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人的影视情结
我是一个七○后青年,是乡下农村里拾羊粪蛋、蓐草、放羊、使牲口长大的那种。幼时的乐趣,除了和泥巴、摔凹物、舨鱼、拾子儿、斗杏核之外,看电影,就算是极品的娱乐了。
记忆中看到的最早的动画片就是《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最早的偶像就是《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最感人的场景就是那晚下着大雨,人们撑着伞坚持着看完《无腿先生》和《喜盈门》。那时节,逢到自己庄上放电影,最早到场的就是我们,也不搬板凳,只带一只小蒲团或一小片油布,天稍凉时掖上一件夹袄,从放映员和助手拴布档开始,就在靠前的地面上选一片地儿占着,或坐或卧,或竖或横,吃饭都是大人或哥哥姐姐们后来给捎带的。电影开始前调试灯光的时候,是我们最露脸的时刻,站起身来,小手儿一举,就能映到布档上,忒有成就感啦!要是哪天去晚了,挨到布档的背面儿,看那举手投足都反着的场景,很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别提多别扭了,要是再有宽影幕片子用窄影幕镜头和布档放映,不爽的感觉更甚。
稍大一些,我也常跟着大孩子去别的大队拉那种放映机专用的厢式架子车,里边只有摩电机和放映机,至于电影拷贝,那可是宝贝,是放映员亲自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的。大家伙儿虽然累了些,但是确定马上就有电影看的感觉,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其它,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一场电影,往往是一个片子放完了,另一个拷贝还在十里八村那边还刚放完或正在机子上还没传过来,那样就得等,等拷贝到了还得再紧出一点儿耐性让放映员倒倒片,一场下来,等到天快亮也是常有的,能否坚持到底,那真得看个人的秉性。成瘾的人一个庄儿一个庄儿追着看下去,或平常人一个拷贝轮番下来在几个月里看上几遍十几遍也是也是常有的事儿。要是谁有关系能亲近到放映员(通常是管饭的那家人的孩子),弄一截断头处剪下的底片儿,在小伙伴儿和同学面前能炫耀好些天,可长脸了。有时遇到比较敏感的亲昵片断,放映员得留神提前捂住放映机镜头,要不然就会挨年长妇女的骂,别提多扫年轻人的兴了。再不幸运的是,哪天听说哪外村有电影,到那庄里惯常的放映场地里一瞅,却是没有,垂头丧气地回来,若是别人追问起看的是什么电影,大家都会不无揶揄地同声说到:《磨鞋底儿》,然后相视一笑,算是娱人自娱。再有下回,还是宁信其有,乐此不彼。
再后来,有了电视,哪怕一个村只有一台,或是多远处的外村有那么一两台。一段时期内,看一个村是否富裕,各户人家庭院里伫立的室外天线的多少就是标志,80年代初被誉为豫东明珠的留福镇就是这样着鹤立鸡群的。那时大家也是充分体现共产主义精神,人少时坐在主人家堂屋里,节目热播时人多了搬到庭院里,那时我们心目中的小康理想,就是要向有电视机那样的大户人家看齐。一部《天涯同命鸟》,是初中时代的我们在晚自习的间隙,掂脚站到人群最后的大板凳的边角上片片拉拉地看完的,因为太靠前的位置,一是挤不过去,再就是怕被老师发现。那时节我村还出现了一段趣事儿,一家有电视机的主人不胜其烦,两口子拌了嘴还抹不开面儿,一天夜深深人寂寂一剧终了观众似散未散的当儿,男主人从里间拿了一钉耙出来,有人不解问其故,那老爷们儿黑着脸子说:“老少爷们儿,对不住了,今儿个是恁最后一回在俺家看电视,我这就把它砸掉,省得俺们两口子再拌嘴惹大家生闲气!”结果电视自然是没砸成,人群也在不尴不尬中散去,两口子也在村里灰头灰脸了好长一阵子。
再后来,黑白电视机上套上了绿红黄相济的“彩罩”,能在乡村的集镇上看到饭店老板为了收看亚运会而专门购置的黑白17寸金星牌电视机。再后来,我读高中进了县城,能在县府街的店面外的彩电里精准地看到美国职业拳击重量级拳王泰森和霍利费尔德大战时一拳下去汗花飞溅的场景。再后来,在省城大学校园里看惯了电影大片,大商场里看到庞大的背投式电视,而后是等离子电视,全液晶显示屏……只到有一天,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脑上网浏览信息的我,发现那买了十年,开机后因受了潮暗了好大一会儿才显影的长虹彩色电视机在灰尘中笨头拙脑的模样,禁不住长太兮以掩泣(无泪)!只到今天,我又把它搬进了县城里新安的家,靠着插在天线孔里的一段铁丝,稳稳地看完了北京奥运会,今后,恐怕除了每晚的新闻联播,我不会再多亲近它了。我时常想:这人,究竟是咋样子的一种动物呢……?!
