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吧 关注:63,948贴子:428,534
  • 0回复贴,共1

《大乘无量寿经解讲座》节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现在佛和未来佛在讨论的时候,极乐世界,边界种种都在现前。弥勒菩萨,以无缘大慈,怜念末世中有一类众生,虽亦修善,但是不求生西方净土。佛告弥勒:此一类众生,他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他迷恋天人之福,觉得西方不如天界,故不愿生。我们不要以为没有,很多人是这样。慈氏接着说:“此等众生,虚妄分别”。“虚”是不实,“妄”就是错。这些众生虚妄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大家要知道,这是未来的佛的话。你本师佛不行,等弥勒佛来还是这个话。你修唯识观,也要求生净土,不求生净刹,何免轮回。让众生不受后有是什么境界?禅宗有时三关齐破的人,所谓“三为国王,便失神通”。当了三次国王之后,他神通就没有了,所以入胎很可怕。就是弥勒的话:“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不求佛刹,何免轮回”,其有二义:⑴是从享乐的观点来看,他觉得天界快乐,尤其是有男女之欲乐,所以留恋。如是虚妄分别,不求生净土。不知修善之福,虽得生天,但天寿尽了之后还要轮回。⑵泛指各宗行人,以生净土为着相。有的人就死于句下。这次从美国来的一个人,看了黄檗《传心法要》,他说了一段:“佛有什么相可见?有什么可来可去?所以临终见佛也不要跟着走。”看的人,跟净土不合就问我。我回答:“禅宗都是法身境界。须菩提,佛来了不去接,无来无去,我有什么可接呢?他是先看见佛了,这个境界。临终念佛,蒙佛接引,你生的是凡圣同居土,还是凡夫境界,当然要跟着去了。”他懂了。其实这个话还没有说透,所以有〈四料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是一定生,去就没有去。往哪儿去?都在自心之内,你去哪儿?这不去就如须菩提不接,不接他就见了。再有,“去则决定去”,去就决定去。“生则实不生”,生了之后,证无生我生什么?那其余“两料简”,大家自然就明白了。都可以,只是行人的境界,就不要在语句上去执着。但有人就不行,就认为禅宗最高,净土随佛接引这个低。他要知道〈四料简〉,那有什么叫来去?有什么叫跟不跟?实际上,都是以情见心来推测往生的情况。但往生人的情况,在佛力加持之下,远离这些跟不跟、去不去的思想。自然而然,自然中自然相。哪里还有这些起心动念,这些琢磨、这些安排。就是在凡夫境界,去推测许多的殊胜境界。所以各宗的行人,虽然很精进修持,但是不以净土为归宿,专仗自力,想在现在生之中,要坐断生死,不受后有,可以说不可能了,所以“何免轮回”。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所以越讨论越深入。如果佛法需要彼此计校计校,所以有许多问答、许多交谈,经中就是这个内容。咱们《无量寿经》不就是阿难问吗?《金刚经》不就是须菩提问吗?经中有很多菩萨提问题、来问答,这才能够引出佛的殊胜开示。佛接着说:“彼等所种善根”,他是种了善根,但是“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这就进一步指出,着相与离相得失利害的差别。着相修福,难免轮回。离相修福,永得解脱。上段说明了疑和信。本段就分别你是执着相,还是能离相。你着相修福,住相布施。曾经有人在寺院里做很大的功德,他就有一种我在庙中是大施主,端着一个大施主的架子,这就是十分的着相,就是“住相布施”。还有,单跟某一位有情感,那就把物资多去支援他,都是住相布施,着相。修福不光是布施,种种都是如此。要是在禅定中去着相,那就一定要着魔,难免轮回。要离相来求往生,所以求往生不是着相而能往生,要离相,那么就真正得解脱。
“虽复修福,求人天果”,他做种种布施、供养、装金、造像、放生等等的功德,所求的只是人天福报。享受果报时,一切丰足,可是不能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牢狱。所谓外道以生天为解脱,可佛教认为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牢狱。这就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只有佛法才真可以出三界。“得报之时,一切丰足”。暂享世乐,福尽还堕,后患无穷。命终之后,父母、妻子、男女眷属,虽然找大法师,修大法会进行超荐,为之忏罪祈福,修法诵经,做种种功德,欲相救度。但彼之邪见根深,执迷不悟。因“邪见业王,未能舍离”。这四个字份量很重!他前生干什么来着,说他是邪见业王?他前世还是修善,问题就是着相。所以对于着相的人用这四个字,大家要接受批评,你为什么着相啊?以邪见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见实为诸恶业之王。是你“邪见”这个罪业的王,不肯离开你,所以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因此“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没法救你。活的时候,你种的福就是生天,福报尽了之后就要轮转;轮转之后别人要救你、救不出来,你的邪见业王在这儿不出来。这是一种。佛批评的这还是轻一点的。
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边地的七宝宫殿里,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有疑惑的人所居,所以称为“疑城”。《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不收,安养不摄,睡眠而去。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更重一点的,前者修善念佛,虽不离相,不求佛慧,但求世福,故不能出离轮回。不求佛慧比不离相,又严重一层了。你现在没有达到离相水平,但你在求佛慧、学般若,学般若是为学般若菩萨。更有愚痴之人,这样一帮糊涂人,“不种善根”,就更错了,他不种善根了。“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这个批评就很厉害了,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他只拿世智所有的聪辩,世间的智慧,能够辩论,能够写文章,咬文嚼字,夸夸其谈。“聪辩”就是夸夸其谈。“增益邪心”。本来众生就迷惑、邪见,没有以佛的智慧去除掉自己的邪心,不是去东西,反而用世智聪辩增长他的邪心。有的人研究佛教之后,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当然有一些经是假的,你说出来就是很有功德。但明明是对的,楞要说是假的,就因为跟你所理解的不一样。要知道佛有四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那是不了义教,你就应该放弃那个不了义教,依了义教。他就坚持那个不了义教,来说这个了义教是假的,这种人就是不好办。“云何出离生死大难?”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生死苦海,这个大难如何能够出离?大家看见有病就十分可怕,病人的痛苦,还有死,这疼得要死,无穷无尽。
