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网址之家吧 关注:7贴子:298
  • 1回复贴,共1

剡湖街道村名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浦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地处城关镇东面,原前这里都是菜圃、苗圃,故得名东圃。因原“圃”字带框,束缚发展,改为“浦”字,故取名东浦社区。  
  
  
相公殿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此地有个庙,叫相公殿,奉祀菩萨黄老相公,故以此得名。  
  
  
北郊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地处城关镇北面郊区,故得名北郊。  
  
  
新北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当时位置靠城关镇北面,大部分面积靠近城隍山,所谓“新”属最早建造住宅区。“北”即靠嵊州市北面,故称新北社区。  
  
  
越秀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浙江省东部称“越”,越剧发源地称“越”,“秀”鹿山脚下风景秀丽。故名越秀社区。  
  
  
白莲堂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因驻白莲堂路而得名。  
  
  
龙会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从前这里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属于办公益事业的水龙会(消防组织)所有,后逐渐建宅成村,故称龙会地。  
  
  
江滨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该组织由3部分组成:江滨片、南环城西片、学院市山片,取其中一名字,故称江滨居委会。  
  
  
城隍坊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无从考证。  
  
  
工农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现社区所属区域原多为工农村区域,故名。  
  
  
艇湖社区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    竹山渡至艇湖村原有一个湖,没有山前村和何家村,需要船摆渡过去,所取名为艇湖。  
  
  



