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可能是大多西平在外打工人的现状吧。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每次回家都感觉咱们家乡似乎是变化甚微。这二三十年的西平的确是走得很慢,咱们西平的三小台的称号好像是来自于三十年前吧,那时有丝厂,凯江河畔有几所中小学,西平高中,西平镇初中,凯河初中,西平的常住人口也是大几万人,的确是远超其他许多乡镇。随着丝厂的没落,学校的生源不足,然后也人走茶凉。大西平的繁华好像也渐渐落幕了。家乡要发展,人口是第一大因素,有人才有发展。人口留失是我们的一大难题,现在稍微有能力的家庭,都到县城,省城里安家置业了,大西平也成为了这些人的一段回忆。走的人已经走了,留下来的,还得默默的打造着各自的家庭,向往更为优越生活。建设家乡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话题,怎么样才能建设好家乡,有什么好的办法,大家集思广义,出谋划策,有好的思路可以提出来,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