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精神、行为障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到的疾病,它如影随形,和感冒发烧一样普遍。
2019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第11次修订版本的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分类标准 (ICD-11),并决定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暂没有批准ICD-11实施。
ICD-10于1993年正式发布,2002年我国才正式批准使用ICD-10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可见我国对世卫组织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有着自己的考量。
对于精神疾病,我们国家前一阶段并没有非常注重。当生存权没有充分发展的阶段,严格遵循且无缝对接世卫组织的标准也是不妥当的,过分注重精神类疾病是不明智的。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逐步关注精神类疾病人群,特别是精神分裂、躁郁症、狂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单向抑郁症以及轻度精神障碍人群,因为这个群体数量非常庞大,给社会、家庭、个人的后果很沉重。甚至可以说只要你活得够久,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几乎如影随形,就算你在年轻时躲过抑郁或者躁郁症,年老时节癌症并发的抑郁和躁郁症一样会让你身心受到双重摧残。和每个人都将面临死亡一般,精神类疾病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精神类疾病一样可以和划分为两大类
精神类疾病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严重的发育缺陷或基因缺陷导致的精神障碍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即原命带有损伤的基因或由于其他肌体疾病导致或并发的精神障碍,如智力发育障碍、语言障碍或癫痫引发的精神障碍等。比如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脑部疾病导致的精神类障碍。
第二类是本身没有问题(遗传基因没有太大问题),但行运过程中形成的精神障碍,这类似功能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癌症并发的躁郁症、抑郁症等。
从损伤程度看,一种是不可逆的,一种是可逆的。原命局带有的损伤的,岁运可以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这种损伤,这种属于不可逆的损伤,如神经发育类障碍。可逆的属于原局无伤有救应,只不过岁运至、致使发病!这在精神分裂、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上较为常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绝大多数精神分裂、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都能得到恢复。
药物能降低发病反应的程度,但从未提早结束这种状态。你无法完全治愈一个由于神经发育不良造成的智力、语言障碍患者,但你能通过持续的治疗,引导走向一个缓解的方向。同样,抑郁症一旦发作,这种固定的持续过程一样无法在药物的治疗的机缘下提早结束。这就好比你并不能将一个注定的格局层次低的人士去培养成为美国总统,这既不理智也无可能,这属于冥冥中注定的成份。
(二)精神疾病的主要人群与现状
始于2012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进行了6年的数据采集,涉及了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躁郁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焦虑障碍、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6类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6%,也就是说,在我国14亿人口中,有2.3亿人(七分之一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这六类精神障碍疾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这是一个令人惊诧的数字,怎么会有这么多,以前怎么没人说!然而,当生存的经济、物质压力需要第一时间去面对时,即使发作了精神疾病,也只能选择默默的承受。不说或不知道,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我们国家在前一阶段主要在集中力量谋发展丰富物质生活,并不太重视精神、行为障碍,民众对于精神障碍的认知也很有限,配备的精神疾病的医生也很少。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达6.4万人,只占全国医师数量(428.7万人)的1.49%,且流失率惊人。统计数据说平均每10万人口有2名精神科医生。国际建议标准是每1万人口配备1至2名精神科医生,这有着5-10倍的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第一次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进步!这种部署的全面展开有着与建国当初消灭疟疾、血吸虫病一样的历史功绩,可以预见十年二十年以后将是翻天覆地的改观。
精神障碍的主要人群,主要集中在精神分裂、躁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上,这些患精神障碍的绝大部分人群经过治疗可极大缓解症状且具有可恢复性。正是具有可恢复性,才需要社会部署力量去重点对待。
提前部署、早期干预,正确向大众普及精神、行为障碍的知识。对待精神疾病进行积极的有效治疗,是每一个良性社会需要积极面对的事情。
(三)心理学研究不能等价于精神障碍的研究
目前通用的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条,即有病无病三原则。这是从心理学发展出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按照有病无病三原则,是否有“自知力”来作为区分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标准,也就是说,有自知力的病情相对轻一些,归为心理疾病,无自知力的就是严重的神经病了,如精神分裂。
所以,将轻度的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归为心理疾病,重度的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和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才归于精神病。可笑的是,躁郁症在ICD体系是划归到了“心境障碍”的分类中,而心境障碍一直认为属于程度较轻的精神障碍——也就是心理疾病。这真是一个混乱的认知世界!
用“自知力”来判定精神障碍是否严重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辨别标准。从命理我们知道重度抑郁症是“灵魂”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那怕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也有明确的自知力或者自知力不完整,但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较高,他比一般人群的自杀率高三十倍左右,有65%到80%的病人会出现自杀的意念,45%到55%的病人会出现一些自杀行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当中有15%可以自杀成功。这时候再用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自知力”来衡量抑郁症是否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用“自知力”来衡量精神上有病没病,是极端错误的论断,也就是说心理学上目前通用的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即“有病没病三原则”是极端错误的。既然是错误的为什么一直又在沿用?因为实在是没有更好的理论或学科来代替这一标准而不得已一直被沿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对社会生活适应良好的人格,称为正常人格,适应不良的人格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突的人格旧称病态人格。
精神、行为障碍中有“人格解体”、人格障碍(人格分裂)的说法、出神与附体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分类。把人格分裂叫做“分离性身份障碍”或“分离性人格障碍”。抑郁症也没有叫做人格低潮,精神分裂也没有叫人格分裂、并没有将精神分裂归入到“人格障碍”。看到没有,精神病专家除了没有说出“灵魂”两个字之外,似乎又啥都说了。为了标榜自己的科学性,精神科专家们以及心理专家们审慎的避免在使用“灵魂”这个神学、玄学的术语。
然而,人格并不完全等价“灵魂”。灵魂有本质的固有特征,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外在包装下,产生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特性,幻化出独一无二的意识主体,这个组合态的主体分别隐藏于身体的不同部位(这里说的不是道家云笈七笺中论述的三魂七魄)。自知能力与灵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灵魂受损与自知力受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知力纯粹是个相对唯心的概念,自我判断失误是否也代表没有自知力?
