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889贴子:119,572
  • 6回复贴,共1

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学视界
原创:蔡昱如


IP属地:北京1楼2024-06-04 15:15回复
    [内容提要]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体现了一种极其崇高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显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黛玉形象本身的悲剧美。二是:通过这个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作家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形象,既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现实写照,又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涵养出来的艺术典型。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2楼2024-06-04 15:16
    回复
      人品的外在神态和内在素质的一致,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书中写黛玉的容貌才情出类拔萃,行止见识超越群芳。她外表秀丽,明艳动人。可谓:“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而内心坚贞,反映在性格上的不同流俗:“孤高自许、孤标傲世。”作者没有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破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写她绝顶聪明,诗词书法无所不精,甚至还能识曲审音。她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
      虽然她也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可是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身世飘零,加之封建礼教对她爱情等方面的重压,造成她伤春悲秋、多愁善感、孤寂多病的特征。她与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同声相应,憧憬着理想的天地,渴望追求独立自主的爱情。但在冷酷的封建礼法面前,她的愿望难把握,最终造成了“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剧结局。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3楼2024-06-04 15:17
      回复
        关于黛玉形象的悲剧美,作者一方面通过摹写她的内心和行动来显示,同时也借宝玉的主观视角,审美眼光来描绘。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情景是:“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姐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归坐,细看容貌,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通过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美感,“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说明她是宝玉的潜在美学意识和他心中的美人风范。作者文笔之妙,就在于擅长引用史事典故来作隐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这便是借比干的聪明和西施的美貌来形容黛玉,同时比干心灵多窍,西施病心,重点都落在“心”字上,作者暗取其意,象征黛玉心事重重,她的心病首先是因伤悼身世造成的,由于父母双亡,自己又寄人篱下,用书上的原话即:“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了她去。”其次是因为在封建礼教的牢笼下,她和宝玉的爱恋之情无法表达,“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总是放心不下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这种心病交织在一起,使得她身负精神重压,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泪。然而她的泪是炽热的感情化成的。生活的不幸和爱情的磨难,使她不堪承受这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表现为“愁、泪、病、瘦”的形象特征,预示了她在人生道路中途夭折的悲剧命运。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4楼2024-06-04 15:17
        回复
          构成黛玉悲剧美的境界除感情色彩外,另一要素是潇湘馆典型环境的景物衬托。潇湘馆最有特色的是千竿翠竹,它隐喻了黛玉的伤怀多泪,又象征了她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潇湘妃子”是黛玉的雅号,湘妃竹又名“泪竹”,曹雪芹为了塑造黛玉动人心弦的悲剧形象,特地安排她在潇湘馆的美学境界中,用湘妃竹来衬托她对景感怀,俯栏垂泪的忧伤面影,取得了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翠竹还有更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曹雪芹在《红搂梦》中写潇湘翠竹,隐喻她的不同流俗的反抗性。虽是悲剧人物而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和宝玉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薄功名富贵,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她从不劝宝玉去立身扬名,可她的观点立场和正统的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她率直自然,敢于和宝玉同读《西厢》,敢于把高官厚禄的王子龙孙斥之为“臭男人”。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竹子相比。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5楼2024-06-04 15:18
          回复
            黛玉形象的悲剧美和崇高感含有三方面的社会内涵。第一,她是贵族阶层中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女性叛逆者,是代表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第二,她追求爱情自主的言行违背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不为封建礼法所容,与封建宗法制度发生了矛盾冲突。第三,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中,作为贵族小姐而又受过严格的封建家族的她,既不可能冲破藩篱,又抵挡不住封建正统势力的压制和打击,感情上受到了长期的折磨,最终被扼杀了爱情和生命。这三方面的社会内容在薛宝钗身上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有林黛玉所独有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采用愁、泪、病、瘦的神态特征来为塑造林黛玉形象服务,才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否则,抽掉了黛玉形象的社会内涵,便只能是停留在病态美的表面现象上,或是在富贵的生活里说几句寒酸话,成为红颜薄命的一般性故事,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形象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力量,但在清代前期的封建社会中,这种力量还很微弱,她势单力孤,敌不过封建势力的重压。“愁、泪、病、瘦”的形象特征,正是在封建势力的压抑和逼迫下所不然造成的。所以林黛玉渴望爱情自由而又不可能实现的感伤情绪,以及因此呈现出来的“愁、泪、病、瘦”的形神特征,便是超越了一般的病态美的范畴而升华为悲剧形象的悲剧美了。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6楼2024-06-04 15:18
            回复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划的。这种审美认识也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中借鉴得来的,是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历史的深度的。曹雪芹在塑造钗、黛双美形象是有发展的。开始是双美并峙,后来仍然是继承了颂“瘦”,贬“肥”的传统意念,尊黛而抑钗。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强调忧患感,“何所忧惨而忽瘦”,便是构成黛玉形象悲剧美的哲理基础,也是博得审美同情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曹雪芹创造的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形象是悲剧心理和传统文化陶冶出来的人物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特定时代产生的艺术典型,其真实感通向了悲剧美的净化境界。这表现了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认识,也反映了作者忧生忧世的美学思想和反封建精神。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7楼2024-06-04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