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吧 关注:7,934贴子:86,645

大明官员上早朝时,突然内急怎么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小公私之事并令公朝陈奏”
——《明仁宗实录》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5-15 08:44回复
    明朝初年,在工作狂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下,明初早朝制度除了开朝时间频繁、开朝时间早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开会时间长。如《明仁宗实录》所载,明初早朝所理之事异常繁碎,大到军事行动,小到民间诉讼,往往参与早朝的有司所管之事,都需要一一进奏、讨论。
    那么,在这么长的早朝时间里,如果官员感觉内急,应当怎么处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5-15 08:44
    回复
      明代朝会那些事儿
      朝会制度渊源已久,先秦时《周礼》便有记载。到了两汉时期,朝会在刘邦的授意下,鲁地儒生叔孙通将其制度化,其后历代因之。不同于许多人印象中的朝会议政,明代以前的历代朝会,虽然也有议政功能,但并不作为主要处理政务的场所,更多是作为一种礼仪存在,正所谓“礼莫重于视朝”。
      这种情况随着明朝的建立而发生改变。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自元文宗以后,皇帝失去威权,燕帖木儿、伯颜到脱脱等相臣先后把持权柄,君主居于上被蒙蔽,基层行政混乱。至于君主被蒙蔽的根源,则是元代御前会议制度之弊。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5-15 08:45
      回复
        在元代,受蒙古政治文化的影响,臣子权力如何往往视其与元室关系而定,政治参与极为闭锁,如历史学者萧启庆所形容的是“梯己奴婢”(主人家庭中地位最低的成员),这也决定了元代朝会的参与人数十分稀少。有资格参与御前会议的,大抵只有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御史台官与怯薛亲随。同时,历史学界所谓“元代无常朝”的看法,也是因元代朝会时间、地点皆不固定,无法形成制度性的奏事制度所致。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5-15 08:45
        回复
          这样的御前会议制度自然阻碍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朱元璋也引以为戒,扩充了朝会时政治事务的处理范围与参与朝政的有司范围,并将朝会制度化,规定了朝会的具体时间(以早朝为主)、参会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明初朝会,是当时官员办公的主要场所。明代朝会制度主要参酌唐宋的“日参”“九参”“六参”(每月参与朝会的次数)等,不同的是,明初因袭了元代政治系统的一些特质,技术人员也有着较高地位,如翻译机关“会同馆”“四夷馆”在明初也颇为重要,因此,明初“日参”官员的数量比之唐宋有着明显增加。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5-15 08:45
          回复
            除了官员外,明初“随朝观政”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学官、儒者、耆老等有时会奉诏前来,此外,勋贵将官子弟到一定年龄后也可以“随班朝参”,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同时,与前代常有因事罢朝不同,明初要求官员事必请旨,请旨后方可行政,因此,皇帝不得废朝堕政。为了不荒废政务,朱元璋一直秉持着能坚持就坚持的原则。在洪武一朝的记载中,《明史》《明实录》都鲜少见到明太祖罢朝的情况。在这套制度下,不说明初朝会之“繁”“密”让官员疲累,每场朝会复有“论政”“决议”“讨论”的流程,偶尔还要接受明太祖的“宣化”与“教谕”,下朝的时间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拖长,再赶上个身体不适、五谷轮回可怎么办呢?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5-15 08:46
            回复
              除了官员外,明初“随朝观政”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学官、儒者、耆老等有时会奉诏前来,此外,勋贵将官子弟到一定年龄后也可以“随班朝参”,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同时,与前代常有因事罢朝不同,明初要求官员事必请旨,请旨后方可行政,因此,皇帝不得废朝堕政。为了不荒废政务,朱元璋一直秉持着能坚持就坚持的原则。在洪武一朝的记载中,《明史》《明实录》都鲜少见到明太祖罢朝的情况。在这套制度下,不说明初朝会之“繁”“密”让官员疲累,每场朝会复有“论政”“决议”“讨论”的流程,偶尔还要接受明太祖的“宣化”与“教谕”,下朝的时间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拖长,再赶上个身体不适、五谷轮回可怎么办呢?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5-15 08:46
              回复
                官员内急了该怎么办?