上文所指“世智辩聪,增益邪心”,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所以不能出轮回。但求世福就出不了轮回。此则愚痴更甚,不种善根,反靠他的世智辩聪,来骄慢自大。他没有生长正信,反而助长他的邪心。不知道世智聪辩,正是八难之一。盲聋喑哑,生在边地。世智辩聪就跟瞎子、聋子、哑巴、疯子,同等的困难。盲人将来能够读盲文,会有盲文的佛经看,还是有希望得度。所以邪见颠倒,反以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离生死大难。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佛答慈氏,此界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净土者,共有三种。一者贪着世乐,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辩聪,邪心炽盛。三者则为“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此三种人,纵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间福报。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故“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中“大福田”就是持佛名号。因持名是诸善中王,故所种田,方得名为大福田。虽然种善根作大福田了,惜以“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所以虽念佛亦不能出离。“复有众生”至“终不能得”,这一段意思是:如果你情念执着很深很重,而且“取相分别”,你这里有相、有分别心。虽然种了善根,作大福田,但是“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你有这种情况,求出轮回还是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清楚,经中三辈往生,都是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两个条件。菩提心,就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的心。圆融成为一体了。“情执深重”就是愚痴,你不愚痴怎么能情执深重?既然是愚痴,哪里有大智。“取相分别”,你就有取有舍,有我想要的,有我不想要的;有的是我喜欢的,有的是我不喜欢的,那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无分别的、普遍的、究竟的心生不起来,怎么能同体大悲?如是大悲的心,也不具足。既无有大智、又无有大悲,这样的人怎么能发菩提心?所以念佛也不能往生到三辈之中。最多最多达到边地。蕅益大师说:念佛如果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正与此同。所谓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我们首先要念佛,不念是不行,念佛之后就要提高我们的信愿。没有信愿,念到如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如果决定有信、有愿,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你这“情执深重”,现在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很好的思惟一下,我们既然念佛了,作大福田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是远远不够,就是要提高一步。例如上梯子,你不能留恋在梯子上头,我比平地人看得远一些。你能老在梯子上呆着吗?所以要前进。
再者,着相修福,其福有尽。我们引了《金刚经》的话:“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蕅益大师《破空论》里有所解释:“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这几句话很深很深!以无所住的法,住于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于般若,是无所住而住于般若。“炽然修行六波罗蜜”,如火蓬蓬勃勃的,在那儿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没有一切相可取。这才是《金刚经》的宗旨。有人把《金刚经》看成无为、无相……,都跑到无一边去了,不动。不知道“炽然”哪!炽然修行六波罗。所以蕅益大师《破空论》哪!因为大家执着于偏空了。有人说《阿弥陀经》是“有”,《金刚经》是“空”,错了错了!《金刚经》那空,蕅益大师给破了。不是大家所理会的那样,都是片面。这样炽然修行六波罗蜜,他不取相。为什么?他无住法住于般若之中,所以就能够使很少的一点布施跟虚空相等。“众生相反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作种种的分别,所以就如仰箭射虚空。“若能称性而住”,怎么住?“称性而住”,称自己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也就是如如而住,不住一切相,只住于如。这就譬如芥子当中一点的空,跟十方的虚空有什么分别?请问大家你们回答回答有什么分别?实际就是这样。因为你执着了,它就不一样了,你要不执着,本来就是如此。所以这微少的布施可与虚空等。