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属于契丹的各民族
一、契丹征服的诸民(部)族
9世纪中叶后,契丹族“寝强”;末叶(唐咸通中),契丹贵族开始了对奚、室韦等邻近部族的征服活动。经过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两朝东征西讨,服属契丹的民(部)族,除燕云十六州和原居东北地区的汉族外,东有渤海,熟女真,东北有生女真、铁骊及五国部,北有乌古(于厥)、敌烈、室韦,西和西北有阻卜(鞑靼)、斡朗改(温娘改)、辖戛斯及萌古(朦骨)、梅里急、粘八葛诸部,南和西南有奚、党项、吐浑、沙陀等族。契丹贵族对被征服的各民族,在“因俗而治”的方针下,皆保留原有的部族组织;对一些大部族只设立大王府或王府,仍由其头领为首长,管理部众。被分别称为属国、属部。居住原地的,除对契丹负有守边、纳贡义务外,平时由其首领组织生产和生活,只在“有事”时有助军出征义务。若“下诏”或有专使来征兵,不从的要受到征讨。臣属各民族,岁向契丹纳贡有定额,但执行并不严格,《辽史》就记录“朝贡无常”⑧。为了能有效地控制被征服部族,特别是一些叛服不常的部族,契丹贵族另派契丹人为节度使、详稳等官,往被监治。⑨
上述被征服各民族的情况,渤海、室韦、奚等前面已作介绍,只就乌古、敌烈、阻卜、斡朗改、辖戛斯,简介于下。
乌古,又作乌古里、于厥、于厥里、于骨里,有人认为“妪厥律”为乌古之别译⑩。来源于南北朝时的乌洛侯,唐时为室韦中的乌罗护(乌罗浑)部。唐末,室韦族解体,以部名独立活动。辽时,居地东接室韦部,西邻敌烈、蒙古,南与契丹族地相邻,大体上以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为中心,包有额尔古纳河及呼伦湖以东一带地。内有乌古部与三河乌古部之分①。它与敌烈同为契丹北边的大部族。以游牧、渔猎为生。阿保机叔父述澜为夷离堇时,已开始北征于厥;阿保机任挞马狘沙里后,又对其进行征讨。后经过多次战斗,它才被迫向契丹国称臣纳贡。然有辽一代,乌古部对辽时叛时服②,因此乌古部节度使多以契丹人为之。为了分而治之,阿保机从降服的乌古人中取6000户置涅离部(亦称乌古涅刺部),921年(辽神册六年)又从涅离部中拨出一部分别置图鲁部,皆为阿保机所统18部的成员,分属西南路招讨司和东北路统军司。③辽圣宗中期后,乌古与敌烈常连兵抗辽,圣宗又以俘获的乌古部人置斡突蛊乌古部,成为圣宗时的契丹34部之一,戍黑山北。④辽末生女真崛起,契丹贵族为了“一部或叛,邻部讨之,使同力相制”,将留居故地的乌古人与敌烈部东迁到乌纳水(今嫩江,一说为今鄂嫩河),“以扼北边之冲”⑤。辽亡,乌古人除有一部分参加耶律大石的西征外⑥,余多归服女真。金末元初,逐渐融合入女真、蒙古之内。
敌烈,亦作敌刺、敌拉、迪烈、迪烈德、迭烈德、达里底。内分八部,故又有敌烈八部或八部敌烈和八石烈敌烈之称。⑦可能来源于北朝时的地豆于③。其他在乌古部西,跨肿胸河(今克鲁伦河)南北以居,与乌古部并称为契丹北边大部。以游牧、渔猎为业。930(辽天显五年)始见其朝贡契丹。贡物主要为马、驼。对辽亦时叛时服⑧。辽圣宗时。与乌古部联合抗辽,圣宗以其被俘户置迭鲁敌烈部、北敌烈部,皆为契丹34部的成员。①1068年(咸雍四年),辽道宗置乌古敌烈都统军司,②迭鲁敌烈部亦归其辖领,北敌烈部则戍魄乌古部。1096年(寿昌二年),居于故地的敌烈人与乌古部同被迁于乌纳水,以防生女真入侵。辽末,有一部分敌烈人参加了耶律大石的西征,国,余归附女真。金末元初,逐渐被女真、蒙古人所同化。
阻卜,其名仅见于《辽史》,汉意为沙碛、沙摊,是契丹人对蒙古草原各部族的通称。犹言沙漠地区的部族。一般认为,阻卜即其它史料所记之鞑靼④,因蒙古人讳言鞑靼,故有是称。陈述还认为,术不姑亦是其别称⑤。内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别部之分⑥。大多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11)。
