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平头开始,到动圈、单铁、多单元动铁一路烧到平板、动圈大耳现基本退烧。
很多的疑惑都在一次次的迭代升级中得到答案,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惊喜与知识以及快乐的回忆。
经验总结如下:
一、关于设备的理解
无论耳塞、耳机、播放器、一体机万变不离其中,它们的本质就是各大厂商最终卖的其实都不是设备而是系统性的调音方案而硬件只是为了实现该方案的基础。说简单点就是买方案送设备(强捆绑)。以至于使用感、设计感都是为了用来加价的增值属性(附加筹码)。
更直白点说它们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EQ。
此时就会想到搭配,通俗的来说就是耳塞/耳机 + 前端。物理EQ(耳塞/耳机响频) +物理EQ(前端对音乐文件各频段的解析、增减益),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并集EQ。这个并集EQ决定了是否能够覆盖女毒、男毒、中下盘、中上盘、ACG、电子、摇滚、古典等等。
以至于声场主要还是靠音源信息外加心理声学知识配合调教下完成,大单元更容易完成该项目的调教(类似于相机的画幅)。
由此引申出可玩性比较高的自主可控的分体机:解码、耳放、转盘、界面等等,搭配过程与上述内容实质大差不差,只是将各厂商系统性的方案拆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搭配做并集。
二、关于信号线、模拟线、电源得理解
信号线:替换原线的确会有所变化,影响点在材质、长度、抗干扰。设备之间做到正好插上的长度,线又是标准合格线之间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种信号线是小尾巴那种OTG线(即传输又供电),影响点在数字芯片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普遍为10CM左右,材质、长度、抗干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之间差异只有数字芯片的工作参数上,如果加长大于1M,材质、抗干扰不同对最终听感会有所区别。
模拟线:即输出到耳塞/耳机的线,这条线是比较标准化的固定长度基本都会大于等于1.2M,影响点在材质、抗干扰。这个长度下不同材质的电阻损耗不同必定会对听感产生变化。
三、对于EQ的理解
不用过多排斥,毕竟各厂商的方案也算是EQ的一种。区别在于一个是物理EQ另一个常见的是软件EQ。物理EQ相对厉害在出厂调音的同时避免了失真,而软件EQ算是在该环境以外的调音手段由于信号放大导致失真也会被放大。
P.S. 用过对软件EQ控制的最好的是COWON(爱欧迪)家的设备,基本是一个专业调音台对失真方面控制的又非常出色。至于为啥被抬走了,我想可能也是因为软件EQ太过于出色,降低了HIFI折腾性。
很多的疑惑都在一次次的迭代升级中得到答案,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惊喜与知识以及快乐的回忆。
经验总结如下:
一、关于设备的理解
无论耳塞、耳机、播放器、一体机万变不离其中,它们的本质就是各大厂商最终卖的其实都不是设备而是系统性的调音方案而硬件只是为了实现该方案的基础。说简单点就是买方案送设备(强捆绑)。以至于使用感、设计感都是为了用来加价的增值属性(附加筹码)。
更直白点说它们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EQ。
此时就会想到搭配,通俗的来说就是耳塞/耳机 + 前端。物理EQ(耳塞/耳机响频) +物理EQ(前端对音乐文件各频段的解析、增减益),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并集EQ。这个并集EQ决定了是否能够覆盖女毒、男毒、中下盘、中上盘、ACG、电子、摇滚、古典等等。
以至于声场主要还是靠音源信息外加心理声学知识配合调教下完成,大单元更容易完成该项目的调教(类似于相机的画幅)。
由此引申出可玩性比较高的自主可控的分体机:解码、耳放、转盘、界面等等,搭配过程与上述内容实质大差不差,只是将各厂商系统性的方案拆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搭配做并集。
二、关于信号线、模拟线、电源得理解
信号线:替换原线的确会有所变化,影响点在材质、长度、抗干扰。设备之间做到正好插上的长度,线又是标准合格线之间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种信号线是小尾巴那种OTG线(即传输又供电),影响点在数字芯片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普遍为10CM左右,材质、长度、抗干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之间差异只有数字芯片的工作参数上,如果加长大于1M,材质、抗干扰不同对最终听感会有所区别。
模拟线:即输出到耳塞/耳机的线,这条线是比较标准化的固定长度基本都会大于等于1.2M,影响点在材质、抗干扰。这个长度下不同材质的电阻损耗不同必定会对听感产生变化。
三、对于EQ的理解
不用过多排斥,毕竟各厂商的方案也算是EQ的一种。区别在于一个是物理EQ另一个常见的是软件EQ。物理EQ相对厉害在出厂调音的同时避免了失真,而软件EQ算是在该环境以外的调音手段由于信号放大导致失真也会被放大。
P.S. 用过对软件EQ控制的最好的是COWON(爱欧迪)家的设备,基本是一个专业调音台对失真方面控制的又非常出色。至于为啥被抬走了,我想可能也是因为软件EQ太过于出色,降低了HIFI折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