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性是无二无别。本性无二,也没有分别。因为空没有内外、彼此、方隅、形相等等的差别。也没有小空与大空的不同之处。你说小空跟大空有什么不同之处?同样是一个空。“无相之福,其福乃大”。若离相念佛,离相修法,离相做一切的功德,这个福就大了。能力如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一样。《金刚经》的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违反了这些道理,很大的福田也成了有限度的。就是我说那杯子里有毒,你没有洗,拿来装了很好的药,你喝下去,那药没有毛病,是杯子有毒不干净,你喝了毒药,把你毒死了,你还怪大夫。所以要把杯子洗干净,不要执着。往往大家就是总想得境界、得神通、得感应,都是有所求。有所求就成了有为、有住,都是这一类。你做的功德七折八扣了。若无为法才能相应。上引《金刚般若》,皆是表取相分别之失。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经段末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众德之本,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的宗。“无相”,色受想行识五尘,这是五相,加上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就是相里最严重的,没有这些相就叫做无相。《涅槃经》解释说:“涅槃名为无相。”《演义钞》说:“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寂灭、涅槃,完全是自心的自证,不是从他所得,不从外来,所以说没有一切相。你有一个地方得到了,就出现了那个地方的相。完全是自心的自证,不从心外求法,心外无法还有相吗?都是心,还有什么相?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几句非常好,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愚痴的人,就在这虚妄之中去求虚妄。都是虚妄,你见着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根本没有相,那是虚妄。如果在见相而无相的时候,就见到如来了。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这是极直捷的事情,离开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哪有那么些啰嗦,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后,又自己搬了好多粪土,往脑袋上头装,天天往里运粪“入”。所以修禅宗的两句话:“运粪入,与运粪出。”一种人修行是运粪入,把粪往里头搬,都塞进来,叫运粪入。要运粪出,把你粪运出去。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都是来彰此无相的智慧。
现在我们把本经和《金刚经》来会合一下。本经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乃至“永得解脱”。就是《金刚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妙旨。蕅益大师《破空论》解释:“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你不了达“无我”,总有一个“我”在。所以《金刚经》的离相,首先就是要去“我相”。现在大家处处突出我,碰着我、顺着我、合于我、不合于我,这个“我”字没完没了。实际根本没有我,这个我,天天在这儿死掉,又出现一个,又死掉一个,又出现一个。哪个是你?身体是你?我年轻时候的相片,跟我现在都不一样了,那早都死光了。阿赖耶识也在变化,只是相似相续,哪里有你。所以你“不达无我”,虽然修一切善法,只是得人天的伪果,这个果是假的。“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这些话蕅益大师这个议论的好啊!你不修善法只是我空,这就是阿罗汉。阿罗汉确实我空了,没有生死了,还有那不可思议的六神通。现在这些奇异功能,那万万分之一,九牛一毛,万牛一毛也比不了。这就是佛所呵斥的焦芽败种。再一种,又“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这种人现在有很多,自说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自己吹得很厉害,是妄言、是胡说。可是恣行恶法,任意的造恶,这是阐提地狱种子。蕅益大师这一句很切中时弊。“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起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无所住而生起其心,就是这么讲。把《金刚经》蕅益大师义释,和本经这一段来比较。经中说“无相智慧,远离分别”两句,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植众德本”,“求生净土,趣佛菩提”,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法”。又“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就是《金刚经》说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净土宗和《金刚经》完全是一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方便有多门,到了真实法中,就是一路涅槃门,真正达到涅槃。