模糊而很难定性的思维感知能力,有掺杂“社会学领域”研究范畴。将哲学思考和严谨的疾病研究混为一谈,是目前精神类疾病领域混乱的基本根源。
泛化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用心理学的基础来指导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不科学的。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在没有正是建立前一直隐藏在哲学的范畴中。心理学这门学科非常年轻,始于1879年,是基于哲学和生理学发展而来,现代心理学把自己标榜为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治疗属于应用心理学中的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再怎么发展,也改变不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它带有浓厚的哲学基因。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哲学最早来自于对自然、社会、人文的思考与归纳,哲学的许多分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甚至是谁名声响、谁影响大谁就是真理。就这个带有哲学的原始基因,导致心理学与疾病病理的融合过程中,产生出无法调和的矛盾。
正是心理学掺杂到了精神类疾病的研究以及归类,导致整个体系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以及主观臆断性,然后又将科学研究的归纳总结在其中。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似笑话般的左右矛盾的精神类疾病的研究。
如果一个个体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到个体在种群中的正常存在,才能认定他得了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一个种群的延续是不允许原发性精神疾病普遍性存在的,否则这个种群将会被自然界无情的淘汰。
作为一个严谨的精神病学专家,应该抛弃西方心理学的知识。
从命理学角度,焦虑、强迫、惊惧症、轻度抑郁也属于或多或少的灵魂受损,这不是心理疾病,是实质上的灵魂损伤。泛化心理疾病,会阻碍精神类疾病的深度研究以及缺失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要是真那么起作用,范不着去研制药物。
(四)精神疾病研究有必要引入灵魂的概念
对于灵魂,因为不知,所以敬畏!
一个正常的生命是灵魂与肉体的有机结合。心理学描绘的人格不是灵魂,人格只是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目前所有门类的学科,除了神学和玄学,都把灵魂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非常忌讳谈论灵魂,生怕谈论灵魂就会毁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根基。但科学又时不时去探索灵魂,处于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
由于西方发展起来到心理学一直在主导精神类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体系的治疗,造成了医学上对于整个精神行为障碍诊疗的混乱,所以有必要引入命理中“灵魂”的概念来重新梳理精神类疾病的本质以及进行重新分类。
如针对有10%左右的器官移植的人会出现性格大变化的现象,尽管这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性格改变了,主体意识仍然保有“我还是我”的状态。这在现今的医学领域是无法理解且是无法预判的。但,命理能告诉我们哪一类器官移植的人会出现性格改变,这非常巧妙而且不可思议。又如植物人,命理有能力去辨识灵魂是否已经离体形成了一具空壳还是处于灵魂没有离体的受困植物状态。植物人是否能苏醒,这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上完全是个空白,脑深部电刺激(DBS)并不能唤醒一具缺失灵魂的驱壳。
所以,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分析、预判精神行为障碍。命理学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在格局高低、富贵等级、六亲探索、行运、病痛、生死上有着完善而非常准确的理论体系传世。在重大疾病、生死应期、脏器移植等领域,我们发现明显有着灵魂在参与其中,且灵魂的损伤的方式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会清晰的在四柱命理中展现出来。灵魂在命理中不是“以日为主”,灵魂在命理中是个复合的组合概念。当然这些知识过于超越于时代且很难公开或被接受,但它完美的理论模型确保了判定各种精神行为障碍的精确度且不会被混淆,对精神障碍的准确预判、辨别、分析提供治疗的基础以及起始点。
(五)精神疾病和肌体疾病一样具有可预见性
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有鲜明的可预见性以及规律性。即发病种类、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痊愈时间。
现今的医学领域,肌体疾病可通过外在的、内在的早期特征,通过临床数据统计、通过检测手段等完全可以预测重大疾病的发生。每年的身体检查实际上在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通过指标来预判可能产生的疾病种类。但是从未有过通过组织大规模人群针对精神疾病的预判与筛分,甚至不知道采用什么模型来预先检查。
你们听说过医院、社区开展过大规模的“精神疾病”的体检筛分吗?从来没有!不单单我们没有,西方国家也没有。没有对精神疾病的提前预判的完整构架,是精神疾病理论上本身模型的缺陷造成的。
打着科学旗号的专家学者们,从不愿意承认或者没胆量尝试去认识、学习、接受精神疾病的可预测性,这颠覆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宁可将反社会人格障碍或是跨性别人群进行深度的社会学研究,也绝不浪费任何的时间精力去触碰与死亡一道的灵魂研究。躲避、惧怕死亡的本性以及傲慢社会形态在几千年间持续阻止这个方向的研究。
(六)世卫组织ICD-11的典型认知错误
一、不能全面掌握精神疾病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的特点
不理解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典型特点,往往容易误诊。精神疾病极具隐藏性,分辨的难度很大。比如同性恋、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并没有认识到许多的行为障碍属于基因遗传的特点,并不全是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导致、不良诱导等造成。
案例一:
公历1962年2月26日寅时
乾造:壬寅 壬寅 乙未 戊寅
这是湾湾地区的一个抢劫、强盗、强奸杀人犯,丙火运第一年己伏法。先是小偷变惯窃,管训后再变抢劫,抢劫变强盗杀人,其间再加上***子数十次,而且胆子奇大,大都独自犯案。
这个案例看似以柔弱之乙木为主,虽命局月令阳刃且缺失主用神,断不会往如此残暴,是何原因?木主仁,怎么会如此冷血和残暴?事实告诉我们,他阴冷、残暴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且是一个长期的累犯。他抑制不住的残暴本性来自于纳音金旺,这种无法安静的心灵总在躁郁中持续,最终致使他迈出的走向了一个极端道路,这与底层基因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不良诱导在这里只是次要因素。
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恶劣、不良诱导能决定一切,那这个人世间也太简单了。小时候天天背诵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岂非社会已经大同!
