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馆】雅韵卷《最美四月天》总第二十八季 中国红馆 红馆诗词 2024-04-16 22:51
谈谈诗人之眼杨逸明*
山水旅游进行诗词创作需要
“诗人之眼”,才能使常人眼中之景变成诗人眼中之景,然后才能出之以
“诗家语”。而我们都是肉眼凡胎,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呢?这就需要借助和利用
“三镜”,使得凡人之眼成为诗人的
“火眼金睛”。
*
第一是望远镜,也就是说诗人必须长上想象的翅膀。肉眼近视,看远方的景物看不清楚,这就要借助于望远镜,有时甚至是高倍望远镜。宽阔的视野,远大的目光。从大处落笔,空间时间,雄视六合。此类写法最多。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苏轼)
*
第二是放大镜,指的是诗人注意细节的描写。肉眼看不清的事物,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这样就会将一些细小的部分看的清楚,不至于忽略。见微知著,有所新发现。善于捕捉事物细微之处的特点与变化,有的诗只抓住事物或景物的一个细节,就写出了性情。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刘勰语)例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杨万里《鸦》)
陆游的七律中不少对仗都是描写细节很生动的例子: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有时虽然写的是远处之景,但是因为观察仔细,写出了不易被人注意的细节,使得诗句非常生动出色。例如:
“好山万皱无人见,却被斜阳拈出来。”(
杨万里)
第三是透视镜,就是诗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类似X光、B超、核磁共振。在较高的立足点上洞察和审视,使眼中之景具有深刻的内涵。此类诗词,往往借题发挥,富于哲理,读来均另有深意,意在言外。例如: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杜牧《泾溪》)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杨万里《宿灵鹫禅寺二首》)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增加艺术效果的镜头,如
三菱镜、滤色镜、偏光镜等。大自然变化无穷,艺术手法也千变万化,如果只会单一思维,不知道转换观察的角度,诗词创作就会单调和平庸。学习古代的优秀诗词作品,我们要学会他们在艺术手段上变化的招数,
三十六变是猪八戒,七十二变是孙悟空,孙悟空还有很多妖魔鬼怪斗不过,可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变化没有止境。
王国维说:
“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说明何啻是观赏自然风景需要
“诗人之眼”,作为诗人,浏览古今,观察社会,都不能只用凡眼。我们先要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有了这双不俗的
”诗人之眼”,才能更好地观察生活和世界,善于找到
“诗感”,才能写出不同凡响的诗词作品来。当然,写出好诗,不但要有
“诗人之眼”,还要出之以
“诗家语”。这个内容不在本文范围之内,将另外撰文论述。
中华诗词学会论新时代诗词的
“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泸州一中召开
*
赋二绝句一
诗心正吐醉人芳,春色泸州满会堂。不忘灵均求索句,漫漫路上共担当。二上讲坛来语慨慷,畅谈诗艺吐衷肠。为新时代添精品,正要诸君出锦囊。*
作者简介:杨逸明1948年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已出版《飞瀑集》《晚风集》《新风集》《古韵新风》《路石集》《当代诗词百首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