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272贴子:92,918
  • 36回复贴,共1

一件事引起的思考,挺有意思,请各位一块探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亲戚B提出借车一用,心中顿觉不快,碍于情面还是借了。
再一想,前几日,和亲戚A出门,自己主动提出让A开自己车,心甘情愿,毫不计较。
同样是亲戚,同样是开车,因人而异,心中感受却截然不同。想自己心中的不快是因为借车这件事吗?显然不是,换A就没有不高兴的感受。是因为B这个人吗?表面上是的,但再想也不是必然,升起喜怒的情绪终归是自己,若当时自己是一种大度毫不计较的心态,也不会有这些不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13 23:30回复
    这也有点像李二狗子那个帖子提到的问题,看光屁股娃娃不会感到害羞,看成年人会。何也?这其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机理在运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13 23:35
    回复
      知善知恶,意之动。
      为善去恶,是良知。
      逃不过这两句话的范畴。
      A和B的区别对待,你可以理解为知善知恶。
      主动提出让A开不计较。
      不想借B的计较。
      是由前面您知善知恶去决定的,而后产生为善去恶的行为倾向。
      当然,第一你要确定,A(知善),B(知恶),这里的知善知善是否真实可靠,如果真实可靠,自然后面的行为倾向也没问题。
      如果不真实可靠,那么后面的行为倾向自然是不真实可靠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15 21:34
      收起回复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的偈子讲的是修为,因此是一首修为偈。)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2-16 01:43
        收起回复
          徒弟们不解其意,于是请禅师开示,六组禅师解释说:“所谓有伎俩,就是有功夫,心有所住,就是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也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如果思想断了,就像一块大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行,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就像我们说法、听法一样,也要起心动念,虽然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菩提表明佛之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炼成佛,也没有增加一分,又如何会有所增长呢?”
          徒弟们听后恍然大悟。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16 01:44
          回复
            仁和利,借谁用不是用?重点是两位亲友在以前与你的交往中,己经契立了的情感与利益的数量,都记在你心里了。这个度量可以用义(仪)或是良知,乍都行。所以,在用他和或她用你的东西,量之相交,便产生出了自身不同的应对情绪。老话讲感情帳最难算,可人心就是秆称。合不合仁义,合不合利义,良知都知。有此分别,亦是实际自然发生的,不可能人为可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2-16 01:57
            收起回复
              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心中不快情理之中,只要不影响心中天理良知即为中。
              碍于情面是求理于情面这个应该是私欲。
              我觉得良知来判断借不借是对的,而不是情面来判断。
              你事后省察应该是按照是否致良知判断,不应该按照是否产生不快判断。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2-16 07:28
              收起回复
                相当年,董卓为了收服吕布,把心爱的赤兔宝马送了吕布。是何等的豪气!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2-19 09:35
                收起回复
                  在这个事例里,我感觉良知主张不借给B,但因找不到合适言辞应对,稍一迟疑私欲占了上风,就借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心不安烦恼。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2-19 11:27
                  回复
                    看小孩是因为没有邪念,看大人是因为有淫欲


                    10楼2024-06-22 1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