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些感触,浅浅的分享一下,我对尼采部分学说与尼采这个十分复杂的人的认知,期待大家的批判与纠正。
首先,我认为尼采的书是危险的,是不适合年轻人读的,必须有足够博大的胸怀与广阔的眼界才能走进尼采缔造的世界,不然很容易陷入焦虑与颓废中。
我读书有个习惯,总喜欢把书与作者联系起来,我也始终认为书里的一切都会体现在作者身上,作者的经历会呈现在书中,作者的时代与大众的观念也会体现在书中。一本内容深刻的书往往都藏着一个时代的所有人!而我也是带着这种思维来阅读尼采有关书籍的。
我认为尼采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他个人也是不断进步的,他所有的思想并不是顺着他作品的时间线诞生的,所以我为我已经理解的思想做了个我认为合理的排序。首先是批判传统道德,在我的眼中,这是尼采将上帝绑在行刑柱上抽打的过程,也是他所有思想的起点。结合十九世纪时欧洲的变化,我认为这种根源来自工业与艺术两方面。
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工业已经开始普遍,随着工业的诞生是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取代了土地,工人取代了农民。但这时期人的精神生活与观念却依旧与十八世纪并没有太大差距,还是活在古老的神学中,还是在枷锁中跳舞。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古典艺术被浪漫主义顶替,又在科学发展中,艺术家们走向描绘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继而诞生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而这一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却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人古老的观念与精神产生了冲突。我认为这一时期欧洲的纷争就是这冲突的具体体现。
说回尼采,在这个充满纷争与变革的时代里,他敏锐的觉察到了那捆绑住人的锁链,起初他以为是古老的神学,所以他“一声断喝,上帝死了”。但我想为他这种思想的诞生加一些更符合他个人行为的悲剧艺术与人文主义的推测。不难想象这种情况的发生,身为一名教授,或许尼采某天在经过乡间某个教堂时,目睹了一个抱着孩子跪在上帝面前的信徒。但经过尼采的检查这个孩子仅仅只需要去一趟医院就能治疗身上的疾病,但因为其母亲的虔诚信仰,这个孩子最终死了,他的母亲也因为这无法承担的愧疚而郁郁而终,他的父亲更是无法接受打击从而精神失常。于是在生命的逝去中,批判传统道德应运而生。他将所有的怒火倾泻在上帝与诸神的身上,他代替他身后所有对上帝不满的人宣讲这种言论,他想对所有人言说“上帝死了……你自由了。”在这种对古老传统道德的批判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止于怒火和反抗精神,还有对他人的宽容与热爱。这一点的论证我着力于尼采的后一句,在指出上帝死了这一事实时,尼采没有独享这一秘密,而是大胆的向所有人表达这一观点,期盼所有所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时期的尼采,在我的观念中,我是认可与接受的。
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我认为是《反基督》。
在批判传统道德之后,紧随而来的是批判现代理性,我们继续代入我认为的尼采视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一座工厂,看见了如同机械一般工作的人。目睹了这由人创造的僵尸!并不如他一开始对科学的期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理性的追求,他没有看见为人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反而将人变为一颗不会思考的齿轮,将那种痛苦扩大化。尼采没有将矛头指向部分人,而是将目光望向了所有人。他将他的火焰燃向了人类对理性的追求,他开始从苏格拉底审判起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理性。他认为只有感性才是真实的,可信的。我对这个时期的尼采是持半认可态度,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觉得我不能在我存在我思考的基础上,否定我的存在与我的理性思考。但这种批判一味理性带来的荒谬是正确与客观的。
在批判了所有能批判的一切后,尼采又陷入了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我认为尼采必然有过这个阶段。我认为他反驳悲观就是因为有过悲观,他反驳虚无就是有过虚无。这一时期的尼采是迷茫与颓废的,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都饱含着这种感觉与截然相反的强力意志,这也是他的作品被大部分人排斥的理由,更是他个人身后争议的焦点。至于尼采为何这样写他的作品,我愿意为他找个再合理不过的理由。
