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吧 关注:4,315贴子:64,251
  • 2回复贴,共1

欧阳姓氏查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上搜集杂合————
一、姓氏的概念
在古时,姓与氏有严格的区分,姓为源流,类似于户籍,氏为族名,大都代表生产分工或社会属性。
姓别源流,氏分贵贱。自炎黄成华夏以来,仅有上古几姓,因此大都同姓不同族,以氏族之名更能相区分,故古人皆习惯称氏而不称姓,后氏族名逐渐取代原始族姓而成为现代姓。如孔子本姓子,名丘,为子姓孔氏族人。后裔袭用氏名形成孔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根据谱籍记载,欧阳姓氏出自战国越国王族,上溯可至大禹夏后氏。在汉姓复姓中,欧阳姓氏历史悠久,源流明确,人口较多,历史影响较为名望,被称汉姓复姓之首。
欧阳氏溯自夏禹姒姓,得自越国王裔,尊越王勾践为始祖,立氏于越王无疆之子蹄,源流较为明确。但有两枝细节难明。一是立氏过程的细节,有说楚灭越国后,封越王子蹄于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候,故以欧阳为氏。有说楚灭越国后,越国王子各自迁徒并自立,子蹄在欧余山之南(阳面)自建东瓯国,形成越国姒姓欧阳氏族,逐渐形成欧阳姓氏。二是欧阳与欧姓以及区姓、欧侯、欧治、侯氏是否同宗。
一、姓氏的区分和夏后氏姒姓的分支
姒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大禹即姒姓,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其氏族名为夏,即夏氏,即姒姓夏族。大禹因此又称为夏禹。称其国名为夏,夏朝。后世称为夏后氏,在古时“后”即王的意思,氏即氏族,夏后氏即夏氏王族或夏国王族之意。
因此真正沿用上古始姓的一直以来为数不多。少量承袭姒姓的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也皆以大禹后裔自居。而姒姓夏后氏在历史长河中更多地是衍生出夏氏,禹氏,欧氏,欧阳,党氏,夏侯氏、司空等姓氏。
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国,杞国杞简公的弟弟佗奔于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之后给以采地封他为侯爵,后人以爵号为氏称夏侯氏。
欧阳氏,为汉姓复姓之首,出自姒姓。此说源自勾践晚年自述,其称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馀至会稽,以延大禹之祀祭,后建立越国。勾践六代之后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南(古人称山体的南面为山阳,乌程欧馀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阳”,先后衍生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区氏等姓氏,即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据此源出姒姓的欧阳姓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至今,欧阳氏多有改为单姓欧氏和阳氏,欧氏的人口分布和欧阳氏分布几乎一致,大量欧氏族谱均载明其源于欧阳氏,可以确定欧氏主要还是欧阳氏由于各种原因省姓而来的,而区姓也明确记载源自于欧姓。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东瓯国,前身是东瓯部落,是汉族先民的一支瓯越,位于今浙江省南部。相传为越王无彊次子欧阳蹄所建立的国家,又名东越国。(公元前306年),无彊伐楚失败后,越国被楚国所灭后,遗民南迁瓯越(东瓯),由于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继承人,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闽越国,次子欧阳蹄(又名欧阳宰勋)在欧余山之南建立瓯越国,以欧阳为国姓。秦灭六国后废东瓯国,赐之“驺”辱姓,意谓驯服之良驹,故史书中将欧阳摇记载为驺摇,国名虽被除,但辖地仍为所统。第六代王叫欧安朱,其侄即欧摇,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起兵抗秦。驺摇率领瓯越吏民从诸侯反秦,后又参与楚汉之争,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由于驺摇“平秦佐汉”有功,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为海阳侯。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晋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其国称东海王国,俗称“东瓯王”,又名东越国、东瓯王国。
西汉七国之乱时,东瓯国与七国是盟友。吴王刘濞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后投奔东瓯国,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陈述利害得失,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趁劳军之际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欧贞复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欧贞鸣封为“平都王”。
刘濞之子逃到东瓯王国邻国闽越王国,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兵至,闽越撤兵,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王欧贞鸣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入汉,举国迁徙至汉朝内地。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领部属军队四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区),并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从此被并入中央王朝(之前是独立王国),其地域被划入会稽郡。
关于欧姓,还有一说。《百姓祖宗图典》有关“欧”与“欧阳”、“欧侯”三姓之说:“现今浙江吴兴县,古时有山名叫欧余山。春秋时期,越王无疆将他的二儿子封到欧余山南边做首领。山南向阳,所以这位公子受封后被称为欧阳亭侯。而他的后代有的姓欧,有的姓欧阳,有的姓欧侯。这三种姓原为同一始祖。欧余山的山名,还形成一支欧冶姓。春秋时,越国的冶炼术非常先进,有个居住于欧余山的冶铸名家就被称为欧冶子。欧冶子的后代,有的姓欧冶,有的姓欧,后来还有的简化成了‘区’姓。”
根据此种说法,欧冶子是平阳欧氏的得姓始祖,就像张氏得姓始祖是擅长制作弓箭的首领一样。春秋晚期的欧冶子比欧阳的得姓始祖蹄(战国晚期)要早二百多年,因此平阳欧氏不同于以渤海为郡望的欧阳氏。平阳不是山西临汾的平阳郡,而是浙南沿海的平阳县。因此现浙江平阳部分欧氏坚持尊欧冶子为始祖,不认同与欧阳氏为同宗。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越王元(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说明欧冶子与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是同时代的人。欧冶子最早在福州冶山欧冶池铸剑,是先秦闽族人。福建松溪县有湛卢山,就是越王允常请欧冶子铸造湛卢等五把青铜宝剑的地方。《越绝书》接着记载:“(楚昭王)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人做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居海中,郁林郡为西瓯”。瓯、或写作“沤”、“区”、“欧”,是较早时期对越人的族称。《逸周书》: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瓯人”。“瓯邑” “且瓯”不注地望。“区吴,谓蒙之东区,汉之荔浦也。“瓯余”谓乌程东二十里有瓯余山。周秦时代,人们常称东南沿海的越人为瓯人、且瓯、沤深、越沤。称岭南的人为路人、瓯邓和骆越。
因此,不论如何,欧阳、欧姓来源于春秋截越族是不争的事实,而欧冶子,其意即瓯(欧)地冶剑的有名的男子,显然本为平民,因冶剑出名,然其一户历经二千多年衍生出一族似为勉强。即使欧冶自成一族,但与欧侯氏、欧阳氏、欧氏、区氏等姓氏皆源于越国同域,得姓时间也基本同代,东瓯国迁徒之后,必然还有大量军民遗留在原地,欧侯氏、欧阳氏、欧氏等姓氏皆生活在同一地域,二千多年来,必然也浑同一体了。


IP属地:湖南1楼2024-01-15 17:08回复
    改天翻下族谱,看族谱怎么记的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16 01:55
    回复
      很多人并不是古贵族的血脉,但是后来平民都可以有姓氏,然后因为各种方式而得到了古贵族的氏。


      IP属地:广西3楼2024-05-21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