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吧 关注:10,707贴子:21,489
  • 5回复贴,共1

廿一史弹词 涌幢小品 似正似谐 似俗似雅 似近似远 话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涌幢小品  虬庵居士 朱国祯
  自叙
闲居无事。一切都已弃掷。独不能废书。然家罕藏书。即有存者。钝甚。不善读。又不克竟。至于奇古诡卓之调。闳深奥衍之词。即之如匹马入深山。蚁子缘磨角。怳惚莫知其极与乡也。惟浅近之说。人所忽去。且以为可弄可笑者。入目便记。记辄录出。约略一日内必存数则。而时时默坐。有所窥测。间亦手疏以寄岑寂逍遥之况。因思茂先《博物》崛起东西京之后。别开一调。后之作者纷纷皆有可观。而唯段少卿、岳总领、最为古雅。至洪学士容斋札为《随笔》。数至于五。下遍士林。上达主听。我明杨修撰、何侍郎、陆给事、王司寇。扩充振发。别自成书。此皆以绝人之资。投山放海之客。为野蔬磵草之嗜。
虽畸杂兼收。若无伦序。而中间根据条理。要自秩然。固非探形影。袭口吻。以乱视听者比。其意微而其致固已远矣。余之无当明甚。然千金之鼎。乌获可举。孺子亦奋臂也。太牢之味。王公能羞。田畯亦垂涎也。执笔自韵。仰视容斋。欣然有窃附之意焉。间示一二馆师与儿子辈资谭谑。题曰《希洪》昏眊之余。理耶棼耶。澄耶淆耶。皆不自知。吏□花舒笑于名园。蛙部鼓吹于天籁。我用我法。此亦散人之一快。而又念洪亦未易可希。将使人有优孟之诮。会所创涌幢初成。读书其中。潜为之说。遂以名篇。其曰小品。犹然《杂俎》遗意。要知古人范围终不可脱。非敢舍洪而希段也。
虬庵居士朱国祯题。
廿一史弹词注
成都杨慎用修编着
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
廿一史弹词旧序
世传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为两角髻,行歌市中。余窃疑之,谓贤达何放废如是?及得用修廿一史弹词,喟然叹曰:用修行吟自废,岂无意欤!夫世之删史者,不过节约其文与事,备劝戒、便观览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声歌,继之以序说,杂以里语街谈,檃括参差,自然成韵,似正似谐,似俗似雅,似近似远,其意岂徒以自广已哉!


IP属地:江西1楼2024-06-17 16:37回复
    廿一史弹词旧序
    世传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为两角髻,行歌市中。余窃疑之,谓贤达何放废如是?
    及得用修廿一史弹词,喟然叹曰:用修行吟自废,岂无意欤!
    夫世之删史者,不过节约其文与事,备劝戒、便观览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声歌,继之以序说,杂以里语街谈,檃括参差,自然成韵,似正似谐,似俗似雅,似近似远,其意岂徒以自广已哉!
    盖痛古今之须臾,悲兴亡之倏忽,而横目之民悠悠以难悟也,故为曼声以送之,使言者足以感、闻者易以思。殆怀屈子沉湘之志,而复能自脱于庄列达生之旨,不失真正,而亦不伤其生者乎!
    夫用修以元辅子,擢制策首,其一时宠遇,岂不盛哉?及一朝遣戍,终老南裔,无望赐环,彼聪明才悟,殆有过人者也。
    见夫菀枯华落,陵谷变迁,转眼无定,不以此一死生齐物化,而徒怨叹感愤,以怼君父,而夭其生,则似愚矣。故托往事藏来者短咏长歌,傀儡千古,披发行吟,以自全而不以为耻。
    嗟夫,世何常语,亦何常谈,言解纷利在微中!世有奸雄,怀祸乱而不悔,如焚原烈泽,不可向迩;一旦庸夫孺子巷陌之谣,片言入耳,向日凶焰,辄烟销灰冷,不待黄泉而气息已尽。何哉?诚有以动其心也。
    凡人暗于自见,未有不明于见人,今观用修所述累累万余言,上自鸿庞,下迄胜国,其间皇帝王伯,忠孝贤圣之驱驰,乱臣贼子之纵横,戎狄盗贼之生灭,靡不兼总条贯。其词可竹可丝,可语可笑,至于重复悲慨,凄其断绝,令人一而叹再而悔,如雍门之哦,一市人皆泣;如越石之啸,羗胡皆涕泗沾衣,投戈北去,而不自知其哀痛之何从也。是真所谓情深于骚,而用广于骚者欤!


    IP属地:江西2楼2024-06-17 16:46
    回复
      廿一史弹词旧序
      时初夏,余方昼卧北窗下,听黄鹂歌金缕,忽忽睡去,梦身至尧禹所,左右臂化为皋夔共驩,转属迁换,下至莽操懿温,尿溺转化,与同作贼,旋复剖心出视,变为祢衡诸烈士。又变作庭前舞马,殿下孙供奉,兴兵仗剑,挝鼓掀衣,杀贼骂贼,城郭山川罔不遍历,侯王将相东讨西征,屠戮诛夷,生死死生,不可胜数。
      旋及爪发毛毫,反复变化,觉帝王圣贤所为甚苦,欲旦暮解脱,不可即得。又觉莽操懿温,亦无乐境,刀锯焚炙,无有苦恼。俯视北邙高坟卑冢,白骨枯骸,皆身受享所过,不复悲忆。
      辄复歌曰: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遍地愁。忽然惊寤,则儿子鼎持此诗话歌且读于旁也。推枕而起,黄鹂在树,花影当庭,拭眼悲悔,谓声尘不净,耳受乃为身受,梦作即同真作,因叹黄粱一梦,果不欺人,鼠肝虫臂,俱为蝶化。慨然有赤松安期之想。
      噫,人生若朝露将晞,古今三百二十七万八千余年,亦剎那间事,但圣贤豪杰于梦中得好光景耳。若汉唐宋来乱臣贼子、朋某交倾,正如迷人梦入恶境,颠倒呻吟,不能自醒。昔用修既放,一时诸臣多贵盛者,尔时君臣相得,不啻鱼水,然其贤者既忧谗畏讥,不肖旋被褫斥,甚而藁街为戮,名在丹书,凄凉千载,悲夫贤愚共尽,黄土悠悠。以视用修傅粉悲歌、渔樵唱和,犹赢得一场清梦也!时天启癸亥九日古吴宋凤翔羽皇题


