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震海内外的几大石窟,云冈,龙门,莫高,麦积山,大足,克孜尔,炳灵寺,响堂山……大致都去过。鬼斧神工,石破天惊,镂骨铭心,登峰造极。
身为山西人,感念最多的自然还是大同云冈石窟。
第一次见到云冈石窟,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期。大学刚毕业,发了几篇小说,还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时的我,一腔气吞山河之感,浑身叱咤风云之态,踌躇满志,雄视天下。记得那一天是个清晨,一路摇晃颠簸,七弯八拐,终于看到这一座座神态超然,静谧庄严的巨型佛像时,心里怦然一声,几乎一下子就沦陷了。第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自己的豪迈和高傲,实在太渺小太可笑了。一尊尊巨佛,不嘈杂,不争辩,不设防,不审视,就那样静静地面对着你,露出那种根本察觉不到的或微笑,或冥思,或怜爱,或宽慰,于是你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一般,一如醍醐灌顶,立刻就清醒过来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文化的力量。大美无言,大象无形,大爱无疆,大音希声。
也许文化就是这样,一见倾心,豁然贯通,山摇地动,深陷其中。你能感觉得到,认定无处不在,以至魂牵梦萦,蔓延不绝,终身终世,但却始终无法清楚地把它描绘和叙述出来。
回去好久好久了,令我怦然心动的巨佛,依然会时不时浮现在眼前。
几十年间,去过云冈石窟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去云冈石窟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在省政府工作的那几年分管文物,而那时国家文物局局长是单霁翔,大同市长是耿彦波,他们还有两个共同的好朋友,冯骥才和韩美林。
他们几个,都对云冈石窟爱得死去活来,活像自己的命根子一样。
那一天记得已经很晚很晚了,大约深夜12点左右,突然接到了红机电话。我先是愣了一愣,紧接着吓了一跳,省委书记的嗓音。这么晚了,一定是大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书记严厉的声音便跟了过来:“耿彦波在云冈石窟干什么了,你知道吗?”我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书记又来了一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你熟吗?”
我赶忙回答,“熟悉,政协我们在一个组。”
“那你明天一早就赶到大同去,单霁翔明天也一早到。耿彦波这些天在云冈石窟不知道都折腾了些啥,让人告到国家文物局了。”
省委书记的声音不大,但听得出来,书记很在意,也很生气。书记是个作风十分严谨的领导,之所以半夜打来电话,估计单霁翔的那一段话,确实把问题写得很严重。
耿彦波市长在大同维修云冈石窟的事,自然是知道的。但具体要把云冈石窟修复成什么样子,目前正在实施怎样的工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工程到了哪一步,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作为大同市长的耿彦波,既是专家,又是领导,在文物维护和修复方面,政绩卓著。王家大院、榆次老城、绵山开掘、晋祠重修、蒙山大佛,几乎都是他的杰作。这些地方至今都是旅游胜地,名闻天下。即使是文物专家也都心悦诚服,在地方干部和群众眼里,也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耿彦波想干什么,跟着他干就是了,一般也没有什么人会对他工程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但这次不同,省委书记的电话刚放下不久,省政府秘书长,省文物局,省委办公厅的电话也都一个接一个打了过来。
一个意思,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把耿彦波市长正在维修云冈石窟的行为几乎说成是“对文物的极大破坏,将会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害……”
第二天六点多赶到大同时,没想到单霁翔早已在五点前就赶到了云冈石窟。
单霁翔虽然认识,但对这个面相和蔼的局长并不真正了解。平时在政协开会,他总是抱着一大摞子提案,挨个让政协委员们联名会签。他的那些提案,都是有关文物方面的提案,而且每次两会近百份的政协提案,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提出来的。那时候只知道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局长,一直等到在政府工作分管文物后,才渐渐真正知道了单霁翔的厉害。这个国家文物局长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请,不住套间,不坐头等舱。
耿彦波倒是很熟悉,但性格好像与单霁翔不大一样。不论是坐飞机还是坐汽车,一上来倒头就能呼呼大睡。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不管是啥样的房间,看也不看,不洗不刷,有时候连鞋也不脱,往床上一滚立刻就鼾声如雷。第二天从凌晨四点到工地检查,七点回市政府工作,然后一直忙到深夜,周而复始,一切如故,几个司机工作人员都跟着他累垮。也许是太累太困了,倒头睡,埋头吃,好像根本不关心住的坐的是啥,吃的喝的是啥。
这两个人到了一起,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想起昨晚书记嘱咐我的话,突然担心起来。说实话,对行政工作,自己初来乍到,完全是门外汉,面对着这样两位政界要员,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心里一点儿没谱。到了大同早饭也没顾上吃,就直奔云冈石窟。
大同市区距离云冈石窟三十多里,这条路自己曾经走过无数次。
一路上让我诧异的是,过去土石裸露的大路两旁和光秃秃的的山岗上,竟然已经一片翠绿,漫山遍野都已经栽上了树木。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土砂路,也完全变成了黑黝黝的柏油路。耿彦波在大同当市长还不到两年,云冈就有了这种变化,不禁令我暗暗称奇。
