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人生的来路。
“记住这句话,哪怕父母对你再不好,她把你生下来,给了你生命,就这个恩情,就已经值得你一辈子去报了,告诉我是还是不是?
她给了你生命,生命是一切呀!
总是出去拜f,总是出去做慈善,其实你最应该拜的f,就是你父母。
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能成为有钱人,我的很多很多的学生,都是最有钱的人,包括周老师跑遍整个世界,我发现泰国的首富,新加坡的首富,马来西亚的首富,各个国家的首富都是大孝子。因为父母,就是你的根,我们就是一棵树,我们想让这棵树,开花结果,赚钱买房买车嘛,但是你不把那个树根照顾好,不往那个树根上浇水,那树怎么可能长呢,那就枯死了嘛
你和父亲的关系,就是你和财富的关系,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你和婚姻的关系,你恨,你的父母,到最后,这辈子你一事无成,所以我想告诉在座的各位,还是那个字,真的就是孝啊!孝敬父母,就是合道,不孝敬父母,就是背道,你越给父母钱,你越发财,你越对父母好,你越发财,就这么简单”
这段话来自于周文强老师的一段演讲。
其实,不管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本来就应该去做到的。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弘扬传统文化、国学的老师都会把孝敬父母与金钱利益的获得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很多的人,已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眼睛里,除了利益,再也看不到其他,甚至对,于自己有生养之恩的父母,也完全没有了感恩回馈之心,有的只是索取和自身利益的考量。
最近在看秦东奎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一书,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令人咋舌,他说,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些事,看到人把人性都失去了,所以,他要讲《弟子规》,希望把这些人的人性重新唤醒。
我们,不可成为这样的人,或者一定要谨慎,不要让自己渐渐被同化成这样的人,那我们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而后,从细枝末节的点滴去落实,就像《弟子规》通篇所说的那样。
父母,于我们的恩德,天大,哪一个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呢?
每一个人,都是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来,日夜细心呵护照顾才长大的。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夜里只要一关灯,就哭,只能披件衣服坐起来抱着,一宿一宿地抱着,没人换她。
如今听到这些,真是觉得过意不去。没有哪一个妈妈带孩子是不辛苦的。师傅说,在五逆重罪里,杀母亲的罪要比杀父亲的罪更重一些,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母亲付出的辛苦,比父亲更多。
《父母恩重难报jing 》:一堆枯骨,望其颜色,测其重量,就能区分,男骨还是女骨,男骨色白且重,女骨色黑且轻,那是因为女子要哺育孩子,而母乳,由血而来🙏
所以,母亲的恩德,更难以回报。
俗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么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有如大海那样的浩瀚无边,我们又如何能回报呢?
师傅说,无论我们怎样做,也回报不了,除非,有一天,我们与父母两方面都证得了无上Puti,那便是可以了。
但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如果暂时或者这一世没有深入f法的缘分,也不能以这个究竟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具足了孝敬的心行。
那么,只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以古德先贤的标准来落实就好。
可是,现今的普遍状况是,好像许许多多的家庭,父母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孩子,这是本末倒置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哪来的孩子,而且,上行就会下效,今天,你重视你的孩子胜于父母,当你的孩子有一天长大了,他会是你的翻版,他也会重视他的孩子胜过重视你,甚至会变本加厉,因为,在你养育他的过程之中,你没能让他懂得感恩、回报,而他只是认为父母给他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就像当初你也是这样认为你的父母,是一样的。
这样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比如,成家了,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于是拖家带口的,每天回父母家吃饭,也不会去帮母亲做饭、洗碗,只是习以为常的让母亲一个人在那里辛苦操劳,也没有给予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每一顿免费又不用付出劳动的饭菜。
做过饭的人,应该都有体验,做两个人的饭跟做四五个人的饭的概念是不同的,而母亲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们却体会不到母亲做饭的辛苦,直白一点儿的去说,母亲似乎变成了你的保姆,不必付费的保姆,这就是周文强老师所说的“背道”
以前曾听一个同学提起,他说每天全家回父母家吃饭,自己家从来不做饭,我说,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大家不都是这样嘛,是啊,他说的可能就是事实,因为,我的另一个朋友,她也是这样。
这里,我想说,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能成为你也可以这样去做的理由。好像许多人的观念里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那就没什么问题,事实是,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因果要背,因为造作不同,感果不同,别人如果是向着地yu 狂奔,你也要一路追随么?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6b3b21ecc82b9013dadc33b438da97e/c0d25dd8bc3eb1350ab52e82e01ea8d3fc1f44f5.jpg?tbpicau=2025-03-03-05_1921b6ee750b3d3adcc894fe5fc9689e)
“记住这句话,哪怕父母对你再不好,她把你生下来,给了你生命,就这个恩情,就已经值得你一辈子去报了,告诉我是还是不是?