2008年9月9日
我是一个七○后青年,是乡下农村里拾羊粪蛋、蓐草、放羊、使牲口长大的那种。幼时的乐趣,除了和泥巴、摔凹物、舨鱼、拾子儿、斗杏核之外,看电影,就算是极品的娱乐了。
记忆中看到的最早的动画片就是《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最早的偶像就是《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最感人的场景就是那晚下着大雨,人们撑着伞坚持着看完《无腿先生》和《喜盈门》。那时节,逢到自己庄上放电影,最早到场的就是我们,也不搬板凳,只带一只小蒲团或一小片油布,天稍凉时掖上一件夹袄,从放映员和助手拴布档开始,就在靠前的地面上选一片地儿占着,或坐或卧,或竖或横,吃饭都是大人或哥哥姐姐们后来给捎带的。电影开始前调试灯光的时候,是我们最露脸的时刻,站起身来,小手儿一举,就能映到布档上,忒有成就感啦!要是哪天去晚了,挨到布档的背面儿,看那举手投足都反着的场景,很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别提多别扭了,要是再有宽影幕片子用窄影幕镜头和布档放映,不爽的感觉更甚。
稍大一些,我也常跟着大孩子去别的大队拉那种放映机专用的厢式架子车,里边只有摩电机和放映机,至于电影拷贝,那可是宝贝,是放映员亲自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的。大家伙儿虽然累了些,但是确定马上就有电影看的感觉,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其它,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一场电影,往往是一个片子放完了,另一个拷贝还在十里八村那边还刚放完或正在机子上还没传过来,那样就得等,等拷贝到了还得再紧出一点儿耐性让放映员倒倒片,一场下来,等到天快亮也是常有的,能否坚持到底,那真得看个人的秉性。成瘾的人一个庄儿一个庄儿追着看下去,或平常人一个拷贝轮番下来在几个月里看上几遍十几遍也是也是常有的事儿。要是谁有关系能亲近到放映员(通常是管饭的那家人的孩子),弄一截断头处剪下的底片儿,在小伙伴儿和同学面前能炫耀好些天,可长脸了。有时遇到比较敏感的亲昵片断,放映员得留神提前捂住放映机镜头,要不然就会挨年长妇女的骂,别提多扫年轻人的兴了。再不幸运的是,哪天听说哪外村有电影,到那庄里惯常的放映场地里一瞅,却是没有,垂头丧气地回来,若是别人追问起看的是什么电影,大家都会不无揶揄地同声说到:《磨鞋底儿》,然后相视一笑,算是娱人自娱。再有下回,还是宁信其有,乐此不彼。
再后来,有了电视,哪怕一个村只有一台,或是多远处的外村有那么一两台。一段时期内,看一个村是否富裕,各户人家庭院里伫立的室外天线的多少就是标志,80年代初被誉为豫东明珠的留福镇就是这样着鹤立鸡群的。那时大家也是充分体现共产主义精神,人少时坐在主人家堂屋里,节目热播时人多了搬到庭院里,那时我们心目中的小康理想,就是要向有电视机那样的大户人家看齐。一部《天涯同命鸟》,是初中时代的我们在晚自习的间隙,掂脚站到人群最后的大板凳的边角上片片拉拉地看完的,因为太靠前的位置,一是挤不过去,再就是怕被老师发现。那时节我村还出现了一段趣事儿,一家有电视机的主人不胜其烦,两口子拌了嘴还抹不开面儿,一天夜深深人寂寂一剧终了观众似散未散的当儿,男主人从里间拿了一钉耙出来,有人不解问其故,那老爷们儿黑着脸子说:“老少爷们儿,对不住了,今儿个是恁最后一回在俺家看电视,我这就把它砸掉,省得俺们两口子再拌嘴惹大家生闲气!”结果电视自然是没砸成,人群也在不尴不尬中散去,两口子也在村里灰头灰脸了好长一阵子。
再后来,黑白电视机上套上了绿红黄相济的“彩罩”,能在乡村的集镇上看到饭店老板为了收看亚运会而专门购置的黑白17寸金星牌电视机。再后来,我读高中进了县城,能在县府街的店面外的彩电里精准地看到美国职业拳击重量级拳王泰森和霍利费尔德大战时一拳下去汗花飞溅的场景。再后来,在省城大学校园里看惯了电影大片,大商场里看到庞大的背投式电视,而后是等离子电视,全液晶显示屏……只到有一天,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脑上网浏览信息的我,发现那买了十年,开机后因受了潮暗了好大一会儿才显影的长虹彩色电视机在灰尘中笨头拙脑的模样,禁不住长太兮以掩泣(无泪)!只到今天,我又把它搬进了县城里新安的家,靠着插在天线孔里的一段铁丝,稳稳地看完了北京奥运会,今后,恐怕除了每晚的新闻联播,我不会再多亲近它了。我时常想:这人,究竟是咋样子的一种动物呢……?!
200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