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室应该是这样的一种造型吧,不一定很宏伟气派,不一定是独栋建筑,但风格一定是比较古朴的,最好是低调敦厚的中国式建筑,是窗明几净的。
推门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面书也是整齐地摆放着,书架上贴着书的类别,譬如古典小说、诸子百家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散文、外国诗歌、外国戏剧、唐诗宋词等等。每本书的书脊上贴上编号。一般还会在隔开的或似隔非隔的另一个空间里做一个阅读室,同样整齐地摆上一排一排长桌和椅子,主打白色,考究一点的可以做个条纹玻璃隔断,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墙上必须贴上一些励志的标语,譬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然,图书借阅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也是必须上墙的。
我这次在外学习,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非常不像图书馆的图书馆,像什么呢?说不出来。
这里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是混合的,走进门来,像进了博物馆又像进了儿童乐园,像进了琳琅满目的超市又像进了雅致的书斋,像又都不像。没有一排排的书架,书在哪呢?在蓝色书桌的中央,孩子两边对坐,捧书而读;在卡通沙发的后面小格子里,孩子伸手可以取到;在铺着软垫的床头或壁橱里,孩子可以躺在床上、趴在床上阅读;在两三层小台阶上面,孩子就坐在小台阶上阅读;在造型别致的敞开的小小房子里,孩子就是这个小房子的主人。这里也有沙发,但不是板着面孔的那一种,是各色卡通造型,底部可以旋转,孩子可以自由地躺在里面,我看见一个小女孩躺在一个番茄状的粉红色小沙发里,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很是惬意。装饰有绿色的,有粉色的,有红色的,清新,自然,散发着童趣释放着轻松。这里不仅仅有常规的书,还有竹简,展开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首先映入眼帘,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仿的原作。有蝴蝶标本,有兵马俑作品,还有京剧脸谱,有装裱起来的刺绣,是书架也是博古架。当然,也有生机盎然的鲜花绿植。
这样的图书室,休说孩子们喜欢,我都痴迷,休说孩子们爱来,我都流连忘返。
在这里,我被深深地打动。我们常常埋怨,孩子们不爱读书,孩子们贪玩手机、迷恋游戏,对阅读没有兴趣,深究起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像这样的图书馆,他们可以是自由的放松的,而不是正襟危坐地在群书中徜徉。我们习惯于读书就要有读书的样子,就是要端坐书案旁。在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里,他们可以躺,可以卧,可以趴,可以站着,可以蹲着,这顺应了孩子的天性。
好多年前读到过一篇文章,写台湾一家森林小学,教室不像教室,是六边形的,问之则曰,孩子们说希望能像小蜜蜂那样,于是有了蜂窝状的教室;厕所不像是厕所,顶部是透明的,问之则曰,孩子们说希望上厕所时候能够看到星星,于是有了钢化玻璃的屋顶。
与以前的几个学生一起吃饭,一个学生向她的孩子介绍说,这是爸爸的老师,叫爷爷。孩子很坚定地说:他不是老师,他又不戴眼镜。我很惭愧,读书少,眼睛好,不用戴眼镜,不像个老师。
很多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太像了,我们的学校太像一个学校了,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了,我们的教材太像教材了,我们的图书室太像是图书室了,诸如此类,因为太像,反而失真,反而寡趣。很多时候,不像,恰恰更加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我曾经妄想,编一本不像语文书的语文书,里边不仅仅有名家的作品,有文章的阅读鉴赏,还有历史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天文历法,有复活岛巨人,有流行的歌曲。可以有搞笑的段子,有小幽默、小笑话,有脑筋急转弯。设计问题,而答案则隐藏在文章里。
可惜,我们常常担心“不像”。
推门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面书也是整齐地摆放着,书架上贴着书的类别,譬如古典小说、诸子百家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散文、外国诗歌、外国戏剧、唐诗宋词等等。每本书的书脊上贴上编号。一般还会在隔开的或似隔非隔的另一个空间里做一个阅读室,同样整齐地摆上一排一排长桌和椅子,主打白色,考究一点的可以做个条纹玻璃隔断,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墙上必须贴上一些励志的标语,譬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然,图书借阅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也是必须上墙的。
我这次在外学习,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非常不像图书馆的图书馆,像什么呢?说不出来。
这里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是混合的,走进门来,像进了博物馆又像进了儿童乐园,像进了琳琅满目的超市又像进了雅致的书斋,像又都不像。没有一排排的书架,书在哪呢?在蓝色书桌的中央,孩子两边对坐,捧书而读;在卡通沙发的后面小格子里,孩子伸手可以取到;在铺着软垫的床头或壁橱里,孩子可以躺在床上、趴在床上阅读;在两三层小台阶上面,孩子就坐在小台阶上阅读;在造型别致的敞开的小小房子里,孩子就是这个小房子的主人。这里也有沙发,但不是板着面孔的那一种,是各色卡通造型,底部可以旋转,孩子可以自由地躺在里面,我看见一个小女孩躺在一个番茄状的粉红色小沙发里,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很是惬意。装饰有绿色的,有粉色的,有红色的,清新,自然,散发着童趣释放着轻松。这里不仅仅有常规的书,还有竹简,展开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首先映入眼帘,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仿的原作。有蝴蝶标本,有兵马俑作品,还有京剧脸谱,有装裱起来的刺绣,是书架也是博古架。当然,也有生机盎然的鲜花绿植。
这样的图书室,休说孩子们喜欢,我都痴迷,休说孩子们爱来,我都流连忘返。
在这里,我被深深地打动。我们常常埋怨,孩子们不爱读书,孩子们贪玩手机、迷恋游戏,对阅读没有兴趣,深究起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像这样的图书馆,他们可以是自由的放松的,而不是正襟危坐地在群书中徜徉。我们习惯于读书就要有读书的样子,就是要端坐书案旁。在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里,他们可以躺,可以卧,可以趴,可以站着,可以蹲着,这顺应了孩子的天性。
好多年前读到过一篇文章,写台湾一家森林小学,教室不像教室,是六边形的,问之则曰,孩子们说希望能像小蜜蜂那样,于是有了蜂窝状的教室;厕所不像是厕所,顶部是透明的,问之则曰,孩子们说希望上厕所时候能够看到星星,于是有了钢化玻璃的屋顶。
与以前的几个学生一起吃饭,一个学生向她的孩子介绍说,这是爸爸的老师,叫爷爷。孩子很坚定地说:他不是老师,他又不戴眼镜。我很惭愧,读书少,眼睛好,不用戴眼镜,不像个老师。
很多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太像了,我们的学校太像一个学校了,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了,我们的教材太像教材了,我们的图书室太像是图书室了,诸如此类,因为太像,反而失真,反而寡趣。很多时候,不像,恰恰更加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我曾经妄想,编一本不像语文书的语文书,里边不仅仅有名家的作品,有文章的阅读鉴赏,还有历史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天文历法,有复活岛巨人,有流行的歌曲。可以有搞笑的段子,有小幽默、小笑话,有脑筋急转弯。设计问题,而答案则隐藏在文章里。
可惜,我们常常担心“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