案例二:
坤造,己卯 戊辰 庚戌 庚辰
午火大运庚子年5月份精神疾病发作,也就是22岁在读桂林读大三的时候。医院确诊为功能性精神分裂。后学校通知父母接回家修养。但这个案例明显属于“器质性精神分裂。然而,医院并没有把她确诊为脑部病变导致的“器质性精神分裂”。
这个案例其实在提醒我们,从表象上,精神科医生根本无法分辨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区别。然而在标准流程上,精神分裂患者是必须进行脑部CT和脑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精神分裂。具体是否在检查阶段出现了盲区,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命理学上,这明显属于“器质性精神分裂”无疑。
通过以上案例表明,精神疾病的诊疗体系有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
二、认识不到灵魂损伤与作用方式的区别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原则
本质上,灵魂上的损伤程度是判定精神障碍轻重的唯一标准,而作用方式是产生对应的精神障碍的唯一方式。两个唯一,是疾病分类以及判别病情轻重的关键。病症的分类并不是判定判定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精神分裂并不一定会比抑郁症带来的结果严重,就好比极少数的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一样会导致自杀一样。在精神诊疗领域缺乏基本理论上的大模型构架,光靠表面的诊断标准以及世卫组织的试卷是不够的,需要新的理论构架去理解人类的精神状态。
由于认识不到产生的根由以及灵魂损伤程度,所以在诊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诊。复合型的精神障碍很多,比如精神分裂与躁狂症的反复发作,躁郁症与抑郁的反复发作,抑郁与双向障碍的掺杂,抑郁与焦虑的反复发作,到底什么才是主要因素,什么又是次要伴生因素,需要明确辨识。不管他精神障碍如何伴生,是哪一种因素(作用方式)导致灵魂上的损伤,哪个就是主要因素,这个在命理学上能直接去判定。
又如混杂双向的抑郁症,表现出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常常被认定为躁郁症和抑郁或是恶劣心境障碍,然而普遍上,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的严重程度往往要比抑郁症要严重得多,这意味着灵魂损伤的方式决定了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是以“自我感觉和躯体表现”来判定。特别在“混杂双向抑郁症”医生常使用抗精神分裂的药物,导致抑郁患者的病情再次加深,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又比如疑病症,我们的案例中表明属于精神分裂的范畴,实际中会被表面现象迷惑而误诊为疑病症。而疑病症是焦虑、强迫症的范畴,属于轻度的精神障碍。
案例:出生公历:2000年10月7日戌时,乾造:庚辰 乙酉 戊戌 壬戌,他在癸卯年6月份开始的被染病幻想(他6月24日发帖:十点多蹲坑的时候, 在小旅馆,楼上好像有冲水的声音,管道可能破裂,接着就有水溅到我屁眼上了,有了痔疮。),5月份怀疑自己在睡眠时被艾滋病人性侵,担心是被人有意识谋害而感染艾滋病,非常紧张是否已经感染了AIDS,9月20日左右,一直说艾滋病检测需要6周时间才能检测到,正焦急的等待到了第6周的到来。
通过他自己的描述,这个人的自知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这段时间他在工作上班中,担心的感染也是在出差的阶段。实际上,这个案例从命理学角度看,明显属于被迫害的精神分裂阶段。然而,如果他去医院,医生因无法区分灵魂的损伤,会被医生将这种病人确诊为“疑病症”。于是,所有后续的治疗都将走入误区和死胡同。
(二)、从灵魂损伤程度上,精神障碍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由于遗传导致的精神障碍,这种几乎无法根除。
第二类是灵魂遭受严重损伤的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与躁郁症,一旦发病很难恢复,这意味着灵魂深层次的损伤。深层次的损伤,不意味着不可恢复。反对对精神分裂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的说法,这是对精神分裂认知的方向性错误。
第三类是灵魂遭受浅层损伤的精神障碍,如狂躁症、单向抑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时间一到有即刻恢复的特点。
第四类为轻度精神障碍,如焦虑、强迫症等
第五类为与躯体疾病并发的精神障碍
我们坚信绝大部分的精神分裂患者都有完全痊愈的可能,并不需要终身服药。因为精神分裂患者给“灵魂”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躁郁症患者的原局形态与精神分裂患者的格局形态几乎一致,都带来了严重的损伤,这种损伤最长的往往会持续20年以上,但鲜有延续30年的,因为四季流转以30年为一阶段。这种20年以上的长期患病、复发,导致医生误解为需要终身服药。尽管精神分裂患者恢复期很长,过程中极易复发,但一样具有可恢复性。
抑郁症患者鲜有持续10年以上的,一般也就是5年左右,抑郁症患者具有出运即时的恢复性,这和精神分裂、躁郁症患者的恢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灵魂在没有遭受到严重的损伤时,时间一到能即刻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很可惜,医学界对此一直是个空白。在命理学角度,这些都能清楚的展现出来,我们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完全痊愈的时间节点。
(三)、命理对应的精神障碍的作用方式,有四种大模型。
1、由克泻产生的精神分裂模式,
2、由岁运引导进入死墓绝的单向抑郁模式,
3、有混杂导致的行运极弱模式,如混杂双向抑郁。
4、有用神体系死绝产生的焦虑、强迫症等模式
每一种模式代表的产生方式的不同,损伤程度的不同以岁运为准,这就能对应到为什么焦虑症患者一样会导致自杀。四种基本模式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形态。比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是印星出了问题。
三、精神分裂与心境障碍的分类错误
精神障碍的划分,以成因以及魂魄损伤的程度来进行分类,凭借患者的认知表现、行为表现、躯体表现来分类并不完善。现在针对精神类疾病,几乎全部标注为“病因未明”。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发病的原因,事实上,目前的精神疾病医学理论构架已经走入死胡同。
精神分裂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分裂型障碍、妄想性障碍”。心境障碍包含: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狂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抑郁症、恶劣心境障碍。
按照成因,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要划入到精神分裂障碍中,狂躁症、抑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恶劣心境障碍才归属于心境障碍。
目前确诊的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中很多与精神分裂有着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而躁郁症中,又有大量的“混杂双向抑郁症”被误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所以,导致精神疾病专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将躁郁症划入心境障碍。抑郁症只包含单相抑郁,混杂双向抑郁虽然与双向情感障碍Ⅱ型有同样的症状,但它主要是抑郁症。在治疗上,将混杂双向抑郁的患者按双向情感障碍治疗,加重了自杀的成功率。这真急需调整和改变。
如果世卫的专家们不懂,完全可以谦虚一些,不懂不是罪过。
从命理角度,抑郁症、躁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与精神分裂分属完全不同的形态,双向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在大构架上是同源的。观察人这个体,命理看到的结果有着王者一般的权威!