闻名遐迩的耿市长,确实有两把刷子,名声还真不是吹的。
身为山西人,感念最多的自然还是大同云冈石窟。
第一次见到云冈石窟,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期。大学刚毕业,发了几篇小说,还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时的我,一腔气吞山河之感,浑身叱咤风云之态,踌躇满志,雄视天下。记得那一天是个清晨,一路摇晃颠簸,七弯八拐,终于看到这一座座神态超然,静谧庄严的巨型佛像时,心里怦然一声,几乎一下子就沦陷了。第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自己的豪迈和高傲,实在太渺小太可笑了。一尊尊巨佛,不嘈杂,不争辩,不设防,不审视,就那样静静地面对着你,露出那种根本察觉不到的或微笑,或冥思,或怜爱,或宽慰,于是你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一般,一如醍醐灌顶,立刻就清醒过来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文化的力量。大美无言,大象无形,大爱无疆,大音希声。
也许文化就是这样,一见倾心,豁然贯通,山摇地动,深陷其中。你能感觉得到,认定无处不在,以至魂牵梦萦,蔓延不绝,终身终世,但却始终无法清楚地把它描绘和叙述出来。
回去好久好久了,令我怦然心动的巨佛,依然会时不时浮现在眼前。
几十年间,去过云冈石窟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去云冈石窟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在省政府工作的那几年分管文物,而那时国家文物局局长是单霁翔,大同市长是耿彦波,他们还有两个共同的好朋友,冯骥才和韩美林。
他们几个,都对云冈石窟爱得死去活来,活像自己的命根子一样。
那一天记得已经很晚很晚了,大约深夜12点左右,突然接到了红机电话。我先是愣了一愣,紧接着吓了一跳,省委书记的嗓音。这么晚了,一定是大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书记严厉的声音便跟了过来:“耿彦波在云冈石窟干什么了,你知道吗?”我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书记又来了一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你熟吗?”
我赶忙回答,“熟悉,政协我们在一个组。”
“那你明天一早就赶到大同去,单霁翔明天也一早到。耿彦波这些天在云冈石窟不知道都折腾了些啥,让人告到国家文物局了。”
省委书记的声音不大,但听得出来,书记很在意,也很生气。书记是个作风十分严谨的领导,之所以半夜打来电话,估计单霁翔的那一段话,确实把问题写得很严重。
耿彦波市长在大同维修云冈石窟的事,自然是知道的。但具体要把云冈石窟修复成什么样子,目前正在实施怎样的工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工程到了哪一步,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作为大同市长的耿彦波,既是专家,又是领导,在文物维护和修复方面,政绩卓著。王家大院、榆次老城、绵山开掘、晋祠重修、蒙山大佛,几乎都是他的杰作。这些地方至今都是旅游胜地,名闻天下。即使是文物专家也都心悦诚服,在地方干部和群众眼里,也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耿彦波想干什么,跟着他干就是了,一般也没有什么人会对他工程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但这次不同,省委书记的电话刚放下不久,省政府秘书长,省文物局,省委办公厅的电话也都一个接一个打了过来。
一个意思,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把耿彦波市长正在维修云冈石窟的行为几乎说成是“对文物的极大破坏,将会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害……”
第二天六点多赶到大同时,没想到单霁翔早已在五点前就赶到了云冈石窟。
单霁翔虽然认识,但对这个面相和蔼的局长并不真正了解。平时在政协开会,他总是抱着一大摞子提案,挨个让政协委员们联名会签。他的那些提案,都是有关文物方面的提案,而且每次两会近百份的政协提案,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提出来的。那时候只知道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局长,一直等到在政府工作分管文物后,才渐渐真正知道了单霁翔的厉害。这个国家文物局长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请,不住套间,不坐头等舱。
耿彦波倒是很熟悉,但性格好像与单霁翔不大一样。不论是坐飞机还是坐汽车,一上来倒头就能呼呼大睡。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不管是啥样的房间,看也不看,不洗不刷,有时候连鞋也不脱,往床上一滚立刻就鼾声如雷。第二天从凌晨四点到工地检查,七点回市政府工作,然后一直忙到深夜,周而复始,一切如故,几个司机工作人员都跟着他累垮。也许是太累太困了,倒头睡,埋头吃,好像根本不关心住的坐的是啥,吃的喝的是啥。
这两个人到了一起,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想起昨晚书记嘱咐我的话,突然担心起来。说实话,对行政工作,自己初来乍到,完全是门外汉,面对着这样两位政界要员,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心里一点儿没谱。到了大同早饭也没顾上吃,就直奔云冈石窟。
大同市区距离云冈石窟三十多里,这条路自己曾经走过无数次。
一路上让我诧异的是,过去土石裸露的大路两旁和光秃秃的的山岗上,竟然已经一片翠绿,漫山遍野都已经栽上了树木。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土砂路,也完全变成了黑黝黝的柏油路。耿彦波在大同当市长还不到两年,云冈就有了这种变化,不禁令我暗暗称奇。
闻名遐迩的耿市长,确实有两把刷子,名声还真不是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