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吧 关注:85贴子:3,858
  • 3回复贴,共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内涵的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儒篡铁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乃原文被后儒篡改的结果,因此逻辑上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而符合逻辑的正确原文: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逻辑的作用:符合逻辑的结论不一定对,但违背逻辑的结论一定错。所以,符合逻辑,是任何结论正确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IP属地:北京1楼2024-06-12 17:50回复
    儒篡的铁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内涵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帛乙汉简本《五千言》开篇这第一句(道德经第38章),就是原文被后儒篡改的错误结果,因此在逻辑上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上德不德(上德否定上德。不,就是古“否”字),下德无德(下德不是德)。而符合逻辑的无矛盾正确原文则只能是: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那儒家为什么要偷梁换柱篡改原文呢?其目的当然就是为了歪曲抹黑道学,把治世的社会科学道学,歪曲污蔑陷害成个人论德,在为己所用、弥补自身缺少哲学本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的同时,还用以误导读者,不为互绌对手作义务宣传推广。
      逻辑的作用:符合逻辑的结论不一定对,但违背逻辑的结论一定错。所以,符合逻辑,是任何结论正确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下面就来详细解析这一点。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怎么可能?因为下德既然没有失去下德,那它自然必有下德!又怎么可能“是以无德”呢?下德难道不是德之一?这不是违反逻辑常识的自相矛盾又是什么?因此,可以确证这样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文字,乃是被后儒刻意篡改了的结果,用以栽赃陷害道学,把道学置于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而排除了自相矛盾的原文则只能是: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因此,帛甲《五千言》第一章第一句符合逻辑的正确行文就只能是:“上德否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用于区分上德和下德两个概念,说明上下德为什么叫上下德。
      上德为什么叫上德?因为它否定下德!下德又为什么叫下德?因为它保持了下德不失而无上德。帛甲本这部分文字全部残缺,因而真相令人遗憾地不见了。而凡五千言读者,若无能分辨这开篇第一句原文就被儒家篡改而导致了自相矛盾,那就等于自证再不可能读懂五千言了。因为你一开始就已经被儒篡儒释成的个人论德谬论牵着鼻子走了!
      儒家颠倒原文上下篇序并打乱原文章序篡改而成的道德经的所有传世本,包括帛版抄文帛乙本,皆为篡改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皆为儒篡错谬和误导的错文,必须纠正或抛弃!否则,以这些篡改本错文为底本,任何人都永不可能全文贯通读懂五千言了!因为就相当于要以西游记为底本读懂红楼梦一样,根本就是篡改错谬的垃圾,没有正确的原文,又如何能够全文贯通读懂原文? 就象“上德否德,是以有德”一样:上德既然已经否定了包括上下德在内的全部的德,从而等于说“上德否定上德”,它又怎么可能“是以有德”呢?因此,至今对于原文被篡改而本就错误的第一句的所有历史和现实的注释和理解全错!没有一个是正确的注解,因而需要全部淘汰扔进垃圾堆!当然,发现并纠正了这个儒篡错误的《五千言正解》是全世界的唯一例外!


    IP属地:北京2楼2024-06-12 17:55
    回复
        这第一章乃是作者姬昌明志“去皮取此”的全文总纲,十分关键而至关重要。若对第一章或者说总纲就理解错了,从而根本弄不清楚作者所说的彼此所指,那就等于从根本上就错解了原文中上德与下德、道者和礼者的涵义和所指,因而根本就不再可能知晓作者姬昌的撰文目的为何了,从而就等于自认后来的所有理解都是南辕北辙、不知所云了。所以,有几个人拿着自己据儒篡文所错解的鸡毛当令箭,竟然非议我纠错原文之后的唯一正解为错谬,还当真是猪八戒的好徒弟,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本事还真有两下子!
        真理只有一个!但谬论却可以千千万。因此,我郑重宣布,凡与我纠错儒篡文后的结论不一致的注解,皆为错谬垃圾!皆需抛弃。但凡不知道帛甲五千言明确何为彼此的第一句正确原文是:“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的注释和书籍,都是儒篡儒释及其派生出来的垃圾注解,唯一合适去处就是垃圾堆。所以,帛甲抄写的秦惠文王赢驷时期以后的所有传本和注释,因其皆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儒篡文而皆需推倒重来。换句话说,也就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到大清灭亡的这段历史,作为“大道甚夷,民甚好解”的儒术独尊走文化专制邪路的时期,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走错路的犯错历史时期而忽略不计!要恢复到帛书甲本抄写问世的秦惠文王时期,重新审视和学习始于黄帝大成于姬昌的黄姬道学思想。
        虽然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所创造的社会科学学说硕果累累,但能作为其代表和主要结晶的学说,就是始于公元前2997年“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社会时代上位首领的黄帝,大成于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的黄姬道学。因此,拨开并铲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礼儒学派为己所用而作的“内用黄姬,外示儒术”的儒篡儒释的重重垃圾迷雾,还黄姬道学其“以道立天下”的社会科学和治世学说之本来面目,乃是每一个道粉儿和国人当仁不让的担当和无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唯有黄姬道学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代表,是中华民族能够真正矗立于世界民族之颠的原创民族文化、民族底蕴、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马列主义那些舶来品则不过是伪科学而已,必须全部扬弃!
        祝愿中华民族和祖国能够早日走上<五千言道论>巨著所指引的:因地制宜的小邦寡民联邦制、由按必需分配最终发展到各得所需、天下为公之“不见贤也”无阶级“道者”社会制度之光明大道!
        许多读者搞不清楚上德与下德政体的本质差异。其实作者已经表达的再清楚不过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相反的下德,当然就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了。
        因此,上德政体如浴:潺潺流水滋养浴中万物,却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生之畜之,却任浴中万物自长自适自管自谐,生而弗有,长而不宰,成功而弗居,一副道法自然的清新和谐社会画卷——以百姓之心为心、损有余而益不足的不见贤也无阶级道者社会!这才是中华文明早于3千余年前就已提出的理想社会制度和目标!也是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社会黄帝时代所通行的社会制度!
        而下德呢?它与道法自然的无为上德的本质区别就是有为!即有自己的意志和行为私欲和目的。具体而言,作者把下德的有为又进一步划分成了三个档次:1、为之而无以为,即有行为意志却无私欲,命名为上仁;2、为之而有以为,即有行为意志也有私欲,命名为上义;3、为之而莫之应也,即有行为意志和私欲却无人响应,命名为上礼。
        那么经过这失道而后下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一蟹不如一蟹逐步下滑的德仁义礼政体的下沉更替,最终沦落到了“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混乱悲惨境地!也就是姬昌当时所处的商末纣王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夫礼者”礼制政治制度的实际境地。
        究其原因(前试者),就是因为把原始的天下为公上德道者社会搞成了少数奴隶主统治者把持的下德礼者制度之“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骄奢淫逸和虚假浮华!而这就是造成当时一切愚蠢后果的源头!因此,治世的大丈夫就一定要落实上德道者政体之仁厚和实惠,而摒弃“乱之首也”的“夫礼者”之忠君盲从和虚假浮华, “故:去皮取此”!即去下德礼者而取上德道者!这才是第一章的真正论点!与儒释的什么个人论德之类误导与欺骗丝毫不沾边儿!当然,同时也是要造商末礼制和纣王的反的“以道立天下”的《五千言道论》真正的全书大纲和造反理论旗帜!


      IP属地:北京3楼2024-06-12 17: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