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一个在”豆瓣“看到的贴子,觉得比较客观、详实,具有一定科普意义。(仅供参考)
浅显探讨一下大熊猫犬瘟热/犬细小/轮状病毒(补充一下轮状)
来自: 古城童话2024-07-31 21:56:59 已编辑 浙江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其传统宿主主要包括大部分食肉目动物。CDV感染犬科、猫科、浣熊科、鼬科、小熊猫科、大熊猫科已被多次报道。
犬瘟热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犬只传染病,据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30万只犬感染犬瘟热。 犬瘟热的病程一般为2~4周,死亡率高达80%左右
1983年张振兴等报道1只大熊猫和2只小熊猫因感染CDV导致死亡。
1997年王艾平等报道重庆动物园的3只大熊猫感染CDV,其中2只死亡。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22只大熊猫中先后有6只CDV核酸检测阳性,并且5只抢救无效相继死亡。
目前所有本人找到的关于犬瘟的病例就是以上三次。
2016年前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等使用大熊猫犬瘟热灭活疫苗,成都动物园、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等使用大熊猫犬瘟热弱毒疫苗,美国动物园使用大熊猫犬瘟热重组疫苗,而日本白浜动物园、 德国柏林动物园等不使用疫苗。
犬瘟热疫苗有①单价疫苗,约占总生产量的20%左右,只含有犬瘟热病毒成分,需每年接种一次;②犬五联疫苗,约占60%以上,除了犬瘟热病毒外,还包含了犬细小病毒、犬肠道病毒、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和犬副流感病毒等成分,每年接种一次;③犬六联疫苗,约占10%,在犬五+犬百日咳病毒的成分。每年接种一次; 其他也都是每年接种一次。 由于有些病毒有多个毒株,所以有时候即使接种疫苗后仍不能100% 的保证不感染。
截止2020年8月,白水江保护区核心区毗邻行政村有433户饲养家犬641只,其中成年犬、护院犬、放养犬等传播病毒危险性较高的家犬分别为506、580、324只,未注射疫苗家犬620只;78份血样中犬肝炎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72%、85.90%、98.71%,说明调查区大多数家犬感染过3种病毒。
顺便看了一下大熊猫犬细小病例
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单链 DNA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烈性传染病,以剧烈的呕吐、出血性肠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以及心肌炎为主要特征。
1988年邬捷等筛查重庆动物园 (8只中4只感染,感染率50%) 和成都动物园(4只中2只感染,感染率50%),首次验证大熊猫能感染细小病毒,发生出血性肠炎,并且在大熊猫血清中能检测出血清抗体。 。1986 年成都动物园一只五岁雌性大熊猫感染细小病毒,极度消瘦,大便主要是出血性的血便,体温升高至 39℃,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数月之后,成都动物园有大熊猫陆续突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以上 吐下泻为主,而且大便带血,经过治疗后大熊猫痊愈。
2013年梁萌等从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突发疾病死亡大熊猫肠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细小病毒(2012年2月死亡),进行动物实验感染幼猫,能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导致死亡,该株细小病毒具有致病性。2013年郭玲等采集成都大熊猫繁育 研究基地大熊猫粪便52份,通过PCR检测出8份阳性病料。
2015年4月-2016年3 月张丹辉等收集陕西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大熊猫血液样品口鼻拭子共36份, 利用PCR检测口鼻拭子、ELISA检测血清,所有样品CPV均为阴性。(应该是犬瘟热的时候全面排查)
陈珍容等[97]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收集 的大熊猫粪便样品84份,进行LAMP检测结果显示有16份为阳性,证明这两个地区存在过细小病毒的感染。 文章是2016年11月收稿,2017年1月修回。
大熊猫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 RV)是引起动物幼兽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其主要感染动物机体小肠上皮细胞,造成肠上皮细胞损伤,进而引起呕吐、腹泻 等胃肠炎症状。感染轮状病毒严重的动物会出现水样粪便,导致机体电解质失衡,最终引发死亡。 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人类也常会感染轮状病毒,尤其婴幼儿。 大熊猫轮状病毒的感染通常发生于断奶后的幼龄大熊猫,主要为 6 月龄至 12 月龄。
1980s,成都动物园连续有6只大熊猫同时发病,这些患病的大熊猫幼仔都有共同的症状:发烧,呕吐,腹泻,粪便中混有血液,临床表现为急性肠胃炎,严重时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这些大熊猫幼仔就是感染了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是大熊猫传染性疫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极易被误诊为出血性胃肠炎。感染轮状病毒后存活下来的大熊猫,不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到了成年体重也只有五六十公斤,基本不能繁育。
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某大熊猫繁育基地17只幼龄大熊猫先后发生轮状病毒感染,其中1只6月龄大的幼仔在感染轮状病毒后4天死亡。
大熊猫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幼龄大熊猫,特别是断奶后到开始吃竹子阶段的大熊猫。动物因为自身抵抗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感染轮状病毒,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而发病。但是对于幼龄动物来说,这却是个致命的威胁。轮状病毒对幼龄动物易感,因此应避免大熊猫个体之间频繁的交换与交流,在饲养繁殖过程中尽量分散饲养,不扎堆集中饲养。轮状病毒的自身抵抗力较强,很难彻底杀灭。一旦发生轮状病毒疫情,往往会出现常年发病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动物种群健康管理,平时的消毒防疫措施是大熊猫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应用所建立的可视化LAMP检 测方法对2017-2019年的91份大熊猫粪便进行GPRV检测,轮状病毒总阳性率高达42.86%, 幼年大熊猫样本检测阳性率在25%以上,亚成年及成年个体样本阳性率均超过40%。 其中2017年样本为野生样本,感染率为 7/16,43.75% ,其感染的轮状病毒可能由农户散养的家畜粪便传染,或经野化放归的大熊猫隐性带毒传染,因野生个体活动区域范围广,难以防控。2018 年(14/34)和 2019 年样本均为成都某基地样本(文章是繁育基地发的,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基地),均由成年隐性带毒个体传染, 做好该病的防控和圈舍的消毒是降低感染率的关键。 在年龄分布上,亚成年及成年个体的感染率较幼年更高,该病毒对幼龄大熊猫具有一定的致死性。
个人觉得,大熊猫幼儿园不可取!有妈妈陪伴在一起,母乳可以到达1.5岁左右,本身就容易度过这一段时期,母乳含有各种免疫蛋白和因子,提高了大熊猫幼崽的抵抗力,更容易度过易感期。就和人类上幼儿园一样,小朋友刚上幼儿园阶段很容易感染诺如/手足口/轮状等病毒,且会出现小面积暴发流行。
(以上搬运为:全文+出处: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9346326/?_i=8980924zUUiwyj,8985218zUUiwyj,若有不妥,请楼主或版主帮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