      IP属地:江西3楼2024-06-17 16:47
      回复
        杨慎,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明代三才子 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出居庸关时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
        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词品》6卷是明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词话,在词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杨慎的小令词,颇有五代北宋的余韵,内容是相思怀旧的传统题材,风格是清新流丽的传统风貌,杨慎的词在词史上的同类作品中,是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的。杨慎《词品》提到韩世忠“生长兵间,未尝知书,晚岁忽若有悟,能作字及小词,皆有意趣”。可见杨慎很欣赏以才情入词。
        蒋冕:用修之博,何减古之苏颂乎!
        简绍芳:公颖敏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之广,经史百家之奥,下至稗官小说之微,医卜技能、草木虫鱼之细,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焉。平生著述,四百余种,散佚颇多,学者恨未睹其全也。
        李贽:①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28](《焚书·卷五·读史》)
        吁!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 [73](《杨升庵文集序》)
        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张华)外,更几人哉。吾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年矣,吾于杨升庵、李卓吾见之。
        钱谦益:用修垂髫赋黄叶诗,为茶陵文正公所知,登第又出门下,诗文衣钵,实出指授。及北地哆言复古,力排茶陵,海内为之风靡。用修乃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其意欲压倒李、何,为茶陵别张壁垒,不与角胜口舌间也。援据博则舛错良多,摹仿惯则瑕疵互见。窜改古人,假托往籍,英雄欺人,亦时有之,要其钩索渊深,藻彩繁会,自足以牢笼当世,鼓吹前哲。肤浅末学,趋风仰止,固未敢抵隙蹈瑕,横加訾警也。王元美曰:“用修工于证经,而疏于解经;详于稗史,而忽于正史;详于诗事,而不得诗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于耳目之前。”斯言也,庶几杨氏之净友乎! [68](《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杨修撰慎》)


        IP属地:江西4楼2024-06-17 17:02
        回复
          《历代兴衰演义 是日太后召杨廷和等议,传遗旨,立兴献王厚熜为嗣。》
          十六年正月,上还京师。初,江彬进淫药,上服之,日某某以十数。三月上不豫,未几大渐,遂崩于豹房。,在位十六年,寿三十一岁。太监陈敬、苏进奔告慈寿皇太后,乃移殡于大内。
            太后下懿旨,磔江彬于市,籍其家,得黄金七十匮,每匮一千五百两,银二千二百匮.其余珠玉、首饰、宝玩不可胜计。
          是日太后召杨廷和等议,传遗旨,立兴献王厚熜为嗣。
          夏四月,孝宗从弟兴献王祐杭之子厚熜至京师,即皇帝位,是为世宗肃皇帝。诏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命礼部会议崇祀兴献王典礼。
          杨廷和等请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而令益王子崇仁为兴献王后。上曰:“父母可互易如是耶?其再议。”上必欲考兴献王,而以孝宗为皇伯父。
          观政进士张璁、南京主事桂萼俱阿上意,上大礼疏,上大是之,骤升为学士。
          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等力争不得,遂致仕去。
          毛纪、石瑶、丰熙、马理等力谏,不听。
          于是何孟春、王元正、杨慎等二百二十余人,俱跪伏左顺门,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声彻于内。上使司礼太监谕退,不从。杨慎、王元正乃撼奉天门大哭,群臣皆哭,声震阙廷。
            上大怒,命录为首者戍边,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上杖谪。
          于是大礼议定,以孝宗为皇伯考,慈圣太后曰皇伯母。追封兴献王为恭穆献皇帝,称皇考,观封母蒋氏为章圣太后,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寿安皇太后。立妃陈氏为皇后,七年崩,立妃张氏为后。又废张后而立德妃方氏为后。上尝幸曹妃宫,既寐,宫婢杨金英等谋弑上,以组系上颈。有宫婢张金莲者,驰告太后,后驰救,得免,并杀曹氏,上常冤之。


          IP属地:江西5楼2024-06-17 17:18
          回复
            朱国桢(1558年-1632年),一作国祯,字文宁,号平涵、虬庵居士,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区)人,明朝后期大臣、
            朱国桢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丁忧归。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授检讨,在馆与陶望龄、黄辉、董其昌、周如砥等为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升左春坊左谕德,累迁至国子祭酒,谢病归。
            天启改元,诏起礼部尚书,至中途请回,天启三年(1623年),赴任,兼东阁大学士,进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佐首辅叶向高抵制魏忠贤。叶向高被罢,进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继任首辅,为忠贤群所劾,辞归乡里。崇祯五年(1632年),去世。
            朱国桢著有《皇明史概》120卷及杂著《涌幢小品》32卷。《皇明史概》含《大政记》《大训记》《大事记》《开国臣传》《逊国臣传》,今存崇祯时刊本。


            IP属地:江西6楼2024-06-17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