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吧 关注:3,297贴子:31,918

笔记体小说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三垣笔记 曾国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亚大陆的古代小说,笔记体是一种主要的文体,相比现代小说的以虚构性/文学性为主的创作手法,古代笔记体小说,更注重于史料的真实性/第一手性,因此笔记体古代小说,才可以具有上千年的生命力,比如东坡志林,
笔记体小说,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笔记体小说基本上受到史书体例的影响,多标榜其记事之确实,以史家的态度书写笔记,所以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而在艺术表现上,其故事情节多为直线发展的笔记体,缺乏人物形貌与心理的描写,也没有特别铺张情节的发展。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明清之际,诞生了大量的笔记体小说,比如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三垣笔记,就是非常成功与著名的笔记体古代小说。
直到21世纪,依旧有许多作家运用笔记体的文体,创作现代的小说。比如,残雪。残雪是现代社会非常著名的作家,她就运用笔记体的文体,记录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
比如,鲁迅的杂文,就是大量运用笔记体的文体,记述当时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表达鲁迅自己的思绪与情感。
那么,苏轼的东坡志林,当然是苏轼思想与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只不过由于现代人距离苏轼的年代,已经上千年,读不懂苏轼的东坡志林而已。
比如,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倾注了曾国藩一生的精力,但是现代人还是读不懂,因为背后的历史符号的意义,距离现代社会过于久远


IP属地:江西1楼2024-06-16 07:06回复
    青年的教员在给黎锦熙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句话,现在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独服曾文正”,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嗜读曾国藩的许多著作。
    对于曾国藩的著作,可以说,教员是遍读了的。在这些读过的曾氏著作(包括编纂的)中,《经史百家杂钞》是教员相当钟情、甚为推崇的一部书。
    他认为,《经史百家杂钞》是一部囊括经、史、子、集四部精华的优秀的古文选本,是一部研习国学的入门书。
    他推崇这部书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他写给萧子升的一封信里。他写道:
    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


    IP属地:江西2楼2024-06-16 07:11
    回复
      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笔记文体的小说
      《经史百家杂钞》的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卷一·论著之属一○书-洪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载道集》六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此编录历代之文,大旨以道学诸儒为主,而其馀类及焉。冠以大学圣经一章,中庸哀公问政一章。次以家语三章。次为孔子弟子门人子思、孟子、孟母、乐克、东周贤士之言。又次为东周论著,自汉至唐,大体分王言、臣言、论著三类,而隋则增王门弟子之言一类,尊王通也。宋、元、明则论著之外增言行一类,以有讲学诸儒也。终以张履祥之书。其凡例谓千古之圣人,莫尊於洙泗;有明之儒者,莫醇於杨园。以孔子始,以张子终,垂希圣希贤之则也。然於百世之下,尊一人与孔子相终始,谈何容易乎?】
      可见,在古代的文献的编辑中,首先是王言、臣言、论著三类
      曾国藩依旧上述原则,编纂《经史百家杂钞》


      IP属地:江西3楼2024-06-16 16:01
      回复
        《经史百家杂钞》●序例中,曾国藩写道
        姚姬传氏之纂古文辞,分为十三类。余稍更易为十一类。曰论著、曰辞赋、曰序跋、曰诏令、曰奏议、曰书牍、曰哀祭、曰传志、曰杂技九者,余与姚氏同焉者也。曰赠序,姚氏所有余无者也。曰叙记、曰典志,余所有而姚氏无焉者也。曰颂赞、曰箴铭,姚氏所有余以附入辞赋之下编。曰碑 ,姚氏所有余以附入传志之下编。论次微有异同,大体不甚相远。后之君子以参观焉。
        村塾古文有选《左传》者,识者或讥之。近世一二知文之士,纂录古文不复上及六经,以云尊经也。
        然溯古文所以立名之始,乃由屏弃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之于三代两汉,今舍经而降以相求,是犹言孝者敬其父祖而忘其高曾,言忠者曰我家臣耳焉敢知国,将可乎哉。余抄纂此编,每类必以六经冠其端,涓涓之水,以海 归,无所于让也。姚姬传氏撰次古文,不载史传,其说以为史多不可胜录也。然吾观其奏议类中录《汉书》至三十八首,诏令类中录《汉书》三十四首,果能屏诸史而不录乎。余今所论次,采辑史传稍多,命之曰《经史百家杂钞》云。湘乡曾国藩记。


