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杭地方志》有载,
769年(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堡设场,
因场形象木排浮在水上,寓《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义,称上杭场。
994年(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沿用场名,称上杭县,隶汀州。
县治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乡北山),
曾先后迁至鳖沙(今白砂乡碧沙坑)、
语口市(旧县全坊渡口)、钟寮,
最后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迁至郭坊(今临江镇),
因其地“有三冈,为川字崩洪”,故亦称杭川。
元初为世祖忽必烈之女鲁国公主食邑。
明成化至清康熙年间,为巡漳南道、分守江漳道驻地。
清为汀州府辖县。
1913年(民国2年),为汀漳道辖县;
1926年(民国15年),废除路道制,上杭县直属福建省。
1934年(民国23年),上杭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杭县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1926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成立;
1928年3月,中共上杭县委正式成立。
1928年6月25日,在中共上杭县委领导下,蛟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
1929年10月,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1929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文昌阁隆重召开。
县东北古田镇召开过著名的“古田会议”、
县北才溪乡曾被授予中央苏区模范乡。
1929~1934年,全县参加红军和外出参加革命工作的有15254人,建国后被定为烈士的近6000名。
该县才溪乡有“九军十八师”之荣称
(建国后,该县才溪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评为军一级的将军9人,师一级的将军18人),
是全国著名的将军之乡。
769年(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堡设场,
因场形象木排浮在水上,寓《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义,称上杭场。
994年(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沿用场名,称上杭县,隶汀州。
县治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乡北山),
曾先后迁至鳖沙(今白砂乡碧沙坑)、
语口市(旧县全坊渡口)、钟寮,
最后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迁至郭坊(今临江镇),
因其地“有三冈,为川字崩洪”,故亦称杭川。
元初为世祖忽必烈之女鲁国公主食邑。
明成化至清康熙年间,为巡漳南道、分守江漳道驻地。
清为汀州府辖县。
1913年(民国2年),为汀漳道辖县;
1926年(民国15年),废除路道制,上杭县直属福建省。
1934年(民国23年),上杭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杭县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1926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成立;
1928年3月,中共上杭县委正式成立。
1928年6月25日,在中共上杭县委领导下,蛟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
1929年10月,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1929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文昌阁隆重召开。
县东北古田镇召开过著名的“古田会议”、
县北才溪乡曾被授予中央苏区模范乡。
1929~1934年,全县参加红军和外出参加革命工作的有15254人,建国后被定为烈士的近6000名。
该县才溪乡有“九军十八师”之荣称
(建国后,该县才溪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评为军一级的将军9人,师一级的将军18人),
是全国著名的将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