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038贴子:1,142,535

回复:道德经首章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首章的第四句的解读: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是谁?
当然是“无”和“有”了。
“无”中包含了“有”,为什么?
因为“无”是事物本质的代名词,“无”这个字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
而“有”是事物现象的代名词,“有”这个字是对事物现象的抽象表达。
本质中包含了现象(而不可能是现象包含了本质,现象只是本质的一部分),这就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
本质产生了现象,没有本质也不可能出现现象,这就是“无中生有”。
同样,这也是“道”和“名”(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可惜很多人对“道”和“名”的这种相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注意到。
“无”和‘有’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因为他俩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
“道”和“名”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因为他俩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一回事,他们表现的都是本质。但又是对立的,现象仅是本质的一部分,甚至某些对现象的主观认识是错的!
这就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的分析。
也是这段原文中的第四句的语意解读。
道德经首章的第四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IP属地:辽宁23楼2024-01-24 10:13
回复
    道德经首章的第五句的解读:(也是道德经首章的最后一句的解读)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字百度:释义
    1.赤黑色。2.悠远;远。3.深奥难懂。4.虚妄;不可靠。
    这里取“3.深奥难懂”。
    “同谓之玄”中的“同”是指什么?
    是指上一句中的“此两者”,而“此两者”是指哲学中最重要的两大概念“道”和“名”(也是“无”和“有”)。
    这里的“道”(也是“无”)是指事物的本质;“名”(也是“有”)是指事物的现象。
    事物本质(道)是穷尽心血也追寻不到头的,所以是深奥难懂的,是“玄”的,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
    事物的现象(名)是依附于本质之上的,本质都深奥难懂了,现象也就跟着深奥难懂了(也就是“玄”了)。
    本质和现象加在一起就是深奥难懂的意思,这就是这句话的语意。(同谓之玄)
    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
    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等等。
    按一年级的知识和思维理解能力看,二年级的知识是深奥难懂的,是“玄”的,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
    一年级看二年级是“玄”;二年级看三年级是“玄”;三年级看四年级是“玄”······。
    同样是“玄”,但“玄”的等级不同,层次不同。
    这是一个层次不断上升的进步的过程,通俗讲就像上楼梯一样,每上升一个层次,思维智商就会飞跃一步,就会有比原来低层次的认识更玄妙的高层次的认识。
    这就是这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语意。
    这个思维认识也是哲学的内容:知识论,认识论,方法论。
    所以思维认识的不断提高才是哲学的目的。
    “玄”就是思维认识的不同层次的“玄”,由低级的“玄”逐渐上升到高级的“玄”就是思维的知识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就是用哲学的方法来不断提高人的思维智商的作用,也就是哲学的目的。
    以上的解读就是这句话的全部语意(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P属地:辽宁24楼2024-01-25 09:11
    回复
      关键虽然是首章这个没错,但也是最难悟透明了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04-13 00:34
      收起回复
        无名,天地之始。没有名字,是天地最初的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有名字,是人类认识万物的方法,就跟母亲给孩子取名一样。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07-25 12:34
        收起回复
          重要在于理解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人通读一遍后豁然开朗,有人反复品味某一句话也能柳暗花明(个人理解,勿喷谢谢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07-26 23: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