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学易吧 关注:24贴子:6,267
  • 41回复贴,共1

【随意漫谈】:周易中的训诂问题,及其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意漫谈】:周易中的训诂问题,及其他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5-07 22:06回复
    引言:
    来这儿发个帖子,随意谈些周易相关的训诂语法问题(或者纯谈训诂也可),及其他想到的易学问题吧……
    因为在@阴阳与易 兄的吧里,就不用太过追求严密论证了,谈得随意些~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5-07 22:09
    回复
      一、古文用字不避重复:
      这是第一个想到的点,因为以前与人争论中,总有些网友抱持类似 【周易用字每个字都有内涵,不同字意思不同,没有一个字是浪费的】 之类的观点~
      实际上,古文(尤其上古之文)用字往往字词意思重复、反复。子曰:【文之重,辞之复,必有深意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5-07 22:15
      回复
        关于这种重复,常见的大概有两种情况:
        (一)是上下句“互文”,互文中对应的字词,常常意思相同。
        比如【日月不过,四时不忒】:
        这里“过”、“忒”都是差错、差失的意思,其实是同义字。 而这种互文中往往会使用意思相同的两个字,而不会使用同一个字 ——— 因为重复用同一个字,在音韵上【不美观】。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5-07 22:20
        收起回复
          (二)是古文中常见的【平列字】,也就是意思相同的两个字连着用的情况。关于这点,王引之在《述闻》里说的很清楚:
          “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两义,反失其指。如《泰》象传:‘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解者训‘裁’为‘节’,或以为坤富称财。不知‘裁’之言‘载’也,‘成’也。“裁”与“成”同义而曰‘裁成’,犹‘辅’与‘相’同义而曰‘辅相’也。《随》象传:‘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解者以为退入宴寝而休息。不知‘宴’之言‘安’,‘安’与‘息’同义也。”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07 22:26
          收起回复
            先写这么些,下次讲互文、对文的问题~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5-07 22:33
            收起回复
              完全没想到卦爻辞也是韵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5-08 06:37
              收起回复
                二、古文用字多引申、假借
                时常有网友解读古文、周易之时、每字查《说文》、《尔雅》,言必称“造字本义”,实则古文用字常常不用本义 ——— 因为用字中【引申】、【假借】的情况十分常见,略表如下:
                (一)引申义
                所谓引申,即在造字本义之基础上,由本义的扩大、联想、联系等而引申出其他字意、又或在引申义基础上再辗转引申出新的意思。
                比如:
                1. “永”,说文曰“水长也”,本义是形容水脉之长。段注曰“引申之,凡长皆曰「永」。《诗·毛传》曰:「永,长也」。” ——— 引申义为“长”,这是字义的「扩大」。
                2.比如“乱”本义是形容丝线之混乱,但又引申为“理丝,治理”。《尚书》曰“予有乱臣十人”,即治世之臣也。 ——— 这是一个字引申分化出正反两个字意(比如“毒”有治理、安定之义,“受”有接受、授予二义,皆类似。)
                3.“过”本义为“走过、经过”,而进一步则引申为:
                a.超出、超过,过甚、过分,象曰:“君子以行过乎恭,用过乎俭”
                b.拜访、停留,《战国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c.错过、错失,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已不遇其君,不可再错过其臣)
                d.差错、差失,豫彖曰“日月不过,四时不忒”(过、忒都是差错的意思,日月运行、四时轮转,都没有差错)
                e.过错,《论语》“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
                (这里c、d、e三个意项其实十分接近,王引之总结为“差也,失也”)(另外,这里b和cde的意思,其实也有所“相反”,类似治乱之意)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5-15 12:02
                收起回复
                  (二)假借义
                  古文常用假借,所谓假借,大致意思是原有甲字为甲义、乙字为乙义,二者声音相同/相近 ——— 于是写的时候把“甲”写成了“乙”,其实表达的意思是“甲”、读的时候也读成“甲”。
                  兹略举数例如下:
                  1)“光”:
                  王念孙谓「易传“光”字皆读为“广”」——— 也就是易传里的“光”都是“广”的假借,意为“广大”。易传常有“光大”,实际就是“广大”,也可以是使动(使……广大)。
                  如“屯其膏,施未光也”,屯聚其膏是“小道”,所施行(之事)不能广大。故曰“小贞吉,大贞凶。”(卜问小事则吉,卜问大事则凶)
                  2)“蛊”,“干父之蛊,意承考也。”、“随无故也,蛊则整饬。”、“蛊者,事也”:
                  “蛊”本义为腹中之虫,又引申为蛊惑、诱惑,然蛊卦之“蛊”并不取本义,而是取“事”之意(序卦“蛊者、事也”)。
                  这意思怎么来的呢 ——— “蛊”假借为“故”,古注云“蛊,一音故,事也”【凡事情、变故,有所发生者皆为“故、事”】。比如:《尚书大传》云“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 这里当然不是说五帝蛊坏之事,而是五帝之“故事”,故=事、意思相同(平列字)。
                  a.杂卦曰“随无故也,蛊则整饬”,故、事也 ——— 随则无事,蛊则有事(事情、变故),而需“整饬”其事。
                  b.“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干”有承担之意,“干父之蛊”者、承继父亲之事业也,故象曰“意承考”(考即父)。
                  3)“咸”,易传以“咸”为“感”,这也是通假(咸、通感)。——— 其实“咸”之本义是“砍杀”,比如《尚书》“咸刘厥敌”(咸从戌、刘从刂,本义都是“杀”),意即砍杀其敌。(咸也有作虚词“悉、皆”的,那也是假借)
                  4)“夬”,义为“决”,“刚决柔也”,这是本义(分断、分决)。但“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却不可能是“决”之意,似当为“趹”(快步走) ——— 易辞时不时会有,某字在卦名里用本义、而在爻辞里用通假字 的情况。
                  5)乾文言“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这里“旁”并不是旁边、侧面的意思,“旁”通“溥”,溥者普也、遍也,为“普遍”之意。发、挥似都是“动”之意 ——— 六爻发挥变动,遍通(万物/万事)之情。
                  (再比如“旁征博引”,旁=遍,旁、博是相近的意思,征=引,旁征 就是 博引)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5-16 12: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