净土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难信之法能够信,这就是无相智慧。按说“无相智慧”我们没有。《金刚经》也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听到《金刚经》的章句,乃至能够一念生了净信的,这些众生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听到了《金刚经》,能够信解受持,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这四相。蕅益大师《破空论》又解释:“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定)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蕅益大师反过来证明:如果有人有一点点我人等相,你决不能信这个经。能够信解受持,决定可以了达我人等等的相,当体都是无相,当体皆空。可证能信这个妙德,举体就是无相智慧。你要住相决不能信。要能够信、能够受持,一定可以了达此无相的真谛。所以信和智慧是不二的。因为净土宗是最圆最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若人对于这个法能够生出真实的信心,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必然可以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
所以经中最后〈独留此经品〉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如果你听到了这个经,能够相信、快乐,愿意接受去奉持,在一切难中,没有再比这更难的了。所以现在第一步,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渐地达到受持。“受持”两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够接受经中的道理,能够坚决见之于行动的才是持。前面说到信解如上之难,能信就是智慧。你“取相分别”,种大福田,甚至于念佛,“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像蕅益大师说,念到跟铜墙铁壁似的也不能往生,就是取相的过错。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这就是离相求生的殊胜。或入三辈,在七宝池中闻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尘刹,广度有情。或堕落在疑城,取相分别,缺少智慧。关键所在,就在于离相和不能离相。
经文说:“身心清净,远离分别”。因为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万法一如,就是万法如一了。既然如一,还有什么叫染,还有什么叫净?平等了。还有什么可取可舍?所以染净平等,身心清净,一切皆如,就离开分别。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所以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者有人怀疑净土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有欣有厌,不就是分别吗?《妙宗钞》的回答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就是净土宗之妙谛。这个取和舍达到了极点的时候,与不取不舍不是两样事情。若舍到了极点,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到了极点,那就是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只剩这一念,这才说达到极点了。如是念佛,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何异于不取不舍。对于一切都无取舍,内心清净的人念佛,也自然是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所以“亦非异辙”,不是两件事。
我们说要求离相智慧,大家有可能专门注意离相去了,是要学习,要明白这些事,但是要圆融,不要死于句下。《弥陀要解》答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这就是依文解义,若是不取不舍才对,我就要不取不舍,这就是“执理废事”。执着了什么?又执着这些情见了,执着了理,把事给废了,你也有执着。既然废了事,离开了事,理就不圆满,理要靠事来显。如果能够了达“全事即理”,这一切事就是理。那么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所以,净土宗的妙谛不是情见所能及的。我们求生净刹,就是至心信乐,愿生彼国。如是求生,就是把我介尔一念心愿,投入弥陀无边的一乘广大的愿海里头。弥陀愿意众生求生彼国,所以摄受了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底下,我写了两句:这也就是“摄彼弥陀的一乘无边的愿海,入我介尔一念心中。”前头一句好懂,我介尔一念心愿就投入弥陀的愿海里头,那我们就成了一体了。能如是理解,也就很不容易。这样的话,也就是等于把弥陀无量的愿海摄入在我自己的介尔心中。这个费解吗?这里我看还多了一个“摄”字,“本”在我心中。所以十念必生,有愿必满。
“趣佛菩提”,我们在因地中即发菩提心,就是趣向于佛的菩提。以这个因,果上必定是成阿鞞跋致,究竟佛果。“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就是本经的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宗去修持(宗就指明修持的捷径),就“当生佛刹,永得解脱”。以上所说,都是“离相智慧”。以离相的智慧,来求生佛刹,就永得解脱。现在大家对于这些内容,应当着重,要去掉这些执着。我常常说:咱们修行如剥笋皮。笋是很脏、很粗,应该很耐心地去剥,剥了一层还有一层,剥到最后,笋芯都露出来,无可剥了。就是如此,剥的过程,就是笋芯显现的过程。在这个里头如果贪着,自己要得点什么,这种思想就是执着。你本来是佛,还要得什么?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智亦无得,就说明个“无所得”。所以不用功则己,一用功就想马上要修出个什么样来,一有个样不就坏了,不就有个相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偏偏要出个什么相?只是去东西,扫除一切情见。一方面要用功,一方面要看书,用般若智慧,扫除自己修行中的这些绊脚石。“盲修瞎练”,得的好处就太小了,要知道避免盲修瞎练。我们一方面要走路,一方面要把眼睛睁开,眼镜也要好好地擦,看不清是很危险的。----节录自黄念祖教授《大乘无量寿经解讲座》


IP属地:吉林1楼2024-06-02 10: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