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郑村
八郑村是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第一大村,位于三界镇西北7.80公里处。辖葡萄岭、黄家、杨郑等三个自然村。相传约700年前,山阴大岭郑姓人入赘到此,生八子,发展成族,故称八郑。
招士湾村
据传,过去村旁山湾枣树成林。故名枣树湾。乾隆年间,村里人丞盼多出有识之士,乃以“枣树”的谐音改为“招士”,故名招士湾村
白沙村
村址处于剡溪江边,溪滩上黄沙甚多,在日月光下,犹如堆堆白沙,故名白沙。
郑家村
相传宋朝年间,金兵入侵,一位郑姓商人从河南来浙江经商,后定居在这里,并取名郑家,一直用至今。
杨家村
相传于200多年前绍兴斗门杨巴桥姓杨的人流入落户成村,故称杨家
木家桥村
相传此地原是莫家田庄,建村已有200余年,溪中建有莫家桥,“莫”谐音“木”后改称木家桥
小郑家村
在200多年前,先由郑家姓郑的迁此定居成村,因从郑家分迁来的故名小郑家
盛岙村
相传在1000年前,居民多姓盛,村位于山岙,故名盛岙。宋朝时金兵入侵,人绝村废,后来有河南姓祝的人迁来定居,村名仍沿袭
戬岙村
据《李氏宗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渔溪坑人李宗善来此打猎定居,后发展成村,村北有座牮石桥,又地处山岙,牮戬同音,为示吉祥,故称戬岙
叠石村
相传于1675年,从上虞冯家浦石靳头迁入。村四面环山,村前有两颗大石重叠,故取名叠石
茶农队村
早先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起在这里采茶,刚好一场暴风雨来了,他们没 法回去了,女的又感冒了,男的经过N天的照顾终于把她救过来了,此中产生了感情,于是在这里按了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叫成了茶农队村
王家书岙村
据传,600多年前,有县城三角道地枉费原礼先生来此教书,落户此岙,故称王教书岙,后演变成为王家书岙
北街村
三界镇所属地划分为南、北两街,因在街之北端,故名北街
南二村
以序数命名
沈家湾村
据传,沈氏祖先,从绍兴皋埠迁居于此,后渐成村落,地处山湾,故名沈家湾
仁聚里村
据传,约在三四百年前,有个名叫吴仁八的从棠头溪迁来此地创业,后发展成村,为纪念这位祖宗,故取名仁聚里,意为由仁八祖开发而聚居的村子
大毛湾村
村址处于茅草丛生是山上,故称大茅湾,后为书写方便,改车大毛湾。
马岙村
据传,嶀浦庙神的坐骑大白马。趁夜阑人静,常渡河至东对岸的董家门前畈吃麦作崇,寻欢作乐,后人就把此地称作马岙,村名也由此而来
大金村
明朝时上虞清潭村方氏子孙沿袭,因溪东南方有一座大湾山,而山北有一处历史形成的平旷田畈,故迁其中一子定居此畈,得名大坂,另有陈氏被己族因犯族规而被驱逐至金家岙,后子孙沿袭,发展得名金村。新中国建立以后合并
三界镇
三界镇位于嵊州市北部,剡溪下游,距市区19公里,东傍下王镇,南临仙岩镇,西与绍兴县王坛镇毗邻,北与上虞市章镇镇接壤,因地处绍兴、上虞、嵊州三县(市)交界而得名。全镇总面积155.7平方公里,辖10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6.57万人口。上三高速、104国道、曹娥江穿镇而过,设有上三高速互通立交,驱车半小时到达绍兴,1小时到达杭州、宁波,3小时到达上海,是“浙江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地区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素有“嵊州北大门”之称,是嵊州市中心镇之一,被纳入嵊州市“一城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翼。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88000万元,其中一产13090万元,二产54326万元,三产213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809元。
2004年,三界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按照“统筹、整合、提升”思路,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统筹协调,克难攻坚,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经济运行稳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村镇一体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2004年度,三界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镇及绍兴市级生态镇。
三界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建制于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古称始宁县,据记载:“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始宁县领域仍归旧属。清康熙年间,称三界镇。解放后,几经区划调整。2001年11月,将友谊乡、蒋镇镇并入三界镇。
三界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现存主要景观有:
(1)关帝庙。位于镇北下市头村,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始建于南朝宋景之年(公元423年),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1992年扩建为吉祥净寺;
(2)清风庙。位于镇南的清风岭,建于元泰定之年(公元1326年),为纪念南宋烈女而筑,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3)唐诗古道——嶀浦。位于镇南,是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游息和垂钓之处,留有谢氏在赤壁上的嶀浦潭题刻,还有谢康乐钓台、石床等古迹。谢灵运开辟了一条始宁至临海的700里剡中游道,游道的起点是嶀浦;
(4)浙东名山——嶀山,位于镇南,风景秀丽,相传嶀山与原嵊山相连,大禹治水时凿之成流,两山以此相隔于剡溪两岸。剡溪在这里形成最大的峡口和深潭,即嶀浦潭。嶀山北麓原有龙宫寺(俗称龙藏寺,现为三界茶厂),唐代诗人李绅三次游居寺内,捐款修建了龙宫寺,并撰写了《龙宫寺碑》。近代有国画家郑午昌、化工专家吴佩之、国立编译馆编审吴铁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