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安十二时辰》是知名作者马伯庸的一部历史悬疑小说,也可能是其最有知名度的作品。其影视改编由于精良的服化道,而收获了许多好评,激烈的烽遂堡之战还原历史的战争场面更是博得了观众的赞赏。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的实际水平呢?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吴广、薄黜龙
字数:2618,阅读时间:约3分钟
《长安十二时辰》,说白了是在长安城里找一堆炸弹的故事,或者说这是个换皮好莱坞谍战,换皮007的故事。
马伯庸人物刻画一般般,他喜欢刻画很单薄的对立性格来展开冲突,比如老油条和年轻人的组合。马氏笔下,人物最好的是迪化历史人物的三国机密中的汉献帝和伏后等人,其他都很平庸,三国机密毕竟学了陈某的《火凤燎原》,而风起陇西写太早,人物相当干。
马伯庸本质上是玩点子考据,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一个怎么在长安打老鼠洞的故事,用点子提出可能性,用考据实现这种可能性。和东野圭吾创作有点像,极端设定。
他的灵感应该是来自于一个猜想:长安政府如何管理坊市;结论是:长安市有很多老鼠洞——暗道、暗门、暗沟,可能一口枯井里钻进去就是一条密道,而长安政府掌握了所有错综复杂的,绝大多数长安市民都搞不明白的老鼠洞情报。开局剧情就是突厥人跑到长安弄到了这个地图,然后钻进老鼠洞里到处搞破坏,主角于是开始钻洞抓老鼠。
但实际上,这么多地洞反而是统治者不安全,到了政权后期太容易被渗透,而且抓人也不好抓。所以这个假想算不上合理,只能说有趣,属于典型的小说家言。
《长安十二时辰》的灵感原型也有可能是来自悲惨世界,冉阿让就通过错综复杂的巴黎下水道救走了女婿。不过老鼠洞这个结论用推理也能推出来,不一定需要原型。小说这个文学体裁的历史太长了,点子重合很正常。
马伯庸这种擅长发散性思维的人选择成为历史作家再正常不过了,历史是比较能发挥他天赋的赛道。他的一部分作品没啥考据,只有脑洞,成就就不高。
长安城108坊,就是108个全封闭小区,这种老鼠洞看实体书感觉确实很是窒息。东西市隔得还挺远,原则上只有这两个集市,显示出大唐确实不怎么市场经济,没有流通整个城市物资的商业,只有各个小区的小卖部。看来穿越还是得大宋起步,唐朝生活质量差了点,长安城这种构造也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其实也挺扯的,长安政府那么多人,居然要求万年县的不良人去摆平黑白两道抓老鼠。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有一堆人具备黑白两道的人脉,然后饱和式捕捉,而不是一个人开挂力挽狂澜。
很显然,《长安十二时辰》这书是学美国谍战片,007力挽狂澜,其他人都在摸鱼。
但由于马伯庸情商比较低,主角刻画也有问题,摆脱007人设之后,没有很好地本土化。
张小敬搞了个用线人小乙换情报的骚操作,这个事情不应该是高层决定的吗?这个更是莫名其妙,不管是原著还是改编的影视剧都处理得不好。张小敬被设定成一个并不关心朝廷,只关心自己亲人朋友的人,却入局之后就有了非同寻常的责任感(要知道他之前还是犯了事关在牢里等待秋后处斩的死囚)。原著里张小敬出卖小乙给长安地下城的城主---葛老之后,断一指谢罪,这一段也写得不痛不痒,电视剧加强了渲染,描写了小乙与张小敬之间的羁绊——那更让人闹心了,突厥人搞破坏可能死很多人,小乙就不是人吗?
