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吧 关注:1,375贴子:2,210

用一种客观的角度,看待古人的智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圆满,事业成功,读一本好书种一片福田,岂不快哉~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4-17 18:16回复
    司马迁曾评价《吕氏春秋》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本书包罗万象,因为它兼容了百家思想的精华,同时又包含了音乐、农业、矿业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是一本先秦的百科全书呀!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4-17 18:19
    回复
      孟春纪.本生
      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译文:最开始产生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让它成长的是人。可以保养上天所产生的万物而不触犯它的为天子。天子的一举一动就是做保全人的天性以及生命的事。此为设置官职的理由所在。设置官职是为了保全性命。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滥设官吏而导致妨害生灵,这就失去了设置官吏的原本意义。就好像操练军队是为了防备寇贼,而现在操练士兵反而用来攻击自己,那么就没有了操练军队的意义。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4-17 18:32
      回复
        原文: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译文: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让它浑浊,于是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长寿的,物欲使得它迷乱,所以无法获得长寿。外物本来是用来供养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来追求它。现在,很多被迷惑的人都拿着生命去追求物质,分不清孰轻孰重。不会分辨轻重,那么就会将重的看成轻的,把轻的看成重的。如果都这样,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不失败的。用这样的态度去当君主,是谬误的;用这样的态度去当大臣,会败乱纲纪;以这样的态度去当儿子,会狂傲无礼。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有一样,就无法生存下去,迟早会灭国。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4-18 08:15
        回复
          原文: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
          译文:假如有一种声音,耳朵听了后十分满意,但听了会耳聋,人就一定不会去听。有这样一种颜色,眼睛看了会满足,但看完了会失明,人就一定不去看了。有这样一种滋味,嘴上尝了会满足,但是吃完会变哑巴,那就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声、色、味这些东西,对生命有利的就会选择,对生命不利的就放弃。这就是保全生命的办法。世上富贵的人,对声、色、滋味大多都不懂得,他们日夜追求这些,一旦得到了,就会放纵自己无法自拔。如此放纵,生命怎么会不受到伤害?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4-18 18:30
          回复
            原文:***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译文:一万个人拿起弓箭,共同射向同一个目标,目标不可能不被射中。世上万物茂盛,如果用来伤害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不可能不被伤害;如果用来培养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成长的。因此圣人支配万物,是用来保全他们的天性。只有保存好了天性,才能够精神和畅,耳聪目明,嗅觉灵敏,伶牙俐齿,全身的所有关节筋骨都能通畅利索。像这样的人,就算不说话也能够直接取信于人,即使不做谋划,做事也能处处得当,不用考虑太多就可以成功。他们的精神和天地相通,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没有不接受的,没有不包容的,胸怀如同天地一样广阔。即使当了天子也不会骄傲,当了普通百姓也不会烦恼。这就能够称为道德完美的人。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4-18 20:30
            回复
              原文: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译文:富贵却不懂得养生的方法,恰恰就足以成为祸患,这样还不如贫贱的人。贫贱的人想要获得外物也不容易,就算想过分追求外物,有什么办法呢?出行就坐车,进门就坐辇,太过于安逸享乐,这辇车应该被叫做“招致脚病的器械”。恣肆酒肉,想要用此来强健身体,这酒肉应该被叫作“让肠胃溃烂的食物”。贪图美色和淫靡之音,一味放纵享乐,这些应该被叫作“伐乱心性的利斧”。这三种隐患,都是富贵招来的。因此古人有的不愿意招致富贵,正是因为看重生命的缘故,并非为了博取名声,而是为了养生。这些道理是一定要明察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4-18 21:40
              回复
                这篇题目为“本生”。“生”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家的生命。二是人的生命。本篇认为保养生命就应该做顺应天道和生命的事情,否则只会“害生”。特别告诫了那些富贵的人和国家当权者,不要在自己处于良好处境的时候忘乎所以,以致最后招来伤害自身的祸患!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4-18 21:50
                回复
                  孟春纪.重己
                  原文: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译文:倕是巧匠,可是人们不爱护倕的手指,而爱护自己的手指,这是由于它属于自己所有而有利于自己的缘故。人们不爱惜昆山的美玉,江汉的明珠,却爱惜自己的一块含石的次等玉石,一颗不圆的小珠,这是由于它属于自己所有而有利于自己的缘故。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4-19 19:14
                  回复
                    原文: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
                    译文: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所有,因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就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就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就安危而论,一旦失去它,终身不可再得。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有道之人对生命才特别小心谨慎,有人虽然对生命小心翼翼,而实际上却在损害它,这是由于不通晓生命的天性的缘故。不通晓生命的天性,即使对生命小心翼翼,又有什么益处?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4-19 19:28
                    回复
                      原文: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
                      译文:这正如盲人爱儿子,竟免不了把他枕卧在谷糠里;又如聋子养婴儿,正当响雷的时候却抱着他在堂上向外张望。这种情况同不知小心谨慎的人相比,其实际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他们对死生、存亡、可与不可从来没分辨清过,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认为正确的从来不是正确的,他们认为错误的从来不是错误的。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叫“大惑”。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4-19 19:40
                      回复
                        原文: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像这种人,正是天降祸的对象。持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持这种态度治国,必定残破,必定灭亡。死亡,灾祸,残破,灭亡,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找上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长寿的得来也常是这样,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所招致的结果,而是考察招致它们的原因,那么结果的实现就是不可制止的了。这个道理不可不深知。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4-19 21:39
                        回复
                          原文: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殚,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译文:乌获大力士去拉牛尾巴,即使尾巴拉断了,力气用尽了,而牛也不跟他走,因为违反了牛的性子。假如让五尺高的小孩子牵着牛的鼻环,牛就会顺从他,这是由于顺应牛的习性的缘故,世上的人君,贵人,不论好坏,没有不想长寿的。但是他们每日都在违背他们生命的天性,即使想要长寿,又有什么用呢?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是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4-19 21:59
                          回复
                            原文: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懑,中大懑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
                            译文:房屋过大,阴气就多,台子过高阳气就盛。阴气多就会生蹷疾,阳气盛就会得痿病。这是阴阳不适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子,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想以此求长生,能办到吗?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4-20 09:17
                            回复
                              原文: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译文:从前,先代圣王建造苑囿园池,规模只要足以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行了;修筑宫室台榭,大小高低只要足以避开干燥和潮湿就行了;制作车马衣裘,只要安身暖体就行了;置备饮食酒浆,只要合口味饱饥肠就行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安定性情以自娱就行了。这五个方面是圣王用来颐养天性的。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靡费,而是为了调节性情使它适度啊。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4-20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