        IP属地:江西4楼2024-06-16 16:02
        回复
          《古文辞类纂》全书七十四卷,是由清代桐城派学者姚鼐编辑的一部古文总集。
          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魏晋六朝之作,只在辞赋类中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选晋袁宏的赞1篇。
          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选本,自刊行后200年中曾广为流行,占有一定历史地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其著作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笔记》、《尺牍》、《九经说》、《三传补注》、《五七言今体诗钞》,辑成《古文辞类纂》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又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


          IP属地:江西5楼2024-06-16 16:02
          回复
            《古文辞类纂》序 摘录
            夫文无所谓古今也,惟其当而已。得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其为道也一。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一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于是以所闻习者,编次论说为《古文辞类纂》。其类十三,曰: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论辩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类所学著书诏后世。
            孔孟之道与文,至矣。自老、庄[3]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录,录自贾生[4]始。盖退之[5]著论,取于六经、孟子;子厚[6]取于韩非、贾生;明允杂以苏、张之流[7];子瞻[8]兼及于《庄子》。学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9]。


            IP属地:江西6楼2024-06-16 16:03
            回复
              《古文辞类纂》序 摘录
              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孔子为作《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之传[10],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其馀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庄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古文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11]表志叙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书各有序[12],世不尽传,传者或伪,今存子政[13]《战国策序》一篇,著其概。其后目录之序,子固[14]独优已。
              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周衰,列国臣子为国谋者,谊忠而辞美,皆本谟诰[15]之遗,学者多涌之。其载《春秋》内外传[16]者不录,录自战国以下。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惟对策虽亦臣下告君之辞[17],而其体少别,故置之下编。两苏应制举[18]时所进时务策,又以附对策之后。
              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碑主于称颂功德,记则所纪大小事殊,取义各异,故有作序与铭诗全用碑文体者,又有为纪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纪事小文,或谓之序,然实记之类也。
              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29]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类耳。太史公、刘子政不辨,而以事载之,盖非是。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世校书有《辞赋略》[30],其所列者甚当。昭明太子《文选》[31],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编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余今编辞赋,一以汉《略》[32]为法。古文不取六朝[33]人,恶意靡[34]也。独辞赋则晋宋人犹有古人韵格存焉。惟齐梁以下,则辞益俳而气益卑,故不录耳。
              ----------------------


              IP属地:江西7楼2024-06-16 16:04
              回复
                《经史百家杂钞》●卷一·论著之属一
                ○书-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僣忒。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寒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僣,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IP属地:江西8楼2024-06-16 16:04
                回复
                  《经史百家杂钞》●卷一·论著之属一
                  ○书-洪范
                  【案,《洪范》是《尚书》篇名,汉儒收集各地先秦著作汇篇。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春秋战国后期或两汉儒者所作。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也有认为洪范原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尚书·洪范》阐发了一种天授大法、天授君权的东亚社会的传统思想,对东亚文化的形成与构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行政准则、行政方式和决策方式等方面,《洪范》也作出一系列阐述,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故而,曾国藩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洪范》】