四、反对将冲动控制障碍、破坏性行为和反社会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如果冲动控制障碍人群,破坏性行为和反社会障碍人群属于精神疾病,那同性恋、变性人也应该划入精神、行为障碍的范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不具有一般疾病的发生及转归等普遍规律,同性恋难道不也是不具备转归这一普遍规律。既然都是一致的,为什么世卫组织会厚此薄彼!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占比为总人口的4%左右,“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既然是精神行为障碍,那是否意味着可以减轻处罚?
反社会障碍人群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基因遗传原因,具有与生俱来的特征,如孤僻、偏激、易怒、富有攻击性,正常人一般会规避与反社会人群的交往。然而,反社会人格患者的5项标准,即冲动性、不负责任、情感肤浅、不能从既往经验或惩罚中得益和良知的损害,恰恰是社会上许多的成功人士的必备特征。
总不能因为他们是社会次序的破坏者,所以把他们定义为异类,于是把他们标记为精神、行为障碍患者,这逻辑过于牵强了。极端宗教信仰、盲目的追星族、贪赃枉法者、唯利是图者这些也是异类,被社会不理解或唾弃,是否也应该划入精神、行为障碍?我看还是在社会学领域单独去分类这一类人比较妥当,不适合归入精神、行为障碍。以社会学角度,上层人士给下层人士贴上各种各样标签是令人作呕的。所以,将冲动控制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这种社会性人群归入精神障碍是值得深思的。这种根源不清、划分混乱的行为,是否也是一种障碍?
五、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混乱
医学研究发现,遗传型幼儿、青春期阶段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日后可能的精神分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精神疾病专家直到基因检测的出现才明白这种关联性产生的根源。然而,在命理上一眼能知其根源,而且明白一个个体是否一定会得精神分裂,以及什么时候会得精神分裂,甚至精神分裂什么时候能够恢复,这是通过基因技术也完不成的预判。
但很多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属于行运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却一股脑的全部认定为“神经发育障碍”中。成年人也会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只是精神科专家们眼睛只盯着成长过程中的幼儿。这是认知的错误,错误的来源在于分不清发生障碍的本质,即由发育缺陷(命局原局损伤)主导的结果还是行运过程(命局原局没有损伤)中出现的结果。
流年七杀克弱主一定会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种障碍只要流年力量走绝,即可恢复。麻烦的是原局带杀,岁运走旺,这种才是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的。但精神科专家无法辨识底层规则,只能一股脑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单列,且眼睛只盯着青春期前后阶段的人群。成年人一样会有此状态,成年人已经能忍受生活,反应没有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那么剧烈而已。
命理学对人的认知属于全方位、无死角的认知,是令人惊奇的古老知识体系,命理学的可扩展性一样让命理学的研究者惊诧莫名!
六、成瘾行为所致障碍,赌博、游戏的本质
赌博、游戏成瘾,是否真的需要单独来分类?虽然赌博、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很糟糕,烂赌鬼赌博败家导致妻离子散、游戏成瘾导致学生们荒废学业,那钓鱼算不算?疯狂购物算不算?突然放下一切出家的算不算?
赌博成瘾者,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烂赌鬼,一种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突然长时间沉迷于赌博,这种人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很多的成功人士,比如“刘立荣”。不管哪种情况,在赌博伴随大破财的阶段都是处于用神死绝、灵魂衰弱的岁运,然而,这个阶段灵魂并没有受到严重损伤,但整个用神体系出现了死绝的现象。
如果赌博成瘾也是一种精神类障碍的话,那人生中这种用神死绝的阶段是多次的多时段的,运势低谷期躲在家里发呆、躺平,在精神科医生眼里难不成也是一种精神障碍?比如张朝阳拍短视频被嘲讽不务正业算不算也是一种精神障碍?再说了,就算没有沉迷于游戏或是赌博,他依然是对于既定的工作和生活,什么也做不了、做不好。
赌博成瘾与游戏成瘾患者,本质上他已经处于严重的焦虑阶段,焦虑症的发作让人很难受,这时候人会尝试走向一个试图摆脱焦虑的行为,这种试图摆脱焦虑的行为,可能是赌博、可能是游戏,也可能是钓鱼,可能是购物,可能是暴饮暴食,也可能是去出家。唯独做不了、做不好的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正常的既定的学习和工作。
所以我们说,赌博和游戏成瘾不是一种需要单独分类的精神障碍,隐藏在背后的焦虑才是关键,这才是命理揭示的结果。
七、排泄障碍
遗尿症指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反复出现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白天夜晚均可出现,以夜间居多。遗粪症指4岁以上儿童反复随意或不随意地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认可的地方大便,一般多发生在白天。
遗尿症在5岁儿童患病率最高,达到16%,7岁是10%,9岁5%,0.5%-2%的患者可持续到成年。遗粪症在10岁儿童患病率最高,约5.4%,10-16岁为2%。
最后,精神科的专家们也承认,无论遗尿症还是遗粪症,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很少持续到成年。
对此,阿三表示不服!
吃,已经有了对应的精神障碍;拉,是否也应该有它对应的行为障碍!这估计是世卫专家们的逻辑。难不成小孩子幼年的排泄自由才是病,拜.登的纸尿裤反倒是老年痴呆的象征?
排泄障碍实质上属于生物学范畴,却硬生生划归到了精神和行为障碍。这种肆意扩大精神、行为障碍的做法,是典型的白种人利用目前自身的优势向世界发起的文化骚扰。这和西方妄图肆意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而有计划推出碳中和概念没什么区别!
