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318贴子:331,037
  • 7回复贴,共1

《僧圆泽传》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
故事中,圆泽和友人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但双方就路线发生了分歧,李源固执己见。圆泽不禁感叹,说:『人在世间的命运,确实不由自己决定啊~』。
而圆泽之所以发此感慨,就在于他知道走这条路后,会遇到一个孕妇,他将在此投世,成为这个妇人的儿子。他本以为自己窥知未来后,能决定之后的方向。然而命数之事,往往非人力所能变。但他和李源是幸运的,还能相约后世之事。于是共定十三年后在天竺寺相见,以续前缘。
十三年后,李源果然赴约,而圆泽果然也在此等待。圆泽先是背对着他,吟唱了一首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他直接表明身份,说「我就是当初在三生石上与你共同约定的魂魄,但今日赏月吟风的叙旧就不要再谈了」。这对远道而来的李源无疑是晴天霹雳,难免心生失落与困惑。圆泽自然也想到了这层面,下面便是解释,「老朋友跨过千里而来,却止于相望,我深抱歉意。但请你记住,即使我的身体不同以往,我的性格也依旧不变。」
相比十三年前圆泽牵挂太多而哭泣不舍,今天的他心如止水而沉静无比。
这里作者没有描述李源听后的反应,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想李源作为圆泽的旧友,想必已经会意,于是从失落之情转变为关切之情,呼道:『泽公过得可好?』
圆泽回答说:『李公真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然 而我在世间的俗缘未尽,请不要靠近。我还需继续修行,才能再与你相见。』
接着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译文:前世和后世的事真是茫茫多啊,它们之间的种种因果,涉及的缘分纠葛太多太多。 我想与你追忆畅想,却又怕说出来会波动情绪而悲痛欲绝。现在我已走遍了半个天下,前世所牵挂的我都找到了。如今已没有什么不舍的了,我要乘舟回去了,就此别过吧。)
一句「欲话因缘恐断肠」,道出了圆泽的心声,我想李源此生也无憾了。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续前缘,但双方始终都在牵挂着彼此。
于是圆泽了却前尘,隐入佛海;而李源释怀旧恨,遁入空门。
我很喜欢这两首诗,道明了人生的处世原则。相遇,离别,相遇,离别…这就是羁旅人的一生。如果执着于每一份感情,那么只会因牢挂而徒生悲伤。学会看谈并不是因为冷漠,而是解脱痛苦的智慧。今天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将会逝去,与其抱有遗憾,不如相信在来世我们会更好地相遇。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20 23:58回复
    20240221僧圓澤傳
    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集部
    別集類

    東坡全集
    洛師惠林寺故光祿卿李憕居第祿山陷東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時以貴遊子豪侈善歌聞于時及憕死悲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餘年
    注釋:
    1. 洛師惠林寺,故光祿卿李憕居第。憕音澄。李憕(?至755),今山西省文水縣人。惠(慧)林寺遺址,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洛師,今河南省洛陽市。京,大也。師,眾也。
    2. 祿山陷東都,憕以居守死之。安祿山(703-757),擔任平盧(今遼寧省)、范陽(今北京市)、河東(今河北省)節度使,於天寶十四年(755),在范陽起兵叛亂,開啟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節度使,相當於今之軍政首長,例如河北省省委書記兼河北省省長、兼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兼河北省軍區政委。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居守,留守長官。顏真卿(709-784)字清臣,祕書監師古五世從孫,宰相楊國忠(本名釗,楊玉環之遠房堂兄)惡之,出為平原(今山東省德州市)太守,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濬隍,料才壯,諸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虞也,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玄宗始聞亂,歎曰: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謂左右曰: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
    3. 子源,少時以貴遊子,豪侈善歌聞于時。李源,李憕少子,安史之亂時,年八歲。
    4. 及憕死,悲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餘年。
    寺有僧圓澤富而知音源與之遊甚密促膝交語竟日人莫能測一日相約遊蜀青城峨眉山源欲自荊州溯峽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絕世事豈可復道京師哉澤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荊州路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澤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今既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兒時願公臨我以笑為信後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悔而為具沐浴易服至暮澤亡而婦乳三日往視之兒見源果笑具以語王氏出家財葬澤山下
    注釋:
    1. 寺有僧圓澤富而知音。知音,通音律。富,體大也。
    2. 遊蜀青城峨眉山。峨眉山,四川盆地西南。
    3. 源欲自荊州泝峽,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泝音速,逆水而上。峽,長江。荊州,今湖北省和湖南省。斜谷道,又曰褒斜道(褒水向南入漢水,斜水向北入渭水),南北貫秦嶺,南起漢中市,北至眉縣。
    4. 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錦,絲質文衣。襠音當,今之坎肩之類。罌音嬰,口小腹大之汲水器。
    5. 杭州天竺寺。有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
    源遂不果行反寺中問其徒則既有治命矣後十三年自洛適吳赴其約至所約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呼問澤公健否荅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緣未盡慎勿相近惟勤脩不墮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後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篤孝拜諫議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此出袁郊所作甘澤謠以其天竺故事故書以遺寺僧舊文煩冗頗為刪改)。
    注釋:
    1. 源遂不果行,反寺中,問其徒,則既有治命矣。治命,神志清醒時之遺囑。亂命,神志不清時之遺囑。典出春秋左氏傳魯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


    IP属地:北京2楼2024-02-21 10:26
    收起回复
      苏轼此文出自袁郊《甘泽谣》中故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2-21 16:53
      回复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饮酒为务;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闻知,惟与圆观为忘言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生讥诮。
        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
        行次南浦,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锦裆,负瓮而汲。圆观望见,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恐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其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公当访临。若相顾一笑,即某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字符。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葬圆观。明日,李公回棹,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
        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向李公曰:“真信士。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诣。初到寺前,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寺前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一年,亡。
        此篇亦见于《太平广记》卷三八七。苏轼文"圆观"名作"圆泽",不知所据,或苏轼以《甘泽谣》书名中有“泽”字而误记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2-21 17:16
        收起回复
          《旧唐书·李源传》:时年八岁,为贼所俘,转徙流离,凡七八年。及史朝义走河北,洛阳故吏有义源者,赎之于民家。代宗闻之,授河南府参军,转司农寺主簿。以父死祸难,无心禄仕,誓不婚妻,不食酒肉。洛阳之北惠林寺,憕之旧坚墅也,源乃依寺僧,寓居一室,依僧斋戒。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2-21 2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