她给了你生命,生命是一切呀!
总是出去拜f,总是出去做慈善,其实你最应该拜的f,就是你父母。
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能成为有钱人,我的很多很多的学生,都是最有钱的人,包括周老师跑遍整个世界,我发现泰国的首富,新加坡的首富,马来西亚的首富,各个国家的首富都是大孝子。因为父母,就是你的根,我们就是一棵树,我们想让这棵树,开花结果,赚钱买房买车嘛,但是你不把那个树根照顾好,不往那个树根上浇水,那树怎么可能长呢,那就枯死了嘛
你和父亲的关系,就是你和财富的关系,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你和婚姻的关系,你恨,你的父母,到最后,这辈子你一事无成,所以我想告诉在座的各位,还是那个字,真的就是孝啊!孝敬父母,就是合道,不孝敬父母,就是背道,你越给父母钱,你越发财,你越对父母好,你越发财,就这么简单”
这段话来自于周文强老师的一段演讲。
其实,不管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本来就应该去做到的。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弘扬传统文化、国学的老师都会把孝敬父母与金钱利益的获得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很多的人,已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眼睛里,除了利益,再也看不到其他,甚至对,于自己有生养之恩的父母,也完全没有了感恩回馈之心,有的只是索取和自身利益的考量。
最近在看秦东奎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一书,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令人咋舌,他说,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些事,看到人把人性都失去了,所以,他要讲《弟子规》,希望把这些人的人性重新唤醒。
我们,不可成为这样的人,或者一定要谨慎,不要让自己渐渐被同化成这样的人,那我们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而后,从细枝末节的点滴去落实,就像《弟子规》通篇所说的那样。
父母,于我们的恩德,天大,哪一个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呢?
每一个人,都是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来,日夜细心呵护照顾才长大的。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夜里只要一关灯,就哭,只能披件衣服坐起来抱着,一宿一宿地抱着,没人换她。
如今听到这些,真是觉得过意不去。没有哪一个妈妈带孩子是不辛苦的。师傅说,在五逆重罪里,杀母亲的罪要比杀父亲的罪更重一些,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母亲付出的辛苦,比父亲更多。
《父母恩重难报jing 》:一堆枯骨,望其颜色,测其重量,就能区分,男骨还是女骨,男骨色白且重,女骨色黑且轻,那是因为女子要哺育孩子,而母乳,由血而来🙏
所以,母亲的恩德,更难以回报。
俗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么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有如大海那样的浩瀚无边,我们又如何能回报呢?
师傅说,无论我们怎样做,也回报不了,除非,有一天,我们与父母两方面都证得了无上Puti,那便是可以了。
但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如果暂时或者这一世没有深入f法的缘分,也不能以这个究竟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具足了孝敬的心行。
那么,只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以古德先贤的标准来落实就好。
可是,现今的普遍状况是,好像许许多多的家庭,父母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孩子,这是本末倒置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哪来的孩子,而且,上行就会下效,今天,你重视你的孩子胜于父母,当你的孩子有一天长大了,他会是你的翻版,他也会重视他的孩子胜过重视你,甚至会变本加厉,因为,在你养育他的过程之中,你没能让他懂得感恩、回报,而他只是认为父母给他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就像当初你也是这样认为你的父母,是一样的。
这样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比如,成家了,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于是拖家带口的,每天回父母家吃饭,也不会去帮母亲做饭、洗碗,只是习以为常的让母亲一个人在那里辛苦操劳,也没有给予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每一顿免费又不用付出劳动的饭菜。
做过饭的人,应该都有体验,做两个人的饭跟做四五个人的饭的概念是不同的,而母亲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们却体会不到母亲做饭的辛苦,直白一点儿的去说,母亲似乎变成了你的保姆,不必付费的保姆,这就是周文强老师所说的“背道”
以前曾听一个同学提起,他说每天全家回父母家吃饭,自己家从来不做饭,我说,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大家不都是这样嘛,是啊,他说的可能就是事实,因为,我的另一个朋友,她也是这样。
这里,我想说,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能成为你也可以这样去做的理由。好像许多人的观念里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那就没什么问题,事实是,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因果要背,因为造作不同,感果不同,别人如果是向着地yu 狂奔,你也要一路追随么?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6b3b21ecc82b9013dadc33b438da97e/c0d25dd8bc3eb1350ab52e82e01ea8d3fc1f44f5.jpg?tbpicau=2025-03-03-05_1921b6ee750b3d3adcc894fe5fc968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