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
故事中,圆泽和友人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但双方就路线发生了分歧,李源固执己见。圆泽不禁感叹,说:『人在世间的命运,确实不由自己决定啊~』。
而圆泽之所以发此感慨,就在于他知道走这条路后,会遇到一个孕妇,他将在此投世,成为这个妇人的儿子。他本以为自己窥知未来后,能决定之后的方向。然而命数之事,往往非人力所能变。但他和李源是幸运的,还能相约后世之事。于是共定十三年后在天竺寺相见,以续前缘。
十三年后,李源果然赴约,而圆泽果然也在此等待。圆泽先是背对着他,吟唱了一首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他直接表明身份,说「我就是当初在三生石上与你共同约定的魂魄,但今日赏月吟风的叙旧就不要再谈了」。这对远道而来的李源无疑是晴天霹雳,难免心生失落与困惑。圆泽自然也想到了这层面,下面便是解释,「老朋友跨过千里而来,却止于相望,我深抱歉意。但请你记住,即使我的身体不同以往,我的性格也依旧不变。」
相比十三年前圆泽牵挂太多而哭泣不舍,今天的他心如止水而沉静无比。
这里作者没有描述李源听后的反应,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想李源作为圆泽的旧友,想必已经会意,于是从失落之情转变为关切之情,呼道:『泽公过得可好?』
圆泽回答说:『李公真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然 而我在世间的俗缘未尽,请不要靠近。我还需继续修行,才能再与你相见。』
接着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译文:前世和后世的事真是茫茫多啊,它们之间的种种因果,涉及的缘分纠葛太多太多。 我想与你追忆畅想,却又怕说出来会波动情绪而悲痛欲绝。现在我已走遍了半个天下,前世所牵挂的我都找到了。如今已没有什么不舍的了,我要乘舟回去了,就此别过吧。)
一句「欲话因缘恐断肠」,道出了圆泽的心声,我想李源此生也无憾了。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续前缘,但双方始终都在牵挂着彼此。
于是圆泽了却前尘,隐入佛海;而李源释怀旧恨,遁入空门。
我很喜欢这两首诗,道明了人生的处世原则。相遇,离别,相遇,离别…这就是羁旅人的一生。如果执着于每一份感情,那么只会因牢挂而徒生悲伤。学会看谈并不是因为冷漠,而是解脱痛苦的智慧。今天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将会逝去,与其抱有遗憾,不如相信在来世我们会更好地相遇。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
故事中,圆泽和友人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但双方就路线发生了分歧,李源固执己见。圆泽不禁感叹,说:『人在世间的命运,确实不由自己决定啊~』。
而圆泽之所以发此感慨,就在于他知道走这条路后,会遇到一个孕妇,他将在此投世,成为这个妇人的儿子。他本以为自己窥知未来后,能决定之后的方向。然而命数之事,往往非人力所能变。但他和李源是幸运的,还能相约后世之事。于是共定十三年后在天竺寺相见,以续前缘。
十三年后,李源果然赴约,而圆泽果然也在此等待。圆泽先是背对着他,吟唱了一首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他直接表明身份,说「我就是当初在三生石上与你共同约定的魂魄,但今日赏月吟风的叙旧就不要再谈了」。这对远道而来的李源无疑是晴天霹雳,难免心生失落与困惑。圆泽自然也想到了这层面,下面便是解释,「老朋友跨过千里而来,却止于相望,我深抱歉意。但请你记住,即使我的身体不同以往,我的性格也依旧不变。」
相比十三年前圆泽牵挂太多而哭泣不舍,今天的他心如止水而沉静无比。
这里作者没有描述李源听后的反应,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想李源作为圆泽的旧友,想必已经会意,于是从失落之情转变为关切之情,呼道:『泽公过得可好?』
圆泽回答说:『李公真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然 而我在世间的俗缘未尽,请不要靠近。我还需继续修行,才能再与你相见。』
接着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译文:前世和后世的事真是茫茫多啊,它们之间的种种因果,涉及的缘分纠葛太多太多。 我想与你追忆畅想,却又怕说出来会波动情绪而悲痛欲绝。现在我已走遍了半个天下,前世所牵挂的我都找到了。如今已没有什么不舍的了,我要乘舟回去了,就此别过吧。)
一句「欲话因缘恐断肠」,道出了圆泽的心声,我想李源此生也无憾了。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续前缘,但双方始终都在牵挂着彼此。
于是圆泽了却前尘,隐入佛海;而李源释怀旧恨,遁入空门。
我很喜欢这两首诗,道明了人生的处世原则。相遇,离别,相遇,离别…这就是羁旅人的一生。如果执着于每一份感情,那么只会因牢挂而徒生悲伤。学会看谈并不是因为冷漠,而是解脱痛苦的智慧。今天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将会逝去,与其抱有遗憾,不如相信在来世我们会更好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