                  IP属地:江西9楼2024-06-16 16:05
                  回复
                    《经史百家杂钞》●卷一·论著之属一
                    ○书-洪范
                    【案,五行,是东亚文化的认知世界的最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与科学理念,五行与阴阳的思想,是东亚文化易经中的底层逻辑理念。东亚文化也称之为,易经文化,或者说是,阴阳五行的文化。东亚文化历史上的笔记文体,都是表达了阴阳五行的底层逻辑,或者说《尚书·洪范》就是东亚文化所有文化艺术思想的主要源头。明清之际的笔记体小说,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三垣笔记等等,都是东亚文化阴阳五行思想的具体的展现。
                    比如,明季北略,序言中说,自古有一代之治,则必有一代之乱;有一代之兴,则必有一代之亡。治乱兴亡之故,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独怪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如应运宏猷、新王令典,则铺张扬厉,累楮盈篇。至胜朝轶事、亡国遗闻,则削焉不录。若曰「当苏君时,仪何敢言云耳」!愚谓天下可乱可亡,而当时行事,必不可泯。这就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是依照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理念而形成的。
                    《周易·革·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浅述 屯。屯卦、震下坎上。震一阴动于二阴之下、故其德为动、其象为雷。》屯。屯卦、震下坎上。震一阴动于二阴之下、故其德为动、其象为雷。坎一阳陷于二阴之间、故其德为陷为险、其象为云为雨为水。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屯者、难也。物之始生、郁结未通。故其为字、象草穿地始出未申。此屯所以次乾坤之后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坎陷、故其名为屯也。六爻二阳四阴。凡卦爻中阴阳以少者为主。故二阳为四阴之主。  然五坎体、陷而失势。初震体、动而得时。屯难之世、阳刚善下、可以有为、故初为全卦之主也。五但小贞吉而已。余四爻皆因初起义。四应初则往吉。三不应初则往吝。二乘初则不进。上远初则道穷。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IP属地:江西10楼2024-06-16 16:06
                    回复
                      《经史百家杂钞》●卷一·论著之属一
                      ○书-洪范
                      【案,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对于现代人而言,就是一部天书,但是对于清季晚期的读书人而言,确实一部难得的至理名言的总集,故而教员说,
                      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经史百家杂钞》就是东亚文化最基本的常识而已。】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6-16 16:06
                      回复
                        在谈论【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三垣笔记】,首先读读《周易浅述》,很有必要,这对现代人理解古人的笔记文体的小说,十分重要。阴阳五行思想,到底是怎样的呢,简简单单的表示一下
                        周易浅述 摘要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一
                          周易浅述易类
                          提要
                          臣等谨案、周易浅述八卷、国朝陈梦雷撰。梦雷字省斋、闽县人。康熙庚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缘事谪戍。后蒙恩召还、校正铜板。复缘事谪戍。卒於戍所。是编成於康熙甲戌、乃其初赴尚阳堡时所作。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而叅以王弼注孔颖达疏苏轼传胡广大全来知德注。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本义互异者、则别抒己意以明之。盖行箧乏书、故所据止此。
                          其凡例称解易数千家、未能广览、道其实也。然其说、谓易之义蕴不出理数象占。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於象。知象则理数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所解以明象为主。持论多切於人事、无一切言心言天支离幻冥之习。其诠理虽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变之说。取象虽兼采来氏、而不取其错综之论。亦颇能扫除轇轕。惟卷末所附三十图、乃其友杨道声所作。穿凿烦碎、实与梦雷书不相比附。以原本所载、且说易原有此一家、姑仍其旧存之、置诸不论不议可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篡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6-16 16:30
                        回复
                          周易浅述凡例
                            一、易之为书、义蕴虽多、大抵理,数,象,占四者尽之。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六经皆言理、独易兼言数。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於象。夫子谓立象以尽意、而全彖六爻之传皆称象曰、则理数之备于彖可知。故今所注释、多即其取象之由释之。盖知象则理数在其中。且可随类旁通、不拘于一隅之见。不独先儒精义可融洽、即时解所称君臣政教、亦不妨借为设象之观矣。
                            一、有象即有占。本义分龙马日月之辞为象、吉凶悔吝之辞为占。然占即在象中。盖龙马日月之辞、象也、即占也。吉凶悔吝之辞、占也、亦卦爻中有此象也。系辞传谓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然必平日审于象、既筮乃明于占。盖观象贵能变通、临筮乃以我所问之事合之所占。自能分其义类、以定可否矣。
                            一、是书虽参注疏大全及苏氏来氏之解、而要以本义为主。亦有本义所云、大全中朱子又存疑义者。则本义尚有朱子未定之解、自宜叅之他家、以求其归也。间有注疏大全所无、妄附臆见者、必明言与本义異同之故。
