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平先生是近代艺兰的大师,余姚人,著有《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秘本兰蕙图谱》等著作,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定期更新《五十年艺兰经验谈》。
王叔平(1886-1965),谱名孝友,字仰清,号叔平。清光绪二年(1886)出生于余姚县马渚开元乡瑶湖苑,是近代中国艺兰名家。 王叔平的父亲空闲时喜欢养花弄草。他从小跟父亲种花花草草,特别喜欢养兰花。在17岁那年他身患肺病,经多方医治,得以初癒。养病期间,种了几盆名兰来打发时光。兰花的满室飘香,清雅俊逸的气质,使他淘醉其中。从此他对兰花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王叔平30岁左右时,养兰花在姚西北已小有名气,周边乡镇不少养兰爱好者纷纷前来瑶湖苑,与他切磋兰艺,并向他求兰购兰。
余姚兰花具有悠久的历史,史称“兰花之乡”。上世纪20年代,全国艺兰名家曾连续每年在江苏的苏州、无锡,浙江的绍兴、湖州、杭州、余姚等地举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兰花展览交流会。余姚在王叔平等艺兰名家的影响下,在每次兰花大会上有不少名品参加展出,颇受各地同行好评,名声大振。于是外地求购名兰者纷至沓来,余姚的兰市得到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成立了余姚兰花公会组织。
1927年,王叔平举家迁徙余姚县城直神弄定居。从而增加了与艺兰世家切磋兰艺的机会。也与外地兰友更广泛的交往提供了条件。当时他置大棚六座,花架六七十具,共可容600多盆兰花种植,养兰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兰花一般长于深山幽谷,俗称野兰、草兰,经过几年培育后能显示其色泽、花状。幽香超群者,称为真兰,其佼佼者即为名品,并冠以雅号。每到冬春,余姚山民就翻山越岭采挖野兰,把多数采挖来的野兰于农历正月上旬挑到县城出售。此时的兰花只有根、叶和花蕾,很难辨其优劣。而王叔平却以独有的眼力,挑选有培育前途的出高价收购,进行精心培育。时间一久,采挖卖兰的山民差不多都认识他,于是每年春节后进城售兰山民就先到他家,让他挑选。
兰蕙比其他花草娇柔,平时需要小心养护。春天翻盆须加新土一半。对土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王叔平种植兰花所用之土,必须是在燕窝山顶海拨400米以上幽谷中的腐殖质多、蓄水力好的上等山泥。余姚梅雨季节,气候多变,晴雨不定,他一定小心管理。天雨,用布幔遮大棚;雨过即换盖竹帘,力避阳光直射。夏季温度高,水分蒸发快,需勤浇水。为防止霉根,他浇水的时间选在晚上11时至次日凌晨4时。冬天要防止受冻,把兰花搬入室内或搬至大棚内,以防伤根。如遇寒流,气温剧降,在大棚内用点燃大蜡烛驱寒。其间视气温变化添烛或灭烛。晚上值守,毫不马虎。由于他的精心培育,养出来的兰花茎叶疏落有致,花朵飘逸成韵,清香四溢。
王叔平养兰技术精湛,品兰眼光独特。回报给他的是名品不断增加。到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他已培育了如著名的金岙素、太原梅、冠姚梅等150多个品种,600多盆。此规模在当时是浙江数一数二的。当年冠姚梅培育成功,他欣喜异常。不但举家庆贺,还奔走相告,邀友共赏,并请摄影师拍照留影,作为资料分送兰界朋友。
几十年来,经他栽培的兰花,都由绍兴、杭州、上海等地的兰商上门收购,运销全国各地,直至日本、东南亚等地,因而他的知名度得以极大提升。他与绍兴诸涨富、无锡沈渊如,并称为中国艺兰三大兰将。王佳琦曾撰文:“近代兰界高标立格者为余姚王叔平,著有《五十年艺兰笔记》等莳兰专著,……王氏莳兰赏鉴艺术可以说前无古人后稀来者,宋元之后五百年第一人”。国内兰界中的一些知名人士都与王叔平有往来,如上海的刘汉麟、夏振寰、张志根等经坐船到余姚王叔平家一起谈论兰事。刘汉麟与何乃龙在1948年根据王叔平绘制的72种名品兰蕙图谱,编绘出版了《王叔平兰蕙图谱》。
上世纪60年代艺兰事业极大萎缩,兰花市场衰落。王叔平仍然继续培育少量名兰,不使名品绝种。同时,他把一生积累的大量资料及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成册,著有《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书稿,并请著名学者杜天摩先生校审。遗憾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正式出版,就把《五十年艺兰经验》油印成册,分送友人,并由其孙王家英搀扶登上龙泉山,郑重地献给了梨洲文献馆。此书在国内艺兰界有很大的影响。
1964年,上海有刘姓、黄姓两位兰花爱好者慕名来姚,由城区艺兰世家的后起之秀胡孝岩先生陪同拜访了年届八秩的王叔平。为了后继有人,重兴兰业,王叔平将历年积累的资料,包括标本、照片、图片、装成挂方八件,全都无偿赠予客人。为了答谢他的厚爱,上海客人在次年他八秩寿辰时送来了一份殷实的贺礼。