精神、行为障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到的疾病,它如影随形,和感冒发烧一样普遍。
2019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第11次修订版本的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分类标准 (ICD-11),并决定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暂没有批准ICD-11实施。
ICD-10于1993年正式发布,2002年我国才正式批准使用ICD-10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可见我国对世卫组织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有着自己的考量。
对于精神疾病,我们国家前一阶段并没有非常注重。当生存权没有充分发展的阶段,严格遵循且无缝对接世卫组织的标准也是不妥当的,过分注重精神类疾病是不明智的。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逐步关注精神类疾病人群,特别是精神分裂、躁郁症、狂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单向抑郁症以及轻度精神障碍人群,因为这个群体数量非常庞大,给社会、家庭、个人的后果很沉重。甚至可以说只要你活得够久,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几乎如影随形,就算你在年轻时躲过抑郁或者躁郁症,年老时节癌症并发的抑郁和躁郁症一样会让你身心受到双重摧残。和每个人都将面临死亡一般,精神类疾病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精神类疾病一样可以和划分为两大类
精神类疾病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严重的发育缺陷或基因缺陷导致的精神障碍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即原命带有损伤的基因或由于其他肌体疾病导致或并发的精神障碍,如智力发育障碍、语言障碍或癫痫引发的精神障碍等。比如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脑部疾病导致的精神类障碍。
第二类是本身没有问题(遗传基因没有太大问题),但行运过程中形成的精神障碍,这类似功能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癌症并发的躁郁症、抑郁症等。
从损伤程度看,一种是不可逆的,一种是可逆的。原命局带有的损伤的,岁运可以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这种损伤,这种属于不可逆的损伤,如神经发育类障碍。可逆的属于原局无伤有救应,只不过岁运至、致使发病!这在精神分裂、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上较为常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绝大多数精神分裂、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都能得到恢复。
药物能降低发病反应的程度,但从未提早结束这种状态。你无法完全治愈一个由于神经发育不良造成的智力、语言障碍患者,但你能通过持续的治疗,引导走向一个缓解的方向。同样,抑郁症一旦发作,这种固定的持续过程一样无法在药物的治疗的机缘下提早结束。这就好比你并不能将一个注定的格局层次低的人士去培养成为美国总统,这既不理智也无可能,这属于冥冥中注定的成份。
(二)精神疾病的主要人群与现状
始于2012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进行了6年的数据采集,涉及了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躁郁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焦虑障碍、酒精和药物使用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6类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6%,也就是说,在我国14亿人口中,有2.3亿人(七分之一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这六类精神障碍疾病中的一种或几种。
这是一个令人惊诧的数字,怎么会有这么多,以前怎么没人说!然而,当生存的经济、物质压力需要第一时间去面对时,即使发作了精神疾病,也只能选择默默的承受。不说或不知道,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我们国家在前一阶段主要在集中力量谋发展丰富物质生活,并不太重视精神、行为障碍,民众对于精神障碍的认知也很有限,配备的精神疾病的医生也很少。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达6.4万人,只占全国医师数量(428.7万人)的1.49%,且流失率惊人。统计数据说平均每10万人口有2名精神科医生。国际建议标准是每1万人口配备1至2名精神科医生,这有着5-10倍的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第一次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进步!这种部署的全面展开有着与建国当初消灭疟疾、血吸虫病一样的历史功绩,可以预见十年二十年以后将是翻天覆地的改观。
精神障碍的主要人群,主要集中在精神分裂、躁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上,这些患精神障碍的绝大部分人群经过治疗可极大缓解症状且具有可恢复性。正是具有可恢复性,才需要社会部署力量去重点对待。
提前部署、早期干预,正确向大众普及精神、行为障碍的知识。对待精神疾病进行积极的有效治疗,是每一个良性社会需要积极面对的事情。
(三)心理学研究不能等价于精神障碍的研究
目前通用的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条,即有病无病三原则。这是从心理学发展出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按照有病无病三原则,是否有“自知力”来作为区分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标准,也就是说,有自知力的病情相对轻一些,归为心理疾病,无自知力的就是严重的神经病了,如精神分裂。
所以,将轻度的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归为心理疾病,重度的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和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才归于精神病。可笑的是,躁郁症在ICD体系是划归到了“心境障碍”的分类中,而心境障碍一直认为属于程度较轻的精神障碍——也就是心理疾病。这真是一个混乱的认知世界!
用“自知力”来判定精神障碍是否严重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辨别标准。从命理我们知道重度抑郁症是“灵魂”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那怕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也有明确的自知力或者自知力不完整,但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较高,他比一般人群的自杀率高三十倍左右,有65%到80%的病人会出现自杀的意念,45%到55%的病人会出现一些自杀行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当中有15%可以自杀成功。这时候再用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自知力”来衡量抑郁症是否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用“自知力”来衡量精神上有病没病,是极端错误的论断,也就是说心理学上目前通用的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即“有病没病三原则”是极端错误的。既然是错误的为什么一直又在沿用?因为实在是没有更好的理论或学科来代替这一标准而不得已一直被沿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对社会生活适应良好的人格,称为正常人格,适应不良的人格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突的人格旧称病态人格。
精神、行为障碍中有“人格解体”、人格障碍(人格分裂)的说法、出神与附体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分类。把人格分裂叫做“分离性身份障碍”或“分离性人格障碍”。抑郁症也没有叫做人格低潮,精神分裂也没有叫人格分裂、并没有将精神分裂归入到“人格障碍”。看到没有,精神病专家除了没有说出“灵魂”两个字之外,似乎又啥都说了。为了标榜自己的科学性,精神科专家们以及心理专家们审慎的避免在使用“灵魂”这个神学、玄学的术语。
然而,人格并不完全等价“灵魂”。灵魂有本质的固有特征,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外在包装下,产生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特性,幻化出独一无二的意识主体,这个组合态的主体分别隐藏于身体的不同部位(这里说的不是道家云笈七笺中论述的三魂七魄)。自知能力与灵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灵魂受损与自知力受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知力纯粹是个相对唯心的概念,自我判断失误是否也代表没有自知力?
