姬的事情并不重要,故不记。但历代对“文姬归汉”这件事的评价都非常高,相信陈寿并不是那么没有眼光的人。所以这个理由应该不成立。
2) 他认为蔡文姬的事情并不真实,故不记。陈寿和蔡文姬生活的年代相差只有五十年左右,所以他的态度选择更具有权威性。如果这个原因成立,那么蔡文姬和她的故事,就不应该是真实的了。
3) 这个原因更可怕了:在陈寿生活的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流传“文姬归汉”这个故事。听着有些荒谬,明明在陈寿之前已经有丁廙和曹丕为蔡文姬写了赋和序,陈寿又怎么会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呢?而我却认为,这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她的故事最早见于魏时丁廙写的《蔡伯喈女赋》和曹丕为这篇赋写的《序》。而后,范晔将其事录入《后汉书》。从此千百年来,蔡文姬便以一个才女的形象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