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信息,然后主观的精神世界对信息进行处理,产生思考结果,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悟”,再然后对于自己主观思考的结果产生了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直接认为自己主观思考的结果是真理,是全然正确的,即“我认为’我认为的’即为真理”。这类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次顿悟,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只讲究主观的“悟”,而不讲究客观的“证”,人就容易固步自封,唯心唯真,陷入执迷。诸如大乘法中的法性宗、慧能均是此类,法性宗执迷于“无我性空”,先论述客观的我不存在,我不存在了,依附于我的“性”自然就不存在了,自然“性空”,自然不增不减,自然不生不灭,而慧能则执迷于“无相之相”。
第二种人则认为自己主观思考的结果,还需要客观的实践检验。实践检验的时候,人改造了客观世界,又会感知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主观思考,然后进行新的实践检验……如此周而复始,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不断向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的状态靠近,这就是认识宇宙万象(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的主观精神建筑与客观物质世界都在不断相互影响,产生类似更新或者健全的变化,所以这类人不可能执迷于任何纯粹主观思考的结果。当然宇宙万象的真理无穷无尽,一个人能领悟的真知是非常有限的。
《末世佛劫》里有句话叫,道,不证不明;悟,容易执迷。前半句说的是第二种人,也就是缺舟,便是以客观实践结果来评判“依靠洗脑控制,创造理想佛国”的主观理论是真,还是伪。后半句说的是第一种人,也就是大智慧,便是直接将“依靠洗脑控制,创造理想佛国”的主观理论视为真理。大智慧最终要消灭缺舟,意思就是“我的主观理论就是真理,不需要客观的实践验证了”,所以缺舟说大智慧,千年修行,为何如此执迷。俏如来最终也是以“地门千年无人成佛”的客观实践结果,来证伪了“依靠洗脑控制,创造理想佛国”的主观理论。
明不详生理上的情感中枢缺陷使得他生来就不可能成为第一种人,无喜怒哀乐,又何来执迷,他天生就是第二种人。他不过是看了佛经里的文字,好奇所言是真是伪,然后展开了各种实践验证行为,就好像我们看完了一本书,想客观验证一下书里说的内容一样。不管明不详对佛经实践验证的结果如何,他最终必然会离开佛经,产生他自己的领悟,而后他也会从验证佛经,转变为实践验证自己的领悟……如此周而复始,不断“证”“悟”,自然而然圆满。
那么谁是第一种人?明不详的师父了心是第一种人。了心主观上深信佛经,深信正僧,所以他执迷于佛经,执迷于戒律,所以他读经,但从来不实践验证佛经,他觉得破戒不好,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亲身破过戒,所以也不是亲身体会到破解的不好之处。卜龟等人只是情绪作祟,但了心属于信仰崇拜破碎。
第一种人是直接认为自己主观思考的结果是真理,是全然正确的,即“我认为’我认为的’即为真理”。这类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次顿悟,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只讲究主观的“悟”,而不讲究客观的“证”,人就容易固步自封,唯心唯真,陷入执迷。诸如大乘法中的法性宗、慧能均是此类,法性宗执迷于“无我性空”,先论述客观的我不存在,我不存在了,依附于我的“性”自然就不存在了,自然“性空”,自然不增不减,自然不生不灭,而慧能则执迷于“无相之相”。
第二种人则认为自己主观思考的结果,还需要客观的实践检验。实践检验的时候,人改造了客观世界,又会感知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主观思考,然后进行新的实践检验……如此周而复始,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不断向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的状态靠近,这就是认识宇宙万象(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的主观精神建筑与客观物质世界都在不断相互影响,产生类似更新或者健全的变化,所以这类人不可能执迷于任何纯粹主观思考的结果。当然宇宙万象的真理无穷无尽,一个人能领悟的真知是非常有限的。
《末世佛劫》里有句话叫,道,不证不明;悟,容易执迷。前半句说的是第二种人,也就是缺舟,便是以客观实践结果来评判“依靠洗脑控制,创造理想佛国”的主观理论是真,还是伪。后半句说的是第一种人,也就是大智慧,便是直接将“依靠洗脑控制,创造理想佛国”的主观理论视为真理。大智慧最终要消灭缺舟,意思就是“我的主观理论就是真理,不需要客观的实践验证了”,所以缺舟说大智慧,千年修行,为何如此执迷。俏如来最终也是以“地门千年无人成佛”的客观实践结果,来证伪了“依靠洗脑控制,创造理想佛国”的主观理论。
明不详生理上的情感中枢缺陷使得他生来就不可能成为第一种人,无喜怒哀乐,又何来执迷,他天生就是第二种人。他不过是看了佛经里的文字,好奇所言是真是伪,然后展开了各种实践验证行为,就好像我们看完了一本书,想客观验证一下书里说的内容一样。不管明不详对佛经实践验证的结果如何,他最终必然会离开佛经,产生他自己的领悟,而后他也会从验证佛经,转变为实践验证自己的领悟……如此周而复始,不断“证”“悟”,自然而然圆满。
那么谁是第一种人?明不详的师父了心是第一种人。了心主观上深信佛经,深信正僧,所以他执迷于佛经,执迷于戒律,所以他读经,但从来不实践验证佛经,他觉得破戒不好,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亲身破过戒,所以也不是亲身体会到破解的不好之处。卜龟等人只是情绪作祟,但了心属于信仰崇拜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