模糊而很难定性的思维感知能力,有掺杂“社会学领域”研究范畴。将哲学思考和严谨的疾病研究混为一谈,是目前精神类疾病领域混乱的基本根源。
泛化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用心理学的基础来指导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不科学的。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在没有正是建立前一直隐藏在哲学的范畴中。心理学这门学科非常年轻,始于1879年,是基于哲学和生理学发展而来,现代心理学把自己标榜为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治疗属于应用心理学中的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再怎么发展,也改变不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它带有浓厚的哲学基因。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哲学最早来自于对自然、社会、人文的思考与归纳,哲学的许多分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甚至是谁名声响、谁影响大谁就是真理。就这个带有哲学的原始基因,导致心理学与疾病病理的融合过程中,产生出无法调和的矛盾。
正是心理学掺杂到了精神类疾病的研究以及归类,导致整个体系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以及主观臆断性,然后又将科学研究的归纳总结在其中。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似笑话般的左右矛盾的精神类疾病的研究。
如果一个个体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到个体在种群中的正常存在,才能认定他得了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一个种群的延续是不允许原发性精神疾病普遍性存在的,否则这个种群将会被自然界无情的淘汰。
作为一个严谨的精神病学专家,应该抛弃西方心理学的知识。
从命理学角度,焦虑、强迫、惊惧症、轻度抑郁也属于或多或少的灵魂受损,这不是心理疾病,是实质上的灵魂损伤。泛化心理疾病,会阻碍精神类疾病的深度研究以及缺失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要是真那么起作用,范不着去研制药物。
(四)精神疾病研究有必要引入灵魂的概念
对于灵魂,因为不知,所以敬畏!
一个正常的生命是灵魂与肉体的有机结合。心理学描绘的人格不是灵魂,人格只是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目前所有门类的学科,除了神学和玄学,都把灵魂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非常忌讳谈论灵魂,生怕谈论灵魂就会毁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根基。但科学又时不时去探索灵魂,处于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
由于西方发展起来到心理学一直在主导精神类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体系的治疗,造成了医学上对于整个精神行为障碍诊疗的混乱,所以有必要引入命理中“灵魂”的概念来重新梳理精神类疾病的本质以及进行重新分类。
如针对有10%左右的器官移植的人会出现性格大变化的现象,尽管这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性格改变了,主体意识仍然保有“我还是我”的状态。这在现今的医学领域是无法理解且是无法预判的。但,命理能告诉我们哪一类器官移植的人会出现性格改变,这非常巧妙而且不可思议。又如植物人,命理有能力去辨识灵魂是否已经离体形成了一具空壳还是处于灵魂没有离体的受困植物状态。植物人是否能苏醒,这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上完全是个空白,脑深部电刺激(DBS)并不能唤醒一具缺失灵魂的驱壳。
所以,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分析、预判精神行为障碍。命理学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在格局高低、富贵等级、六亲探索、行运、病痛、生死上有着完善而非常准确的理论体系传世。在重大疾病、生死应期、脏器移植等领域,我们发现明显有着灵魂在参与其中,且灵魂的损伤的方式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会清晰的在四柱命理中展现出来。灵魂在命理中不是“以日为主”,灵魂在命理中是个复合的组合概念。当然这些知识过于超越于时代且很难公开或被接受,但它完美的理论模型确保了判定各种精神行为障碍的精确度且不会被混淆,对精神障碍的准确预判、辨别、分析提供治疗的基础以及起始点。
(五)精神疾病和肌体疾病一样具有可预见性
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有鲜明的可预见性以及规律性。即发病种类、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痊愈时间。
现今的医学领域,肌体疾病可通过外在的、内在的早期特征,通过临床数据统计、通过检测手段等完全可以预测重大疾病的发生。每年的身体检查实际上在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通过指标来预判可能产生的疾病种类。但是从未有过通过组织大规模人群针对精神疾病的预判与筛分,甚至不知道采用什么模型来预先检查。
你们听说过医院、社区开展过大规模的“精神疾病”的体检筛分吗?从来没有!不单单我们没有,西方国家也没有。没有对精神疾病的提前预判的完整构架,是精神疾病理论上本身模型的缺陷造成的。
打着科学旗号的专家学者们,从不愿意承认或者没胆量尝试去认识、学习、接受精神疾病的可预测性,这颠覆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宁可将反社会人格障碍或是跨性别人群进行深度的社会学研究,也绝不浪费任何的时间精力去触碰与死亡一道的灵魂研究。躲避、惧怕死亡的本性以及傲慢社会形态在几千年间持续阻止这个方向的研究。
(六)世卫组织ICD-11的典型认知错误
一、不能全面掌握精神疾病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的特点
不理解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典型特点,往往容易误诊。精神疾病极具隐藏性,分辨的难度很大。比如同性恋、反社会人格障碍等,并没有认识到许多的行为障碍属于基因遗传的特点,并不全是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导致、不良诱导等造成。
案例一:
公历1962年2月26日寅时
乾造:壬寅 壬寅 乙未 戊寅
这是湾湾地区的一个抢劫、强盗、强奸杀人犯,丙火运第一年己伏法。先是小偷变惯窃,管训后再变抢劫,抢劫变强盗杀人,其间再加上***子数十次,而且胆子奇大,大都独自犯案。
这个案例看似以柔弱之乙木为主,虽命局月令阳刃且缺失主用神,断不会往如此残暴,是何原因?木主仁,怎么会如此冷血和残暴?事实告诉我们,他阴冷、残暴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且是一个长期的累犯。他抑制不住的残暴本性来自于纳音金旺,这种无法安静的心灵总在躁郁中持续,最终致使他迈出的走向了一个极端道路,这与底层基因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不良诱导在这里只是次要因素。
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恶劣、不良诱导能决定一切,那这个人世间也太简单了。小时候天天背诵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岂非社会已经大同!