后续剧情,突厥人背后有在大唐受到各种不公待遇的蚍蜉(包括张小敬以前的同僚们),张小敬后面就遭遇了蚍蜉的首领龙波。
龙波原名萧规,西域大战的时候,第八团全军覆灭,只剩下九个幸存者,萧规和张小敬都在其中,还有闻无忌,丁三。萧规在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姐姐被当地县令侮辱致死,他想为姐姐讨回公道,却发现官官相护,这让他非常愤怒,同时也对大唐充满了怨恨。
自此以后,萧规改名为龙波,他成立了蚍蜉这一反叛组织,妄图颠覆大唐,为姐姐报仇;最后死在了张小敬面前。
而蚍蜉是太子党控制的,目的是趁着看花灯,利用竹管中加入猛火油的巨型花灯,把唐玄宗和李林甫一起炸上天,而不是烧掉整个长安城。由此来看,长安十二时辰偏向于社会派,推理其实说不上硬核。而主角在明知朝廷烂到根子了还执着于与自己的同僚为敌,就为了保护一个昏君,这种劳保作风也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也不符合张小敬一开始的人设。
再后面,李泌为了保护太子,让主角拿贺知章(太子党领袖)的养子贺东这种小人物担责,竟然糊弄过去了。以正史上玄宗的性格,不弄死李亨才怪。所以收尾也实在不合理。
我们把《长安十二时辰》这本换皮谍战换回去。第一部,黑客黑掉华盛顿市的监控。好了,后面全都一样,只能靠黑白两道通吃的007了。就现代都市那个人口密度和交通复杂程度,全市监控瘫痪确实有一种打老鼠洞的感觉。
《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个换皮的《刺杀肯尼迪》,副总统想干掉总统与国务卿,联合了没拿到退伍补贴还被麦大帅用坦克碾的老兵,拿苏联特工当刀子。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有政治正确群体,像地下城的首领黑人葛老,而且胡人普遍信祆教,形成封闭的社群,如果敢惹他们会被官方铁拳,可以说味太冲。
仅就原著而言,看的时候算是紧张起伏扣人心弦,让人可以看个乐呵,但看完却又觉得真相不过如此,没有拍案惊奇大呼的冲动,而且再想会发现许多不合理之处。而再过很久,就会忘记绝大部分的剧情,因为桥段和人物,都实在太没有记忆点了。
当然,长安十二时辰的点子还是可圈可点的。坊市确实适合谍战,因为古代根本不怕恐怖袭击,没有什么经济命脉,杀几个平民够干啥,但是老鼠洞里混进一堆抓不到的老鼠,动不动有机要被暗杀,就可以当现代谍战小说写了。马伯庸是懂换皮的。
马伯庸应该知道自己才能不足,强的是思维方式异于常人(因此号称“鬼才”而不是“奇才”),所以与人为善,看一本网文吹一本,连《仙逆》这种小白文也赞赏过。
至于电视剧,说实话,以《长安十二时辰》发生在短短24小时的信息量,改编成48集的长剧也太水了。虽然服化道精良,很多人物的刻画,比如陇右崔器等人,都进行了强化,试图体现人物的复杂性,但始终少那么一股味,后面更改剧情,把一个小小的书吏徐宾拖出来当大boss,就更不合理了,电视剧最后很多疑点也没有交代清楚。只能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改编还算成功,但说不上极其成功。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吴广、薄黜龙。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长安十二时辰》是知名作者马伯庸的一部历史悬疑小说,也可能是其最有知名度的作品。其影视改编由于精良的服化道,而收获了许多好评,激烈的烽遂堡之战还原历史的战争场面更是博得了观众的赞赏。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长安十二时辰》的实际水平呢?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吴广、薄黜龙
字数:2618,阅读时间:约3分钟
《长安十二时辰》,说白了是在长安城里找一堆炸弹的故事,或者说这是个换皮好莱坞谍战,换皮007的故事。
马伯庸人物刻画一般般,他喜欢刻画很单薄的对立性格来展开冲突,比如老油条和年轻人的组合。马氏笔下,人物最好的是迪化历史人物的三国机密中的汉献帝和伏后等人,其他都很平庸,三国机密毕竟学了陈某的《火凤燎原》,而风起陇西写太早,人物相当干。
马伯庸本质上是玩点子考据,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一个怎么在长安打老鼠洞的故事,用点子提出可能性,用考据实现这种可能性。和东野圭吾创作有点像,极端设定。
他的灵感应该是来自于一个猜想:长安政府如何管理坊市;结论是:长安市有很多老鼠洞——暗道、暗门、暗沟,可能一口枯井里钻进去就是一条密道,而长安政府掌握了所有错综复杂的,绝大多数长安市民都搞不明白的老鼠洞情报。开局剧情就是突厥人跑到长安弄到了这个地图,然后钻进老鼠洞里到处搞破坏,主角于是开始钻洞抓老鼠。
但实际上,这么多地洞反而是统治者不安全,到了政权后期太容易被渗透,而且抓人也不好抓。所以这个假想算不上合理,只能说有趣,属于典型的小说家言。
《长安十二时辰》的灵感原型也有可能是来自悲惨世界,冉阿让就通过错综复杂的巴黎下水道救走了女婿。不过老鼠洞这个结论用推理也能推出来,不一定需要原型。小说这个文学体裁的历史太长了,点子重合很正常。
马伯庸这种擅长发散性思维的人选择成为历史作家再正常不过了,历史是比较能发挥他天赋的赛道。他的一部分作品没啥考据,只有脑洞,成就就不高。
长安城108坊,就是108个全封闭小区,这种老鼠洞看实体书感觉确实很是窒息。东西市隔得还挺远,原则上只有这两个集市,显示出大唐确实不怎么市场经济,没有流通整个城市物资的商业,只有各个小区的小卖部。看来穿越还是得大宋起步,唐朝生活质量差了点,长安城这种构造也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其实也挺扯的,长安政府那么多人,居然要求万年县的不良人去摆平黑白两道抓老鼠。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有一堆人具备黑白两道的人脉,然后饱和式捕捉,而不是一个人开挂力挽狂澜。
很显然,《长安十二时辰》这书是学美国谍战片,007力挽狂澜,其他人都在摸鱼。
但由于马伯庸情商比较低,主角刻画也有问题,摆脱007人设之后,没有很好地本土化。
张小敬搞了个用线人小乙换情报的骚操作,这个事情不应该是高层决定的吗?这个更是莫名其妙,不管是原著还是改编的影视剧都处理得不好。张小敬被设定成一个并不关心朝廷,只关心自己亲人朋友的人,却入局之后就有了非同寻常的责任感(要知道他之前还是犯了事关在牢里等待秋后处斩的死囚)。原著里张小敬出卖小乙给长安地下城的城主---葛老之后,断一指谢罪,这一段也写得不痛不痒,电视剧加强了渲染,描写了小乙与张小敬之间的羁绊——那更让人闹心了,突厥人搞破坏可能死很多人,小乙就不是人吗?