                明太祖朱元璋也非不通情理之人,有明一代的朝会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过分庄严肃穆。
                按照明代朝会制度,如是上朝议事时遇到紧急情况或身体不适,通报之后经允许时可以离去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凡近侍御前,毋咳嗽吐唾,如有旧患齁喘一时病发者,许即退班。或一时眩晕及感疾不能侍立者,许同列官掖出。”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15 08:46
                回复
                  明太祖朱元璋也非不通情理之人,有明一代的朝会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过分庄严肃穆。
                  按照明代朝会制度,如是上朝议事时遇到紧急情况或身体不适,通报之后经允许时可以离去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凡近侍御前,毋咳嗽吐唾,如有旧患齁喘一时病发者,许即退班。或一时眩晕及感疾不能侍立者,许同列官掖出。”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5-15 08:46
                  回复
                    若是咳嗽吐痰,或眩晕生病的,都可以告明原委后离去,要是站都站不稳,也可以由周围官员搀扶着离开。反而官员如若不及时离开而出现咳嗽、吐痰或步履飘浮的情况,倒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锦衣卫、鸿胪寺、礼科官员记录下来,称之为“纠仪”。
                    虽然上述规定中没有提到内急,但事实上给了突然内急的官员以离开的借口。毕竟在朝会上,很难有官员会好意思直言内急之事。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5-15 08:47
                    回复
                      明代官员尹直所著的《謇斋琐缀录》,也记载了借故离去并不属于失仪的相关事例:
                      “今制,早朝班定,鸿胪宣赞谢恩、见辞,行礼毕,各官奏事,皆预咳一声,文武班中不约而同,声震如雷,俗私谓之打扫。其有痰嗽不可忍者,许引退自便……成化中,文华殿经筵,户部尚书马昂以咳退出殿门外,俟讲毕仍同行礼,此予所亲见。”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5-15 08:47
                      回复
                        讲的是,明宪宗时的一次经筵中,户部尚书马昂感觉不适,便称自己想要“咳嗽”,为避免失礼,请求退到殿外。明宫内有诸多宫厕、茅房(据晚明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与《明宫史》与其他相关资料指出,明宫中宫厕数量并不少且多数办公机构中也有厕所,因而对于上朝或者宫内办公的官员而言,如厕并没有太多困难),实际上参与经筵的官员也不知道马昂到底去干了什么,只知道他咳嗽完了回来,没被皇帝责备。而其他人则不敢先退,且多以为马昂此举属于失仪。(“余未见有敢先退者,盖昂尝为(鸿胪寺)序班,故在他见此不以为异,则以为失仪矣。”)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5-15 08:47
                        回复
                          马昂之所以知道此事不算失仪,则与他的职业经历有关。马昂早年任职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与礼部多有联系,知晓此事通报无碍,也不会遭到皇帝责怪。大多数明代皇帝,即便在朝会时,也算不上太过严肃,如隆庆阁臣高拱《病榻遗言》载:有次朝会刚一结束,隆庆皇帝便对高拱说出了一句不似人君的话:“有人欺负我。”明代君主或是由于明初洪武、永乐皇帝为草莽、行伍出身,不拘小节,其后多数皇帝在言语交流方面并无过大顾忌,若是真遇到内急,以咳嗽或身体不适为由陈情离去也不会有事发生。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5-15 08:47
                          回复
                            但如果不知道此礼节,想要忍住待到仪式结束,则更有可能失仪,甚至可能遭到处罚。
                            明英宗时,刑科给事中曾瑄因为早朝时内急,不知是怕禀报失礼还是真的太着急,竟然直接在殿前丹墀(即宫殿前的台阶)失禁,在诸多同僚面前丢脸不说,还引得明英宗大怒,将其一降到底,贬为福建连江县主簿,从此仕途黯淡。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5-15 08:47
                            回复
                              曾瑄之后,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太常寺卿陈道瀛奏祭祀,咳嗽失仪,遭到御史陆琳弹劾。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谭纶因咳嗽被夺俸一月。可见,若明朝官员身体不适或内急选择忍耐,承担的风险实际上比告退离去要高得多。明朝早期,对于失仪的处罚多有杖责,隆万年间之后,罚俸、降调、去职则是主要手段。
                              这类失仪尚且不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但在排班问题上的失仪,除了引起礼仪原则的讨论外,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朝臣之间的对立。所谓排班,即朝会时的排序。洪武初年规定,以品次排立。朱元璋下令制作百官班序牌,列宫殿前阶梯左右的木栅,规定文武百官上朝时需按排序排立,违反者要受到惩罚。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5-15 08: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