案例二:
坤造,己卯 戊辰 庚戌 庚辰
午火大运庚子年5月份精神疾病发作,也就是22岁在读桂林读大三的时候。医院确诊为功能性精神分裂。后学校通知父母接回家修养。但这个案例明显属于“器质性精神分裂。然而,医院并没有把她确诊为脑部病变导致的“器质性精神分裂”。
这个案例其实在提醒我们,从表象上,精神科医生根本无法分辨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区别。然而在标准流程上,精神分裂患者是必须进行脑部CT和脑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精神分裂。具体是否在检查阶段出现了盲区,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命理学上,这明显属于“器质性精神分裂”无疑。
通过以上案例表明,精神疾病的诊疗体系有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
二、认识不到灵魂损伤与作用方式的区别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原则
本质上,灵魂上的损伤程度是判定精神障碍轻重的唯一标准,而作用方式是产生对应的精神障碍的唯一方式。两个唯一,是疾病分类以及判别病情轻重的关键。病症的分类并不是判定判定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精神分裂并不一定会比抑郁症带来的结果严重,就好比极少数的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一样会导致自杀一样。在精神诊疗领域缺乏基本理论上的大模型构架,光靠表面的诊断标准以及世卫组织的试卷是不够的,需要新的理论构架去理解人类的精神状态。
由于认识不到产生的根由以及灵魂损伤程度,所以在诊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诊。复合型的精神障碍很多,比如精神分裂与躁狂症的反复发作,躁郁症与抑郁的反复发作,抑郁与双向障碍的掺杂,抑郁与焦虑的反复发作,到底什么才是主要因素,什么又是次要伴生因素,需要明确辨识。不管他精神障碍如何伴生,是哪一种因素(作用方式)导致灵魂上的损伤,哪个就是主要因素,这个在命理学上能直接去判定。
又如混杂双向的抑郁症,表现出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常常被认定为躁郁症和抑郁或是恶劣心境障碍,然而普遍上,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的严重程度往往要比抑郁症要严重得多,这意味着灵魂损伤的方式决定了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是以“自我感觉和躯体表现”来判定。特别在“混杂双向抑郁症”医生常使用抗精神分裂的药物,导致抑郁患者的病情再次加深,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又比如疑病症,我们的案例中表明属于精神分裂的范畴,实际中会被表面现象迷惑而误诊为疑病症。而疑病症是焦虑、强迫症的范畴,属于轻度的精神障碍。
案例:出生公历:2000年10月7日戌时,乾造:庚辰 乙酉 戊戌 壬戌,他在癸卯年6月份开始的被染病幻想(他6月24日发帖:十点多蹲坑的时候, 在小旅馆,楼上好像有冲水的声音,管道可能破裂,接着就有水溅到我屁眼上了,有了痔疮。),5月份怀疑自己在睡眠时被艾滋病人性侵,担心是被人有意识谋害而感染艾滋病,非常紧张是否已经感染了AIDS,9月20日左右,一直说艾滋病检测需要6周时间才能检测到,正焦急的等待到了第6周的到来。
通过他自己的描述,这个人的自知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这段时间他在工作上班中,担心的感染也是在出差的阶段。实际上,这个案例从命理学角度看,明显属于被迫害的精神分裂阶段。然而,如果他去医院,医生因无法区分灵魂的损伤,会被医生将这种病人确诊为“疑病症”。于是,所有后续的治疗都将走入误区和死胡同。
(二)、从灵魂损伤程度上,精神障碍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由于遗传导致的精神障碍,这种几乎无法根除。
第二类是灵魂遭受严重损伤的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与躁郁症,一旦发病很难恢复,这意味着灵魂深层次的损伤。深层次的损伤,不意味着不可恢复。反对对精神分裂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的说法,这是对精神分裂认知的方向性错误。
第三类是灵魂遭受浅层损伤的精神障碍,如狂躁症、单向抑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时间一到有即刻恢复的特点。
第四类为轻度精神障碍,如焦虑、强迫症等
第五类为与躯体疾病并发的精神障碍
我们坚信绝大部分的精神分裂患者都有完全痊愈的可能,并不需要终身服药。因为精神分裂患者给“灵魂”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躁郁症患者的原局形态与精神分裂患者的格局形态几乎一致,都带来了严重的损伤,这种损伤最长的往往会持续20年以上,但鲜有延续30年的,因为四季流转以30年为一阶段。这种20年以上的长期患病、复发,导致医生误解为需要终身服药。尽管精神分裂患者恢复期很长,过程中极易复发,但一样具有可恢复性。
抑郁症患者鲜有持续10年以上的,一般也就是5年左右,抑郁症患者具有出运即时的恢复性,这和精神分裂、躁郁症患者的恢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灵魂在没有遭受到严重的损伤时,时间一到能即刻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很可惜,医学界对此一直是个空白。在命理学角度,这些都能清楚的展现出来,我们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完全痊愈的时间节点。
(三)、命理对应的精神障碍的作用方式,有四种大模型。
1、由克泻产生的精神分裂模式,
2、由岁运引导进入死墓绝的单向抑郁模式,
3、有混杂导致的行运极弱模式,如混杂双向抑郁。
4、有用神体系死绝产生的焦虑、强迫症等模式
每一种模式代表的产生方式的不同,损伤程度的不同以岁运为准,这就能对应到为什么焦虑症患者一样会导致自杀。四种基本模式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形态。比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是印星出了问题。
三、精神分裂与心境障碍的分类错误
精神障碍的划分,以成因以及魂魄损伤的程度来进行分类,凭借患者的认知表现、行为表现、躯体表现来分类并不完善。现在针对精神类疾病,几乎全部标注为“病因未明”。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发病的原因,事实上,目前的精神疾病医学理论构架已经走入死胡同。
精神分裂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分裂型障碍、妄想性障碍”。心境障碍包含: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狂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抑郁症、恶劣心境障碍。
按照成因,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要划入到精神分裂障碍中,狂躁症、抑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恶劣心境障碍才归属于心境障碍。
目前确诊的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中很多与精神分裂有着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而躁郁症中,又有大量的“混杂双向抑郁症”被误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所以,导致精神疾病专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将躁郁症划入心境障碍。抑郁症只包含单相抑郁,混杂双向抑郁虽然与双向情感障碍Ⅱ型有同样的症状,但它主要是抑郁症。在治疗上,将混杂双向抑郁的患者按双向情感障碍治疗,加重了自杀的成功率。这真急需调整和改变。
如果世卫的专家们不懂,完全可以谦虚一些,不懂不是罪过。
从命理角度,抑郁症、躁郁症、混杂双向抑郁症与精神分裂分属完全不同的形态,双向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在大构架上是同源的。观察人这个体,命理看到的结果有着王者一般的权威!
