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之女傅彦:我的父亲彭真是山西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8月31日,父亲回忆家庭情况时说:“我的祖籍在山东桓台,老人都讲是新城人,原来是齐国的地方,齐桓公到鲁国,鲁庄公送出了界,违了理,管仲提出,就把这块地送给鲁国,叫新城,现叫桓台。我的祖父、祖母在山东荒年时,一条扁担挑着全家逃荒到山西。初到山西是在运城,那时叫盐池,我祖父、父亲一家开始时举家讨饭,祖父、父亲到盐池打工,后辗转流动到曲沃侯马落户。那时山西光绪三年以后遭大灾,那里死了很多人,死光人的绝户房屋无人住,地无人种,房子谁住是谁的,地谁种是谁的。我的一家就住在我当时出生的窑洞中,同时也种了点地,种菜种粮食。就这样在侯马落了户。这时候家里种地,有活时也打零工,买点棉花纺线,也讨点饭,这样维持生活。”
关于我曾祖父、祖父从山东桓台到山西侯马的历史,山东和山西党史工作者都做过调查考证。据《桓台县志》记载,1888年前后,桓台县接连遭受水、旱、虫、风、地震、雹等灾害,许多人家因灾遭致破产。在此前后,桓台及附近一些县有不少人逃荒到山西,寻找活路。曾祖父和曾祖母就是在灾后变卖了仅剩的一点家产,带着儿女举家逃荒到山西的。曾祖父、曾祖母仗义尚武,非常崇拜武圣关公,因此把到山西的第一个落脚地选在关公故里运城。在盐池住了很短时间,看到这里打工者很多,仅靠曾祖父打工难以养活全家大小5口人。曾祖父从山东同乡中打听到晋南有一个侯马镇,在运城北面,地处交通要道处,闲置土地、空房很多,不少山东和其他地区逃荒者到那里落脚。于是,全家人北上到了侯马镇,先在镇南门外一处破庙中暂且栖身。后打听到南门外不远处浍河岸边有一个垤上村,村中有一些因灾留下的空窑洞久已无人居住。于是曾祖父去看了垤上村的情况,先借住在村中东堡一个王姓破院的空房中。后找到一眼已是绝户的破窑洞,稍加收拾,住了进去。后又在旁边新打了一眼窑洞,从此有了自己的家。百余年来,历经风雨沧桑,这两眼土窑洞一直保存至今。在这里安顿后,全家在浍河边上开了一些荒地,从此长住在垤上村。
曾祖父、曾祖母和祖父是很能吃苦,又有丰富种地、打工经验的人。祖父到垤上村后给一家裴姓的秀才家打工,跟着裴秀才识字学算术,靠着勤奋、吃苦和天资聪明,成了村中会写会算的能人。全家人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好转,我祖父和从山东逃荒到附近东张寨的魏家女儿结了婚。此后日子越过越好,经济状况由贫农上升到中农(到我父亲长到l6岁准备上小学时,家中还雇过一个长工,实际上已是富裕中农了)。l938年l1月3日父亲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填写党员登记表时,填写的是富农。l941年从晋察冀边区回到延安,中共中央准备让父亲留在延安任中央党校教育长时,9月3日又填过一份更为详细的履历表,写的家庭状况是“幼年时父亲曾做盐池工人、短工,逐渐改务农业。分家前是富农,分后是中农”。对于家庭成份,父亲在自传中说:“过去因为家中雇有长工,我曾认为家庭出身是富农,后来根据划阶级标准看,应算是富裕中农。”

关于我曾祖父、祖父从山东桓台到山西侯马的历史,山东和山西党史工作者都做过调查考证。据《桓台县志》记载,1888年前后,桓台县接连遭受水、旱、虫、风、地震、雹等灾害,许多人家因灾遭致破产。在此前后,桓台及附近一些县有不少人逃荒到山西,寻找活路。曾祖父和曾祖母就是在灾后变卖了仅剩的一点家产,带着儿女举家逃荒到山西的。曾祖父、曾祖母仗义尚武,非常崇拜武圣关公,因此把到山西的第一个落脚地选在关公故里运城。在盐池住了很短时间,看到这里打工者很多,仅靠曾祖父打工难以养活全家大小5口人。曾祖父从山东同乡中打听到晋南有一个侯马镇,在运城北面,地处交通要道处,闲置土地、空房很多,不少山东和其他地区逃荒者到那里落脚。于是,全家人北上到了侯马镇,先在镇南门外一处破庙中暂且栖身。后打听到南门外不远处浍河岸边有一个垤上村,村中有一些因灾留下的空窑洞久已无人居住。于是曾祖父去看了垤上村的情况,先借住在村中东堡一个王姓破院的空房中。后找到一眼已是绝户的破窑洞,稍加收拾,住了进去。后又在旁边新打了一眼窑洞,从此有了自己的家。百余年来,历经风雨沧桑,这两眼土窑洞一直保存至今。在这里安顿后,全家在浍河边上开了一些荒地,从此长住在垤上村。
曾祖父、曾祖母和祖父是很能吃苦,又有丰富种地、打工经验的人。祖父到垤上村后给一家裴姓的秀才家打工,跟着裴秀才识字学算术,靠着勤奋、吃苦和天资聪明,成了村中会写会算的能人。全家人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好转,我祖父和从山东逃荒到附近东张寨的魏家女儿结了婚。此后日子越过越好,经济状况由贫农上升到中农(到我父亲长到l6岁准备上小学时,家中还雇过一个长工,实际上已是富裕中农了)。l938年l1月3日父亲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填写党员登记表时,填写的是富农。l941年从晋察冀边区回到延安,中共中央准备让父亲留在延安任中央党校教育长时,9月3日又填过一份更为详细的履历表,写的家庭状况是“幼年时父亲曾做盐池工人、短工,逐渐改务农业。分家前是富农,分后是中农”。对于家庭成份,父亲在自传中说:“过去因为家中雇有长工,我曾认为家庭出身是富农,后来根据划阶级标准看,应算是富裕中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