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吧 关注:63,948贴子:428,534
  • 0回复贴,共1

怎样才能恶业消灭,善根增长菩提不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
问:我有一个佛友诵《地藏经》五六年了,但从未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而是给自己孩子的冤亲债主回向,是否颠倒?我的想法是,他只为自家几个人考虑,没有做到冤亲平等。我是否多管闲事?
请问怎样才能恶业消灭,善根增长,菩提不退?因为不能做到厌离娑婆,老是被烦恼所转,非常希望大安法师能指点迷津。灭法之时,诸经相续灭尽,只有六字洪名现在虚空。为什么现世不能现于虚空,教人人念佛,种菩提之种?最近一家去烈士陵园扫墓,偶动一念,将六字洪名贴于殡葬陵墓的墙壁上,这样可以吗(已贴上了)?
当今社会经济挂帅,而自己的色身以赖以生存的经济为基础;如自己生存受到考验时,我是念佛求菩萨保佑,还是选择作适合自己的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生计?
大安法师答:确实有些事情你得要: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你就不需要去管了。人家念《地藏经》给谁回向,又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你生什么烦恼?一般的人,他都会关心自己;扩大一点,关心一下自己的家人;再扩大一点,关心自己熟悉的人。一般的都是这样,人之常情。你要用一种菩萨的精神要求他,现在还为时过早。他相信念《地藏经》能够消灾延寿,已经比一般的人要好了。你得赞叹他一点优点,你不要用菩萨无我的精神来要求他。所以我们还是管管自己。你当下这一念心能不能在佛号上,这才是大事。善护其念。
那么在这个世间,你对恶业也不需要去过多的关注。每个投生在这个世间的众生,都是恶业深重者。透过这个恶业,我们一方面知道自己罪业深重,唯有阿弥陀佛能救;另一方面也得要有般若空性的思想——罪性本空。所以你关注你的佛号能不能提起来。阿弥陀佛的佛号就是我们了生脱死——横度生死苦海——的大愿船,你只要登上这条船了,你就不会有灭顶之灾。登不上这条船,你就业障消得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对净土法门来说,根本不在乎业障的多少,而是注重你有不有信愿。知道吧?不需要忏悔业障,你照样往生,本身净土法门就是带业往生的法门。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去,我们总没有到那个程度。到那个程度也能去,就看有不有信心。怀疑才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那么弥陀名号能不能现在虚空,这也不是说由佛菩萨来决定的,也是一切众生的善业、业识所变现出来的境界。那么最后虚空显出四个字“阿弥陀佛”,也就是在最苦难的时候,一切众生投靠无路,有这一念心的时候,最后给他一个“救生圈”。但是有缘的众生才看得到,没有缘的众生照样看不到。
那个时候——你在刀兵劫的时候,见到虚空的阿弥陀佛,看到人人自相残杀的局面,你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念十声乃至一声“阿弥陀佛”都能解决问题,都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你能够把六字洪名贴出来,这是一个善愿,善心。无论他信不信,六字洪名一经眼、耳,都是种下了一个净业的种子。
如果生存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尽管如此,我们在世间还是按世间法去作,存心要有善良的意、志,要有佛法的因果观念。你只要深信因果了,你只要有一颗慈悲心、平等心去对待他人了,我想你碰到任何事情都会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方法来处理——是你积功累德的一个机会。吃点亏没有关系。
这一辈子都是在作梦,梦中给人钱,梦中吃亏,只要对方高兴就是好事。所以千万不要说吃不了亏。我吃了很多很多世间的亏,最后临命终时我登上了弥陀的莲台,得了一个往生净土的大便宜。那你算算这笔帐。-
------
一天至少要有1小时独处空闲
净界法师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这个部分,止的体性,请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观体性。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明了寂静的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
什么叫作“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这个止,它必须要让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地、相续地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那么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地解释。
我们把这个解释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独处空闲,暂时把手机关掉,把房门关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要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地息诸缘务,好好地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地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发觉打妄想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地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作“功夫成片”。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地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
-------
一心念佛的「一心」是什么含义
大安法师
在无量劫的轮回当中,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如果这一世能够深信净土,一往情深求生彼国,这就是我们成佛的因缘成熟了。这不是件小事,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我们能完成这桩往生的事情,真的是无量劫以来稀有难逢之一事。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往生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去办。
有阿弥陀佛这样的大悲愿力——已经成就了,它不是一般发愿了。我们说,我们只是“愿”;但阿弥陀佛叫“愿力”。“愿”,他因地发的愿;“力’就是他果地上成就的——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个磁场,能够弥漫在整个法界。这种力就能帮助我们横超三界,往生净土,究竟成佛。
我们业力凡夫发的愿,可能是有愿,没有力——没有成就。正因为这种愿力的成就,我们众生如果能“一心念佛”,就得往生。
“一心”就是老实,老老实实,死尽偷心,一门深入,一心念佛。不要搞得太杂呀!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么伟大,你只要成就往生净土之一愿,就可以成办一切愿。换句话来说,你搞得太多,到临终的时候你往生不了,那你一切都托空,一切问题你都解决不了。
所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对往生这一点没有给我们提任何其他的条件——只要我们信愿称名,一心念佛,阿弥陀佛大慈悲故,就来接我们。这个接引是非常重要的。阿弥陀佛一现前接引,就不怕冤亲债主了,冤亲债主也不能靠近了。所以“无不往生极乐国”。“无不”就是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万修万人去。
-------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场。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阴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IP属地:吉林1楼2024-03-02 15: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