王叔平的下半生,已步入余姚的社会名流。他以兰德回报社会,热心于公益事业。1944年,余姚中学在武胜门西苗圃建新校舍,是余姚当时的大工程。他积极参与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由于材料取自各地拆迁废弃的旧宅,他费了不少心思。四十年代末,我国现代金融翘楚宋汉章先生为造福桑梓,决定在家乡兴建阳明医院,王叔平又参与其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王叔平又积极参与兴建了余姚中学大礼堂和胜归山第一公墓。王叔平对余姚公益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叔平(1886-1965),谱名孝友,字仰清,号叔平。清光绪二年(1886)出生于余姚县马渚开元乡瑶湖苑,是近代中国艺兰名家。 王叔平的父亲空闲时喜欢养花弄草。他从小跟父亲种花花草草,特别喜欢养兰花。在17岁那年他身患肺病,经多方医治,得以初癒。养病期间,种了几盆名兰来打发时光。兰花的满室飘香,清雅俊逸的气质,使他淘醉其中。从此他对兰花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王叔平30岁左右时,养兰花在姚西北已小有名气,周边乡镇不少养兰爱好者纷纷前来瑶湖苑,与他切磋兰艺,并向他求兰购兰。
余姚兰花具有悠久的历史,史称“兰花之乡”。上世纪20年代,全国艺兰名家曾连续每年在江苏的苏州、无锡,浙江的绍兴、湖州、杭州、余姚等地举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兰花展览交流会。余姚在王叔平等艺兰名家的影响下,在每次兰花大会上有不少名品参加展出,颇受各地同行好评,名声大振。于是外地求购名兰者纷至沓来,余姚的兰市得到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成立了余姚兰花公会组织。
1927年,王叔平举家迁徙余姚县城直神弄定居。从而增加了与艺兰世家切磋兰艺的机会。也与外地兰友更广泛的交往提供了条件。当时他置大棚六座,花架六七十具,共可容600多盆兰花种植,养兰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兰花一般长于深山幽谷,俗称野兰、草兰,经过几年培育后能显示其色泽、花状。幽香超群者,称为真兰,其佼佼者即为名品,并冠以雅号。每到冬春,余姚山民就翻山越岭采挖野兰,把多数采挖来的野兰于农历正月上旬挑到县城出售。此时的兰花只有根、叶和花蕾,很难辨其优劣。而王叔平却以独有的眼力,挑选有培育前途的出高价收购,进行精心培育。时间一久,采挖卖兰的山民差不多都认识他,于是每年春节后进城售兰山民就先到他家,让他挑选。
兰蕙比其他花草娇柔,平时需要小心养护。春天翻盆须加新土一半。对土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王叔平种植兰花所用之土,必须是在燕窝山顶海拨400米以上幽谷中的腐殖质多、蓄水力好的上等山泥。余姚梅雨季节,气候多变,晴雨不定,他一定小心管理。天雨,用布幔遮大棚;雨过即换盖竹帘,力避阳光直射。夏季温度高,水分蒸发快,需勤浇水。为防止霉根,他浇水的时间选在晚上11时至次日凌晨4时。冬天要防止受冻,把兰花搬入室内或搬至大棚内,以防伤根。如遇寒流,气温剧降,在大棚内用点燃大蜡烛驱寒。其间视气温变化添烛或灭烛。晚上值守,毫不马虎。由于他的精心培育,养出来的兰花茎叶疏落有致,花朵飘逸成韵,清香四溢。
王叔平养兰技术精湛,品兰眼光独特。回报给他的是名品不断增加。到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他已培育了如著名的金岙素、太原梅、冠姚梅等150多个品种,600多盆。此规模在当时是浙江数一数二的。当年冠姚梅培育成功,他欣喜异常。不但举家庆贺,还奔走相告,邀友共赏,并请摄影师拍照留影,作为资料分送兰界朋友。
几十年来,经他栽培的兰花,都由绍兴、杭州、上海等地的兰商上门收购,运销全国各地,直至日本、东南亚等地,因而他的知名度得以极大提升。他与绍兴诸涨富、无锡沈渊如,并称为中国艺兰三大兰将。王佳琦曾撰文:“近代兰界高标立格者为余姚王叔平,著有《五十年艺兰笔记》等莳兰专著,……王氏莳兰赏鉴艺术可以说前无古人后稀来者,宋元之后五百年第一人”。国内兰界中的一些知名人士都与王叔平有往来,如上海的刘汉麟、夏振寰、张志根等经坐船到余姚王叔平家一起谈论兰事。刘汉麟与何乃龙在1948年根据王叔平绘制的72种名品兰蕙图谱,编绘出版了《王叔平兰蕙图谱》。
上世纪60年代艺兰事业极大萎缩,兰花市场衰落。王叔平仍然继续培育少量名兰,不使名品绝种。同时,他把一生积累的大量资料及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成册,著有《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书稿,并请著名学者杜天摩先生校审。遗憾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正式出版,就把《五十年艺兰经验》油印成册,分送友人,并由其孙王家英搀扶登上龙泉山,郑重地献给了梨洲文献馆。此书在国内艺兰界有很大的影响。
1964年,上海有刘姓、黄姓两位兰花爱好者慕名来姚,由城区艺兰世家的后起之秀胡孝岩先生陪同拜访了年届八秩的王叔平。为了后继有人,重兴兰业,王叔平将历年积累的资料,包括标本、照片、图片、装成挂方八件,全都无偿赠予客人。为了答谢他的厚爱,上海客人在次年他八秩寿辰时送来了一份殷实的贺礼。
王叔平的下半生,已步入余姚的社会名流。他以兰德回报社会,热心于公益事业。1944年,余姚中学在武胜门西苗圃建新校舍,是余姚当时的大工程。他积极参与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由于材料取自各地拆迁废弃的旧宅,他费了不少心思。四十年代末,我国现代金融翘楚宋汉章先生为造福桑梓,决定在家乡兴建阳明医院,王叔平又参与其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王叔平又积极参与兴建了余姚中学大礼堂和胜归山第一公墓。王叔平对余姚公益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