后续剧情,突厥人背后有在大唐受到各种不公待遇的蚍蜉(包括张小敬以前的同僚们),张小敬后面就遭遇了蚍蜉的首领龙波。
龙波原名萧规,西域大战的时候,第八团全军覆灭,只剩下九个幸存者,萧规和张小敬都在其中,还有闻无忌,丁三。萧规在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姐姐被当地县令侮辱致死,他想为姐姐讨回公道,却发现官官相护,这让他非常愤怒,同时也对大唐充满了怨恨。
自此以后,萧规改名为龙波,他成立了蚍蜉这一反叛组织,妄图颠覆大唐,为姐姐报仇;最后死在了张小敬面前。
而蚍蜉是太子党控制的,目的是趁着看花灯,利用竹管中加入猛火油的巨型花灯,把唐玄宗和李林甫一起炸上天,而不是烧掉整个长安城。由此来看,长安十二时辰偏向于社会派,推理其实说不上硬核。而主角在明知朝廷烂到根子了还执着于与自己的同僚为敌,就为了保护一个昏君,这种劳保作风也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也不符合张小敬一开始的人设。
再后面,李泌为了保护太子,让主角拿贺知章(太子党领袖)的养子贺东这种小人物担责,竟然糊弄过去了。以正史上玄宗的性格,不弄死李亨才怪。所以收尾也实在不合理。
我们把《长安十二时辰》这本换皮谍战换回去。第一部,黑客黑掉华盛顿市的监控。好了,后面全都一样,只能靠黑白两道通吃的007了。就现代都市那个人口密度和交通复杂程度,全市监控瘫痪确实有一种打老鼠洞的感觉。
《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个换皮的《刺杀肯尼迪》,副总统想干掉总统与国务卿,联合了没拿到退伍补贴还被麦大帅用坦克碾的老兵,拿苏联特工当刀子。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有政治正确群体,像地下城的首领黑人葛老,而且胡人普遍信祆教,形成封闭的社群,如果敢惹他们会被官方铁拳,可以说味太冲。
仅就原著而言,看的时候算是紧张起伏扣人心弦,让人可以看个乐呵,但看完却又觉得真相不过如此,没有拍案惊奇大呼的冲动,而且再想会发现许多不合理之处。而再过很久,就会忘记绝大部分的剧情,因为桥段和人物,都实在太没有记忆点了。
当然,长安十二时辰的点子还是可圈可点的。坊市确实适合谍战,因为古代根本不怕恐怖袭击,没有什么经济命脉,杀几个平民够干啥,但是老鼠洞里混进一堆抓不到的老鼠,动不动有机要被暗杀,就可以当现代谍战小说写了。马伯庸是懂换皮的。
马伯庸应该知道自己才能不足,强的是思维方式异于常人(因此号称“鬼才”而不是“奇才”),所以与人为善,看一本网文吹一本,连《仙逆》这种小白文也赞赏过。
至于电视剧,说实话,以《长安十二时辰》发生在短短24小时的信息量,改编成48集的长剧也太水了。虽然服化道精良,很多人物的刻画,比如陇右崔器等人,都进行了强化,试图体现人物的复杂性,但始终少那么一股味,后面更改剧情,把一个小小的书吏徐宾拖出来当大boss,就更不合理了,电视剧最后很多疑点也没有交代清楚。只能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改编还算成功,但说不上极其成功。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吴广、薄黜龙。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