                            非敢立異、正以心有未安、又不敢以己见托之先儒、故明言附一知半解、以待高明指摘耳。
                            一、解易数千余家、未能广览。来氏独于取象最详。然一卦之中内卦、外卦、二互卦、六爻变卦、变卦中互卦、取象已博。若再错综卦取象、亦太泛矣。愚意谓互变犹本卦也、错综则已属意求之。如震为龙、乾亦言龙、正不必过拘也。
                            一、易之有图、原列于经首、盖卦画在未有经之先也。今所附杨子道声图说、则有先后天配合、及方圆卦分合之图、多后人之论矣。不知图者、固不得经之原。然不读全经、亦未能究图之蕴。故附图说于后、使人先从诵读、求其文义、然后探其本原也。
                            一、是书义蕴本之先儒、图说本之杨子、间皆附以臆见。独于卦变有疑。凡彖传言卦变者、程传本义多異同、朱子亦多存疑。三覆再三、究未得其不易之解。今凡彖传言卦变者、俱照来氏综卦言之、于理甚顺。故阙卦变之图、以待異日。
                            一、易之为书、虽理数象占所包者广、大旨无非扶阳而抑阴、随时而守正。教人迁善改过、忧勤惕厉、以终其身。学易者苟不悟此、则诠理虽精、探数虽微、观象虽审、决占虽神、总于身心无当。故所解多于前后总论一卦大意、及逐爻象传之下、发明圣人言外示人大意。虽未敢谓神明默成之道尽是、然借一二言自儆身心、庶克道听途说之咎云。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6-16 16:31
                          回复
                            周易浅述卷一
                              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
                              昔者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见天下万有不齐之变、不外由太极而生阴阳。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而两仪具。
                              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增二画、而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之四象成。叠之为三而三才既备、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八卦列。谓之卦者、言悬卦物象以示于人也。八卦既成、则八卦皆可为太极。复生两仪而十六、四象而三十二、八卦而六十四、而万物之变尽于斯矣。伏羲虽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文义。至文王始作彖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如乾之元亨利贞是也。周公始作爻辞、以占所动之爻之吉凶。如乾初九之潛龙勿用、九二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者是也。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书。
                              夏曰连山首艮、商曰归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则首乾。连山归藏不传。今经则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之为义有二。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易分上下两经。上经首乾坤而终坎离、下经首咸恒而终既济未济。
                              意义所该者广、图说亦发明其略、非以简帙重大而分也。孔子始作十翼。
                              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周易上下二篇合孔子十翼凡十二篇。后人以彖传象传文言分入诸卦、而上下繫传及说卦序卦杂卦附于下经之后。故曰易为四圣之书者、此也。
                              乾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万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其象为天、其卦纯阳。健而不息、故其象为天。统言其象占、则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则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卦既纯阳、变化不测、故六爻皆取象于龙。具龙德而在上、则居天位以应天、天子之事也。具龙德而在下、则尽天理以顺天、学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见惕跃飞亢各随其时者、圣人也。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固守其潛、积学待见、当惕而惕、当蹊而跃、飞则应时、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IP属地:江西14楼2024-06-16 16:32
                            回复
                              周易浅述卷一
                                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
                                乾。元亨利贞。
                                三画皆阳、其卦为乾、其象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谓。天体纯阳、健而无息。以形体言为天、以主宰言为帝、以性情言谓之乾。下三画内卦也、上三画外卦也。六画皆阳、内外皆乾、乾之纯、健之至也。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词、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贞、正而固也。六奇纯阳、有元气浑沦无所不包、而发生畅茂、各得其宜、皆归于至正之象。学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变、则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终也。按、大全谓诸家解元亨利贞皆作四德、独本义作占辞、然惟理如是、则数亦如是、见于象占亦如是。经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义则就其象断其占、为体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6-16 16: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