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到隋这一段时间,除了西晋数十年短暂一统外,我国一直处于多邦并立的状态,引起方言分化,音系衍散,而古人又没有今天这么完备的语言知识和整理意识,所以那怕本是同一个字,起初只有一个读音的,其读音往往在不同学派脉络的儒者的传承中就产生了不同版本,越差越远;更不用说本来就存在细小差异的读音之间;直到南朝齐梁以后音韵学意识产生,开始编辑字典韵书,对于流通中已经产生的大量难定一是的音,往往多音并收,于是就有了我们所有后人都有目共睹的这么个烂摊子。
多音字如是,同声符的形声字之间、与声符之间关系也差不多。
我经常拿来说法的一个直观例子:
洧鲔(wei)——有(you)
两边的读音是不是看起来毫不相干?
那我们对比一下:
洧鲔(wei=uei)——有(you=iou)
轨(gui=guei)——九(jiu=jiou)
媒(mei=muei)——谋(mou,其实按韵书类推应该是miu=miou)
三组字都是毫不相干,但却都是同一个不相干法,对应非常严整,声母相同基础上(九是腭化作用,这里不展开),左边都是uei,右边都是iou。
是不是很像地理学上的”板块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