四、反对将冲动控制障碍、破坏性行为和反社会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如果冲动控制障碍人群,破坏性行为和反社会障碍人群属于精神疾病,那同性恋、变性人也应该划入精神、行为障碍的范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不具有一般疾病的发生及转归等普遍规律,同性恋难道不也是不具备转归这一普遍规律。既然都是一致的,为什么世卫组织会厚此薄彼!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占比为总人口的4%左右,“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既然是精神行为障碍,那是否意味着可以减轻处罚?
反社会障碍人群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基因遗传原因,具有与生俱来的特征,如孤僻、偏激、易怒、富有攻击性,正常人一般会规避与反社会人群的交往。然而,反社会人格患者的5项标准,即冲动性、不负责任、情感肤浅、不能从既往经验或惩罚中得益和良知的损害,恰恰是社会上许多的成功人士的必备特征。
总不能因为他们是社会次序的破坏者,所以把他们定义为异类,于是把他们标记为精神、行为障碍患者,这逻辑过于牵强了。极端宗教信仰、盲目的追星族、贪赃枉法者、唯利是图者这些也是异类,被社会不理解或唾弃,是否也应该划入精神、行为障碍?我看还是在社会学领域单独去分类这一类人比较妥当,不适合归入精神、行为障碍。以社会学角度,上层人士给下层人士贴上各种各样标签是令人作呕的。所以,将冲动控制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这种社会性人群归入精神障碍是值得深思的。这种根源不清、划分混乱的行为,是否也是一种障碍?
五、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混乱
医学研究发现,遗传型幼儿、青春期阶段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日后可能的精神分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精神疾病专家直到基因检测的出现才明白这种关联性产生的根源。然而,在命理上一眼能知其根源,而且明白一个个体是否一定会得精神分裂,以及什么时候会得精神分裂,甚至精神分裂什么时候能够恢复,这是通过基因技术也完不成的预判。
但很多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属于行运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却一股脑的全部认定为“神经发育障碍”中。成年人也会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只是精神科专家们眼睛只盯着成长过程中的幼儿。这是认知的错误,错误的来源在于分不清发生障碍的本质,即由发育缺陷(命局原局损伤)主导的结果还是行运过程(命局原局没有损伤)中出现的结果。
流年七杀克弱主一定会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种障碍只要流年力量走绝,即可恢复。麻烦的是原局带杀,岁运走旺,这种才是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的。但精神科专家无法辨识底层规则,只能一股脑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单列,且眼睛只盯着青春期前后阶段的人群。成年人一样会有此状态,成年人已经能忍受生活,反应没有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那么剧烈而已。
命理学对人的认知属于全方位、无死角的认知,是令人惊奇的古老知识体系,命理学的可扩展性一样让命理学的研究者惊诧莫名!
六、成瘾行为所致障碍,赌博、游戏的本质
赌博、游戏成瘾,是否真的需要单独来分类?虽然赌博、游戏成瘾带来的后果很糟糕,烂赌鬼赌博败家导致妻离子散、游戏成瘾导致学生们荒废学业,那钓鱼算不算?疯狂购物算不算?突然放下一切出家的算不算?
赌博成瘾者,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烂赌鬼,一种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突然长时间沉迷于赌博,这种人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很多的成功人士,比如“刘立荣”。不管哪种情况,在赌博伴随大破财的阶段都是处于用神死绝、灵魂衰弱的岁运,然而,这个阶段灵魂并没有受到严重损伤,但整个用神体系出现了死绝的现象。
如果赌博成瘾也是一种精神类障碍的话,那人生中这种用神死绝的阶段是多次的多时段的,运势低谷期躲在家里发呆、躺平,在精神科医生眼里难不成也是一种精神障碍?比如张朝阳拍短视频被嘲讽不务正业算不算也是一种精神障碍?再说了,就算没有沉迷于游戏或是赌博,他依然是对于既定的工作和生活,什么也做不了、做不好。
赌博成瘾与游戏成瘾患者,本质上他已经处于严重的焦虑阶段,焦虑症的发作让人很难受,这时候人会尝试走向一个试图摆脱焦虑的行为,这种试图摆脱焦虑的行为,可能是赌博、可能是游戏,也可能是钓鱼,可能是购物,可能是暴饮暴食,也可能是去出家。唯独做不了、做不好的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正常的既定的学习和工作。
所以我们说,赌博和游戏成瘾不是一种需要单独分类的精神障碍,隐藏在背后的焦虑才是关键,这才是命理揭示的结果。
七、排泄障碍
遗尿症指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反复出现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白天夜晚均可出现,以夜间居多。遗粪症指4岁以上儿童反复随意或不随意地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认可的地方大便,一般多发生在白天。
遗尿症在5岁儿童患病率最高,达到16%,7岁是10%,9岁5%,0.5%-2%的患者可持续到成年。遗粪症在10岁儿童患病率最高,约5.4%,10-16岁为2%。
最后,精神科的专家们也承认,无论遗尿症还是遗粪症,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很少持续到成年。
对此,阿三表示不服!
吃,已经有了对应的精神障碍;拉,是否也应该有它对应的行为障碍!这估计是世卫专家们的逻辑。难不成小孩子幼年的排泄自由才是病,拜.登的纸尿裤反倒是老年痴呆的象征?
排泄障碍实质上属于生物学范畴,却硬生生划归到了精神和行为障碍。这种肆意扩大精神、行为障碍的做法,是典型的白种人利用目前自身的优势向世界发起的文化骚扰。这和西方妄图肆意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而有计划推出碳中和概念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