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吧 关注:11,469贴子:75,684
  • 6回复贴,共1

禅意与诗境 草径幽深 花阴野寺 垂杨残月 一江春水送行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亚社会的禅文化,主要通过诗歌艺术,传递禅意的意向,比如《小窗幽记》卷六 集景的记录,就是东亚文化禅景传递的意境,表现为具体的诗歌艺术的文字符号,而这一禅意的符号,又可以被后人,加入自己对禅意的感悟,通过逐步叠加之后,东亚文化的禅文化逐步得到丰满与悠扬。举例,比如【花关,垂杨,残月,细草微风,花阴,野寺,】等等。所谓,【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而高人韵士,能以片言数语尽之者,则谓之诗可,谓之画可,谓高人韵士之诗画亦无不可。】
《小窗幽记》卷六 集景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而高人韵士,能以片言数语尽之者,则谓之诗可,谓之画可,谓高人韵士之诗画亦无不可。集景第六。
花关曲折,云来不认湾头;草径幽深,落叶但敲门扇。
用韵简叔向陈先生 朱希晦〔元代〕
门前车马纷如蚁,草径幽深肯暂过。老去冯唐饶发白,归来季子得金多。
春江水阔鱼初上,晓树烟开鸟欲歌。赖有故人相慰籍,杖藜数数到岩阿。
浣溪沙·桃杏风香帘幕闲 孙光宪〔五代〕
桃杏风香帘幕闲,谢家门户约花关,画梁幽语燕初还。
绣阁数行题了壁,晓屏一枕酒醒山,却疑身是梦魂间!


IP属地:江西1楼2024-02-12 19:38回复
    《小窗幽记》卷六 集景
    细草微风,两岸晚山迎短桌;垂杨残月,一江春水送行舟。
    少年游·垂杨门外 王国维〔近现代〕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杏花天·细风微月垂杨院 史达祖〔宋代〕
    细风微月垂杨院。记年少、春愁一点。栖莺未觉花梢颤。踏损残红几片。长安共、日边近远。况老去,芳情渐减。屏山几夜春寒浅。却将因而梦见。
    旅夜书怀 杜甫〔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雪后泛湖和周子贤 顾璘〔明代〕
    西郭群峰积雪寒,画船湖上倚篷看。楼台隐见青松色,芦荻萧条白雁滩。
    沉醉放歌新岁始,阳春和曲古来难。期君尽访山中寺,细草微风石路乾。


    IP属地:江西2楼2024-02-12 19:40
    回复
      《小窗幽记》卷六 集景
      草色伴河桥,锦缆晓牵三竺雨;花阴连野寺,布帆晴挂六桥烟。
      醉花阴 题少楼《披书坐花图》黄钧宰〔清代〕
      万里浮云看不破,今古闲闲过。莫为落花愁,花也修来,配得诗人坐。
      琴床石几安排妥,欲语知谁可。书味密于春,春化诗魂,魂梦香花里。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出自唐代杜甫的《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山行 施闰章〔清代〕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闲居寄端及重阳 韦应物〔唐代〕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宋代〕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IP属地:江西3楼2024-02-12 19:41
      回复
        对于禅意与诗境的关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围绕天人合一的【原道】【禅道】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东亚大陆的古人就,做了深入的探究。下面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东亚社会第一部关于禅意与诗歌艺术的、理论系统化、结构严密化、论述细致化的、东亚社会的哲学与文学思想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东亚社会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哲学与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文心雕龙 卷一 原道》开篇,就用极为美妙的诗歌式的语言,表达诗歌艺术与天道、禅道、原道的关系,【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刘勰《文心雕龙》强调,诗人的心灵乃是【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天地之心】在两宋时期,成为了宋明理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原道思想。
        《文心雕龙 卷一 原道》又,接着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


        IP属地:江西4楼2024-02-12 20:23
        回复
          《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就是阐述何为【文心】。对此,古人做了深入的探究。所谓的文心,在诗歌艺术中,首先表现为诗歌的意向与意境,通过诗歌的意向与意境,彰显天人合一的禅道、天道,天人合一。
          《文心雕龙义证》对【文心】有着充分的探究与解读。【文】在东亚社会的古老的文化当中,首先表述【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万物递相错杂,若玄黄相间,故谓之文也。】,故而,东亚社会的诗歌的【文心】就自然赋予了天人合一的大德,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所谓【道之文也】
          文之为德也大矣〔一〕,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二〕?夫玄黄色杂,〔三〕方圆体分〔四〕,日月迭璧〔五〕,以垂丽天之象〔六〕;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七〕:此盖道之文也〔八〕。
          〔一〕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朱注:「为德,犹言性情功效。」此处句法略同,而德字取义有别。《易干文言》正义引庄氏曰:「 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德即宋儒「体用」之谓,「文之为德」,即文之体与用,
          三〕 《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又《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韩康伯注:「刚柔交错,玄黄相杂。」正义:「言万物递相错杂,若玄黄相间,故谓之文也。」《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与黄相次也。」柳宗元《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
          〔七〕 《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草。」集解:「焕,明也。」《小尔雅释诂》:「铺、敷,布也。」《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正义:「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易系辞上》:「在地成形。」韩康伯注:「『形』况山川草木也。」《论衡》:「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此佚文,据《意林》卷三引。)王叔玟《文心雕龙缀补》(以下简称「《缀补》」):「案《 刘子慎言》篇:『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
          〔八〕 清钱大昕《味经窝类稿序》:「道之显者谓之文。」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相吻合。『文』之本训为●,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故凡华采铺棻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而人纪物序,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这里所谓「道之文」,即天地之文,亦即自然之文。这是说: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美丽的文采。斯波六郎《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斯波六郎」):「『道之文』意为表现『道』的『文』。」
          ---------------------------------


          IP属地:江西5楼2024-02-12 20:24
          回复
            苏轼,对于文心,对于禅意与诗境,做了如下的诠释。
            苏轼《南行前集叙》(节录):“夫背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工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搏奕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节录):“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法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存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同上,后集卷九)
            苏轼《咎谢民师书》(节录):“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丁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同上,后集卷十四)
            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节录):“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五十六,据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本)


            IP属地:江西6楼2024-02-12 20:33
            回复
              苏轼,对于文心,对于禅意与诗境,做了如下的诠释。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卷下,据乾隆又赏斋刊本)
              苏轼《送参寥师》:“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雪,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苏东坡集》前集卷十,据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同上,前集卷十六)
              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氏,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同上,前集卷十六)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节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同上,前集卷二十三)


              IP属地:江西7楼2024-02-12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