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35贴子:2,976,351

撄宁、心斋、坐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认为“撄宁”“心斋”“坐忘”是庄子修心养性的三宝。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3-23 18:38回复
    虎吹死一户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撄宁】
    《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大宗师”有人理解为“道”,有人理解为“得道的人”。在庄子眼里,得道之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和不生不死。”
    真正的“大宗师”超越了是对生与死、存在与非存在相对概念的超越。生与死是相对的,都是变化无常的表现形式。真正的“道”超越了这些相对性,因此在道的视角下,生不一定是生,死不一定是死。
    而撄宁——一种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的功夫。
    庄子在《大宗师》中通过“南伯子葵问女偊”的故事,阐述了得道之人的境界在空间上遗忘万物,时间上遗忘古今,最后遗忘自身、了却生死、超越古今,不受任何时空制约。真正实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无古无今、不生不死。
    庄子这个方法和《老子》的“合其光、痛其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言之,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一切外物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3-23 19:14
    收起回复
      【心斋】
      心斋出自《庄子·人间世》,借用了“孔子与颜回对话”的故事。
      心斋是指摒除杂念,单纯的内在、精神性的虚静境界。
      庄子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实际上,在《齐物论》中庄子已经阐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即“彼我”等客体主体无法分割的。
      庄子认为,气则虚无恬淡,处于万物之中而不与之分别、冲突。因此应使心变得如气一般虚无,却不与之分别、对立。心游离于事物之外,摆脱事物的限制与影响,这便是 “心斋”。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3-23 19:24
      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3-23 19:25
        回复
          【坐忘】
          同样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是指人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感官与形体的存在。
          坐忘,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要求放下一切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执着,包括名利、地位、身体乃至于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宇宙的合一。
          “坐忘无乎身之所极,神无乎舍自之所息。”这是一种彻底的自我放空,通过坐忘,人的内心可以达到极致的宁静和自由,与道合一。
          综上,“撄宁、心斋、坐忘”三个概念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越世俗的束缚。通过实践这些方法,人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与宇宙与万物甚至与自我的和谐统一。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3-23 19:3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3-23 20:59
            回复
              受教了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3-23 22:06
              回复
                莊子的“吾”,是誰?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3-23 22:19
                回复
                  在下也遍览了各教派的经典,其实是用不同的语言讲一个事。同样是以见自己的光明为契入口。见自已的光明佛家为见性,基督教为圣灵降监于身,道家儒家或称心光,光明等。修行的方式虽然多种,但总结起来也只有一条道, 离身去形,离心除识。道家老君曰:去形离智,神同形合,同于大道。(老君西升经二十六章),佛家,离五阴,除六尘,离心意意思,入如来自在法身。基督教,尽心尽性尽意,(克已),除掉地上的肢体。简单的说就是除掉小我,归向真我大我。目的是和睦共处,爱人如己,天下为公,除私欲立公义,立仁竖德。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3-23 22:26
                  回复
                    通过依教法修行,都能看到自身的光明,那光明是真的,人人都能设法见到,祂就在每个人的身上,这光就是灵。从光是从道而来也于道同在。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3-23 22:33
                    回复
                      看来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与道同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23 22:38
                      回复
                        分享拙见,撄宁误解了。
                        结合前文,撄宁应该是“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犹守而告”这一过程。所以才有最后一句,“撄而后成者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4 13:00
                        回复
                          道不弃,为何要修心养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24 18:51
                          回复
                            修心养性可得长久么?


                            IP属地:北京16楼2024-03-25 13:34
                            收起回复
                              修心养性,在道德经里就是一个字,静。


                              IP属地:广东17楼2024-03-25 1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