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一说可就说来话长了。我说50年代,您提自古以来。这主要是看对城乡结合部概念的理解。您说楼兰古城有没有历史,您觉得楼兰古城后来算得上算不上城乡结合部?我是说50年代相当于……那个样子,当年国营的可能也就是……,原话都是用的估计的口吻,这不能理解的太绝对,我没有说它绝对是城乡结合部,因为咱谁也没亲眼见过。拆城墙,填护城河,修二环,这是三个阶段。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这三个阶段都分别持续了很多年,到了六七十年代,这三个阶段的后期我可是亲眼所见,您知道那时候朝阳门什么样子吗?我可以跟您说四个字,掺不忍睹。那时候和城里的四大菜市场相比,也就是个集市。那时候朝外市场还没建呢。连六七十年代都这样,50年代得什么样儿啊?所以我估计也就是个城乡结合部的样子。城乡结合部不一定没历史。包括乡下也不一定没历史。都可能会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造成一时的扭曲。而且您上面所形容的朝外,也正好印证了它在某个时期,具有城乡结合部的特征。有些东西越是城里越是不允许有,越是城乡结合部倒是可以有。西单周边有很多都是满族的。来北京都是好几百年了。而建国门这边就很少有来北京几百年的,都是几十年或100多年的,我当时就以为越靠近老篁城根的来北京越久,越靠城边儿的来的就越晚。等到了农村,就以为他们来北京的时候,城里都让人占满了,就只好在外边的农村落脚了。可我到了顺义一问,顺义一哥们儿跟我说,他们家清朝的时候就在这儿了。我当时听着很惊讶,你看着不起眼儿的郊区农民,原来都是老北京了。跟城里的老北京是一样的。可没想到我到了房山一问,一哥们儿跟我说他们家明朝的时候就在这儿了
,他说椐他们祖上相传,明代的时候他们那儿就如何如何发达了。所以千万别小看乡村,更别小看城乡结合部,往往越是这地方越是有历史。木樨地羊坊店周边都是各种机关大楼和住宅楼群,可这都是建国后建的,50年代以前呢,谁知道什么样儿?听说这以前竟是菜地。6、70年代会城门商场对面有一块空场,经常停着很多马车,马在那儿吃草溜达,我还以为那是个养马场,当年运菜,运瓜果,运粮运白薯的都是马车。真可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当时周边都挤满了各种建筑,我还纳闷儿当时这块空地为什么没人占用。原来是他们远道而来,要在这里过夜,所以就给他们专门儿圈出了一块场地。那时候这边的21路线都是土路。您说50年代这地方像不像城乡结合部,可旁边儿就是钓鱼台,钓鱼台对面就是经纬计纬,灰墙绿瓦的古典建筑,谁敢说这是城乡结合部。另外您千万别小看这个地方。听这边的人说羊坊店如何如何有历史,说这名字都是有讲儿的,一两千年了,以前是干什么什么的,还有配图。其实我一直觉得大红门那边就是个城乡结合部,它经常有些城里没有的东西。可我具体没有考证,按照上面的逻辑,千万别小看大红门,说不定也很有历史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兴衰也有变迁,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样子。不论是乡下,城乡结合部,还是城里。有些好的时光,但可能就是昙花一现,而有些过程,可能也就是一个历史瞬间,过眼云烟。当年很兴盛的地方,后来某一时期可能变得很掺,同理,后来有些不起眼儿的地方,当年可能很发达。这个并不矛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修地铁时,考古曾发现地下三层马路,从元代开始,分属三个不同时期,这证明这地方曾经三度兴衰,三上三下了。曾经的辉煌最后都被掩埋地下了。就像篁城根遗址。比如说朝外市场东边的水产和鲜活区,那个超大的大棚区,那时候那么火爆,可从现在看来当年规划可能就是个临时建筑,以前是没有的,后来也没有了。如果很多人那几年没去,就不知道它当年的存在和兴盛。如果把这个算上,那朝外市场可就比城里那四大菜市场大了。虽然它名义上只叫朝外市场,不叫朝外菜市场,但它和菜市场结合,主打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跟菜市场没什么区别,周边人都到那儿买菜。所以我们都习惯叫它菜市场,这是相对于1km以外的朝内菜市场而言的。只是习惯说法,如果较真儿的话,官方确实没有朝外菜市场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