1楼2010-09-23 08:38回复
    里坂村
    里坂来源于大禹治水,距今四千多年,相传当时禹溪、八里洋、何家、竹山、山前、艇湖都是一片汪洋,唯独里坂一盆地,故里坂地名由此而成。
    东塘村
    据传,很早以前这里就叫东塘坂,后人口繁衍成庄,即以坂名为村名。
    荷花坪村
    离村不远的山岙里有座古刹“明心寺”,寺前有个荷花塘,村基在荷花塘上端的一块小平地上,故称荷花坪。
    戴望村
    据传村东有戴逵墓建在此,古时剡城北门叫望越门,各取一字定名戴望。
    上碑山村
    据传此地原为一个寡妇立了一块贞洁碑,因此该村取名为碑山村,上村为上碑山村,下村为下碑山村。
    南山塘村
    因村址位于山南,村南面有口大塘故名南山塘。
    禹溪村
    相传,古时这里原是沼泽之地,庄稼常为洪水淹没。大禹治水到此,解决了水患了溪因而得名。后来形成村落,亦名了溪。人们为纪念禹治水之功,渐禹王庙,塑大禹像,并将存名改为禹溪。
    沙园村
    相传,约在450年前,张克何公由南山迁来种植桑树,定名桑园。后来子孙繁衍,村基逐渐向沙滩发展,故而称为沙园。
    竹山村
    传说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早竹林,故名竹山。
    后潮村
    据传说,因村基形似燕窝,历史上曾名燕窝。由于人丁不旺,有人祈神卜课,据说:“村南的大路如一条白蛇,伸进燕窝吞食小燕,故而不发,要似潮水冲走白蛇,后裔就会繁衍故改称后潮”。
    后璋村
    历史上原称后张庄,乾隆九年九月改为后璋村。(摘抄自《丁氏宗谱》总谱册)
    大湾村
    据传在明朝时,先祖张德录公来这里砍柴,见此地三面环山,南有大畈,中间一湾,风景优美,就在此定居创业,并定名为大湾。
    外漩村
    据传,从前自沙园至外漩有三个漩水孔,靠近沙园三王一个名里漩,中间一个叫中漩,外面一个叫外漩。后来部分沙园人移居外漩定居,形成村落,即以外漩为村名。
    山前村
    因宅基在竹山前面,故名山前。
    八里洋村
    据老农座谈:从前这里东面有个湖,周围长约八里,一片汪洋,故名八里洋。
    张墅村
    据说,前人以地处张家山,西南有龙潭坑,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胜似别墅,故称张墅。
    风火岗村
    相传一千多年前,有个叫朱朝宪的樵夫上山砍柴。响午,突然狂风大作,一声霹雷,忽然岩石间冒出一股火焰。从此,这个山岗就叫风火岗了。后朱姓从老家山前移居于此,繁衍成村,乃以山岗名为村名。
    下碑山村
    以碑山得名,因居山的下方,故称下碑山。
    何家村
    祖先姓何,全村一姓,故名何家村。
    长地村
    村形长而分散,以其状命名长爿地,后来简称长地,原有上下长地之分,1967年合并称长地村。
    挂锣村
    村西北有座小山,形是铜锣挂在壁上,故名挂壁铜锣。后简化为“挂锣”。
    艇湖社区
       竹山渡至艇湖村原有一个湖,没有山前村和何家村,需要船摆渡过去,所取名为艇湖。
    工农社区
       现社区所属区域原多为工农村区域,故名。
    江滨社区
       该组织由3部分组成:江滨片、南环城西片、学院市山片,取其中一名字,故称江滨居委会。
    龙会社区
       从前这里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属于办公益事业的水龙会(消防组织)所有,后逐渐建宅成村,故称龙会地。
    白莲堂社区
       因驻白莲堂路而得名。
    越秀社区
       浙江省东部称“越”,越剧发源地称“越”,“秀”鹿山脚下风景秀丽。故名越秀社区。
    新北社区
       当时位置靠城关镇北面,大部分面积靠近城隍山,所谓“新”属最早建造住宅区。“北”即靠嵊州市北面,故称新北社区。
    北郊社区
       地处城关镇北面郊区,故得名北郊。
    相公殿社区
       此地有个庙,叫相公殿,奉祀菩萨黄老相公,故以此得名。
    东浦社区
       地处城关镇东面,原前这里都是菜圃、苗圃,故得名东圃。因原“圃”字带框,束缚发展,改为“浦”字,故取名东浦社区。
    剡湖街道
    简介剡湖街道,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区中北部,是市政府驻地。东至剡溪和浦口街道相邻,南至长乐江与三江街道接壤,西同鹿山街道、崇仁镇相连,北与仙岩镇毗邻。长乐江和澄潭江、黄泽江分别在南部和东部汇流注入剡溪。上三高速和104国道穿境而过。
    沿革
    开始即为剡县(今嵊州)县治。五代时曾称赡都镇。宋称剡镇。元代,县城设坊、隅。明、清沿用元制。清宣统二年(1910年)称城区。民国18年(1929年)与游孝、雨钱两区合并为第一区。民国21年分设7镇。民国23年合并为城东、城西两镇。民国35年两镇合并称鹿山镇。
    1949年5月改称城关镇。1958年为城区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1959年恢复城关镇建制。1992年5月,中爱、新明、城溪、城郊、新联、新市乡和老城关镇合并为城关镇。总面积128.89平方千米,辖22个居委会,127个行政村,123024人。
    行政村
    2001年12月,老城区(除东南社区外)27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和原城溪乡19个行政村组成为剡湖街道。因20世纪70年代治理长乐江、剡溪,城关段向南另辟新江,老江道改成内湖称剡湖,为体现嵊州山、水特色,故命名为剡湖街道。
    2006年,面积26平方千米,人口7.34万人。管理11个社区、22个行政村:龙会社区、新北社区、城隍坊社区、相公殿社区、白莲堂社区、江滨社区、东圃社区、北郊社区、艇湖社区、越秀社区、工农社区、里坂村、漩泽村、张墅村、大湾村、后璋村、后潮村、上碑山村、下碑山村、挂锣村、长地村、南山塘村、风火岗村、沙园村、外漩村、禹溪村、八里洋村、竹山村、山前村、何家村、荷花坪村、戴望村、东塘村。办事处驻地嵊州大道。
    


    2楼2010-09-23 0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