首先,我认为尼采的书是危险的,是不适合年轻人读的,必须有足够博大的胸怀与广阔的眼界才能走进尼采缔造的世界,不然很容易陷入焦虑与颓废中。
我读书有个习惯,总喜欢把书与作者联系起来,我也始终认为书里的一切都会体现在作者身上,作者的经历会呈现在书中,作者的时代与大众的观念也会体现在书中。一本内容深刻的书往往都藏着一个时代的所有人!而我也是带着这种思维来阅读尼采有关书籍的。
我认为尼采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他个人也是不断进步的,他所有的思想并不是顺着他作品的时间线诞生的,所以我为我已经理解的思想做了个我认为合理的排序。首先是批判传统道德,在我的眼中,这是尼采将上帝绑在行刑柱上抽打的过程,也是他所有思想的起点。结合十九世纪时欧洲的变化,我认为这种根源来自工业与艺术两方面。
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工业已经开始普遍,随着工业的诞生是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取代了土地,工人取代了农民。但这时期人的精神生活与观念却依旧与十八世纪并没有太大差距,还是活在古老的神学中,还是在枷锁中跳舞。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古典艺术被浪漫主义顶替,又在科学发展中,艺术家们走向描绘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继而诞生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而这一时期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却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人古老的观念与精神产生了冲突。我认为这一时期欧洲的纷争就是这冲突的具体体现。
说回尼采,在这个充满纷争与变革的时代里,他敏锐的觉察到了那捆绑住人的锁链,起初他以为是古老的神学,所以他“一声断喝,上帝死了”。但我想为他这种思想的诞生加一些更符合他个人行为的悲剧艺术与人文主义的推测。不难想象这种情况的发生,身为一名教授,或许尼采某天在经过乡间某个教堂时,目睹了一个抱着孩子跪在上帝面前的信徒。但经过尼采的检查这个孩子仅仅只需要去一趟医院就能治疗身上的疾病,但因为其母亲的虔诚信仰,这个孩子最终死了,他的母亲也因为这无法承担的愧疚而郁郁而终,他的父亲更是无法接受打击从而精神失常。于是在生命的逝去中,批判传统道德应运而生。他将所有的怒火倾泻在上帝与诸神的身上,他代替他身后所有对上帝不满的人宣讲这种言论,他想对所有人言说“上帝死了……你自由了。”在这种对古老传统道德的批判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止于怒火和反抗精神,还有对他人的宽容与热爱。这一点的论证我着力于尼采的后一句,在指出上帝死了这一事实时,尼采没有独享这一秘密,而是大胆的向所有人表达这一观点,期盼所有所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时期的尼采,在我的观念中,我是认可与接受的。
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我认为是《反基督》。
在批判传统道德之后,紧随而来的是批判现代理性,我们继续代入我认为的尼采视角,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一座工厂,看见了如同机械一般工作的人。目睹了这由人创造的僵尸!并不如他一开始对科学的期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理性的追求,他没有看见为人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反而将人变为一颗不会思考的齿轮,将那种痛苦扩大化。尼采没有将矛头指向部分人,而是将目光望向了所有人。他将他的火焰燃向了人类对理性的追求,他开始从苏格拉底审判起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理性。他认为只有感性才是真实的,可信的。我对这个时期的尼采是持半认可态度,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觉得我不能在我存在我思考的基础上,否定我的存在与我的理性思考。但这种批判一味理性带来的荒谬是正确与客观的。
在批判了所有能批判的一切后,尼采又陷入了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我认为尼采必然有过这个阶段。我认为他反驳悲观就是因为有过悲观,他反驳虚无就是有过虚无。这一时期的尼采是迷茫与颓废的,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都饱含着这种感觉与截然相反的强力意志,这也是他的作品被大部分人排斥的理由,更是他个人身后争议的焦点。至于尼采为何这样写他的作品,我愿意为他找个再合理不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