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三式国学讲堂吧 关注:4贴子:62
  • 0回复贴,共1

文忠三式太一神数的哲学思想渊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忠三式太一神数的哲学思想渊源
文忠三式太一神数来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思想。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凝练表达,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中有天、天中有人。天指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古人认为天人相合相应、共为一气,同呼吸、共命运,不可分离,不可割裂。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提出"人与天一”;董仲舒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提出”天人感应〞;程颢阐释”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提出"天人同体〞,朱熹提出“天人一理〞,王阳明提出"天人一心”,王夫之认为天道之自然规律与人道之道德原则是同一的,提出“天人一气",等等。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魏晋王弼注解《道德经》:“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庄子 •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释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圣人之道,周万物而济天下,则万物复附于圣人,与天地相似,是以万物盈天地,圣人之道,亦盈天地。物尽则圣人之道尽,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三才,即天、地、人;三才,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故老子的《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上这些主张都告诉人们,不妄为、不乱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2)阴阳五行思想
《黄帝内经》曰:"天为阳,地为阴。清阳为天,阴浊为地。"三才中的天地即为阴阳、清浊,其中天为阳、为清、为气、为升,为无形、为运动,而地为阴、为浊、为质、为降,为有形、为静止。在天地阴阳的作用下近而衍生出五行——金木水火土,而人就是在天地、阴阳、清浊、形气、动静之中产生并存在,所以人具备着天地阴阳的一切特征和五行属性。
清代的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详细讲述了天地人三才和阴阳五行生成过程:
"陰陽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陰陽,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陽,降则为陰,陰陽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陰陽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正是因为清阳上升为天、阴浊下降为地,而天地之间的枢轴运动便产生了人,人就产生并存在天地阴阳之间,这样三才便形成了。三才既定,五行就随之产生了: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末成火也,名之日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末成水也,名之日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五行一旦形成,便有了四季变化。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日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陰陽。分而言之,则日陰陽,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陽升于岁半之前,陰降于岁半之后。陽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陰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涼而冬寒。士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和阴阳五行都是自然形成的,万事万物无不包含在其中,四季变化也是自然规律,时间的概念也是自然生成的,历法是时间的记载和对自然变化的描述,要制定历法就需要文字来记录,于是华夏先祖黄帝便命史官仓颉来造字,最早的汉字中已经包含了代表阴阳五行的天干地支,从此开启了华夏文明,接下來数千年间的研究课题就是天地阴阳五行的作用关系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是时间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宇宙运行对人类的影响,从此便形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宇宙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派生出了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众多学术流派代表人物。
古人认为五行是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的,而产生这一作用的原动力,是清阳、是气、是无形的,而不是浊阴,因为阴已成质有形,处于静止状态。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士,士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清阳之气最终升华为意识层面的无形的状态,这就古代先贤们所追求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而浊阴之气则最终沉降为物质层面的有形的东西,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对这些有形物质的过度追求,容易使人的思想被左右、心灵被束缚、使人迷失于金钱物欲之中,这与自然之理背道而驰。历代先哲保持着对于天地宇宙的敬畏与热爱,由此使得自身的道德人格得以挺立,从而与自然共处于和谐、从容的共生状态,最终进入超越自身、融洽万物的圣贤境界。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哲学体系的基石和道德规范的源泉,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观星术的出现,使文忠三式太一神数的产生成为必然。


1楼2023-10-30 11: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