一、契丹征服的诸民(部)族
9世纪中叶后,契丹族“寝强”;末叶(唐咸通中),契丹贵族开始了对奚、室韦等邻近部族的征服活动。经过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两朝东征西讨,服属契丹的民(部)族,除燕云十六州和原居东北地区的汉族外,东有渤海,熟女真,东北有生女真、铁骊及五国部,北有乌古(于厥)、敌烈、室韦,西和西北有阻卜(鞑靼)、斡朗改(温娘改)、辖戛斯及萌古(朦骨)、梅里急、粘八葛诸部,南和西南有奚、党项、吐浑、沙陀等族。契丹贵族对被征服的各民族,在“因俗而治”的方针下,皆保留原有的部族组织;对一些大部族只设立大王府或王府,仍由其头领为首长,管理部众。被分别称为属国、属部。居住原地的,除对契丹负有守边、纳贡义务外,平时由其首领组织生产和生活,只在“有事”时有助军出征义务。若“下诏”或有专使来征兵,不从的要受到征讨。臣属各民族,岁向契丹纳贡有定额,但执行并不严格,《辽史》就记录“朝贡无常”⑧。为了能有效地控制被征服部族,特别是一些叛服不常的部族,契丹贵族另派契丹人为节度使、详稳等官,往被监治。⑨
上述被征服各民族的情况,渤海、室韦、奚等前面已作介绍,只就乌古、敌烈、阻卜、斡朗改、辖戛斯,简介于下。
乌古,又作乌古里、于厥、于厥里、于骨里,有人认为“妪厥律”为乌古之别译⑩。来源于南北朝时的乌洛侯,唐时为室韦中的乌罗护(乌罗浑)部。唐末,室韦族解体,以部名独立活动。辽时,居地东接室韦部,西邻敌烈、蒙古,南与契丹族地相邻,大体上以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为中心,包有额尔古纳河及呼伦湖以东一带地。内有乌古部与三河乌古部之分①。它与敌烈同为契丹北边的大部族。以游牧、渔猎为生。阿保机叔父述澜为夷离堇时,已开始北征于厥;阿保机任挞马狘沙里后,又对其进行征讨。后经过多次战斗,它才被迫向契丹国称臣纳贡。然有辽一代,乌古部对辽时叛时服②,因此乌古部节度使多以契丹人为之。为了分而治之,阿保机从降服的乌古人中取6000户置涅离部(亦称乌古涅刺部),921年(辽神册六年)又从涅离部中拨出一部分别置图鲁部,皆为阿保机所统18部的成员,分属西南路招讨司和东北路统军司。③辽圣宗中期后,乌古与敌烈常连兵抗辽,圣宗又以俘获的乌古部人置斡突蛊乌古部,成为圣宗时的契丹34部之一,戍黑山北。④辽末生女真崛起,契丹贵族为了“一部或叛,邻部讨之,使同力相制”,将留居故地的乌古人与敌烈部东迁到乌纳水(今嫩江,一说为今鄂嫩河),“以扼北边之冲”⑤。辽亡,乌古人除有一部分参加耶律大石的西征外⑥,余多归服女真。金末元初,逐渐融合入女真、蒙古之内。
敌烈,亦作敌刺、敌拉、迪烈、迪烈德、迭烈德、达里底。内分八部,故又有敌烈八部或八部敌烈和八石烈敌烈之称。⑦可能来源于北朝时的地豆于③。其他在乌古部西,跨肿胸河(今克鲁伦河)南北以居,与乌古部并称为契丹北边大部。以游牧、渔猎为业。930(辽天显五年)始见其朝贡契丹。贡物主要为马、驼。对辽亦时叛时服⑧。辽圣宗时。与乌古部联合抗辽,圣宗以其被俘户置迭鲁敌烈部、北敌烈部,皆为契丹34部的成员。①1068年(咸雍四年),辽道宗置乌古敌烈都统军司,②迭鲁敌烈部亦归其辖领,北敌烈部则戍魄乌古部。1096年(寿昌二年),居于故地的敌烈人与乌古部同被迁于乌纳水,以防生女真入侵。辽末,有一部分敌烈人参加了耶律大石的西征,国,余归附女真。金末元初,逐渐被女真、蒙古人所同化。
阻卜,其名仅见于《辽史》,汉意为沙碛、沙摊,是契丹人对蒙古草原各部族的通称。犹言沙漠地区的部族。一般认为,阻卜即其它史料所记之鞑靼④,因蒙古人讳言鞑靼,故有是称。陈述还认为,术不姑亦是其别称⑤。内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别部之分⑥。大多居住在今蒙古国境内,今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亦为其故壤。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