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儿小丫头吧 关注:41贴子:10,364
  • 6回复贴,共1

对联的基本知识(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联的基本知识(转) 
--------------------------------------------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上)   
   

作者:达之 文章来源:网络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删除|1楼2006-03-15 11:28回复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删除|4楼2006-03-15 11:29
    回复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潇洒!


      IP属地:陕西禁言 |5楼2006-03-15 11:31
      回复
        不错,不过俺只有欣赏的份——不会这个啊


        禁言 |6楼2006-03-15 11:59
        回复
          小口品品 喇嘛叮嘱吆喝 
          寸金鑫鑫 钢钎错铸银针 

          大木森森 桐柏枫松榆杨 
          细水淼淼 淮源溪流湖海


          删除|7楼2006-03-18 08:16
          回复
            长联:君王对 
             长联:君王对。 
             卓月云裳所出长联 

            挥宝剑,斩妖邪,男儿本自重横行。诛韦后,废少帝,拥立相王,而后身登九五; 
            亲贤臣,远小人,任姚崇,用宋璟,大刀阔斧,只为隔除弊政。 
            自此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渺万里江山,吉庆无边。君友臣恭,内养生息,外拒番夷。 
            乃继贞观之遗风,创开元之盛世。 
            置教坊,教俗乐,天子非常赐颜色。喜佳人,爱梨园,笙歌缦舞,尽是风流悠闲。 
            亲小人,远贤臣,封力士,赏国忠,乐乎忧乎?须知祸福相倚。 
            忽一声,渔阳鼙鼓揭天来,霓裳羽衣仓皇止,匆匆西南行。 
            已而佳人逝,欢爱绝,对山河破败,哽然无语。 
            呜呼,昔之汤武,今之桀纣。叹世人之讥讽,骄奢而淫逸者,谁得而驳之乎? ==== 





            (独孤不悔) 20:16:56 
            驾长车,拓疆土,枭雄从来当无忌,杀敖拜,诛乱党,始成君皇,得以令行六一 
            赏能者, 贬奸佞 升施浪,迁 ,金言铁律,皆因开僻新风。 
            如是风调雨顺,民富物丰,纵千年经史,英明有道,文廉武勇 ,上奉孝庄,下抿百姓, 
            谓承尧舜之伟业,创神州之华章。 
            撤三番,收台湾,圣人忍而动刀兵,收西藏,战罗刹,金戈铁马,自然意气恢宏。 
            赏能者,贬奸佞 举化龙,抑八旗,德也仁也,力求满汉一家。 
            命百官,翰林灯火继夜明,康熙字典呕血成,洋洋春秋册。 
            是时西藏朝,社稷稳,看疆域辽阔,感而失声。 
            嘘吁,远之炎黄,近之成忽,听史家之褒奖,精力而图治名, 是誉无愧也欤。 
             
            转自http://post.baidu.com/f?kz=6521647


            删除|8楼2006-03-18 09:23
            回复
              • 124.164.244.*
              顶!


              9楼2009-09-25 1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