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3,455贴子:30,803

俱解脱 慧解脱 明心见性三者是什么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18 16:12回复
    俱解脱者,己解脱,而且观慧和禅定都完整了。
    慧解脱者,已解脱,观慧完整而禅定未完整。这是正佛教中有明确定义的名词。
    “明心见性”这种说法是变异佛教,颠倒佛教所创造的名词,它所指的内容是含糊不清,不符合正佛教道理,也不符合世间公认道理。只是一种想当然想象出来的说法,如果要对它解释清楚,是不合道理的(不合它自己的指向)。


    IP属地:河南2楼2024-06-18 20:22
    收起回复
      怎么才算观慧完整和禅定完整,慧解脱也要内观禅修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18 20:44
      收起回复
        具解脱具足八定和灭尽定;慧解脱不具备进入所有禅定的能力。 明心见性是落入有分心,不是禅定,是开误,误会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6-19 16:41
        收起回复
          何为有分心?明心见性不算慧解脱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19 17:35
          收起回复
            你说的“慧解脱”可能比较像南传里说的“纯观行者。
            南传佛教的修法,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七清净”的修行次第,修“十六观智”。把十六观智中的十个从头到尾修四遍,就是证得四种声闻乘果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05 19:08
            回复
              与“纯观行者”有关的开示(出自帕奥西亚多《智慧之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05 19:19
              回复
                再分享一点其他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佛在说法时,不同根基的众生在同一时间与地点,各自所听到的法也各不相同:
                《称赞大乘功德经》:诸佛世尊无别作意。为有情类说五乘法。由本愿力依法界身。于一切时。从诸毛孔任运流出无量法光。以一妙音等澍法雨于一众会无量有情。昔来信乐声闻乘者。闻佛为说声闻乘法。昔来信乐独觉乘者。闻佛为说独觉乘法。昔来信乐无上乘者。闻佛为说无上乘法。昔来信乐种种乘者。闻佛为说种种乘法。昔来信乐人天乘者。闻佛为说人天乘法。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为说法。若有昔来未闻法者。彼惟见佛处众默然。曾闻大乘而诽谤者。经无量劫堕大地狱傍生饿鬼及天人中备受苦已。闻大乘法即能随喜深生净信。
                ——————————————————
                首先让我告诉你们这一点:悉达多太子成佛之时,他前往鹿野苑教授四圣谛,“轮回是苦,要知道苦”“受苦之因来自烦恼情绪”等等。 根据密宗人士的说法--大乘亦然--当时不是只有五位苦行比丘,而是有很多的闻法者。特别是密宗的人会说:有很多持明者也在听法,但他们听到的内容不同。佛说“轮回是苦”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轮回是大乐”;佛说“烦恼是苦”“烦恼是受苦之因”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烦恼是智慧”。 我想历史上的这些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应该说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和解、对话等等。
                ——宗萨钦哲仁波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05 19:20
                收起回复
                  【“佛性”、“如来藏”等概念并不是“我见”、“常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垢之所污染,如无价宝在垢衣中。’外道说我是常作者,离于求那,自在无灭。世尊所说如来藏义,岂不同于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
                  “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
                  “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楞伽经》卷二(集一切法品·二)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齐法。
                  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05 19:22
                  回复
                    【接楼上】
                    虽然佛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通常人们都完全误解了它。以空性诠释实相的教法,是对治执着永恒的成见;以佛性诠释实相,则对治执着断灭的成见。
                    执着永恒的人相信“存在”是真实存在的,而执着断灭的人却相信“不存在”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了悟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究竟实相,执着永恒的常见与执着断灭的断见都是必须摧毁的基本边见。
                    如果你偏重常见,你就比较倾向于相信超越因缘和时间的神明、佛陀、心或真爱——他们能及时运作,神奇地修补好事物,让你快乐,把恶业转成善业,加持你或让你成佛。
                    这种想法的主要问题在于,相信有永久真实存在的事物,会增加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信仰;因为没有主体来感知的话,客体就无法存在。为了矫正这种极端的见地,佛陀教导了“无常”与“无我”。
                    如果你偏重断见,你倾向于不接受事物是依靠因缘或互相依靠,因此你不相信任何自己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例如,你可能会认为一切事物从宇宙的开始到你自己的出生,都是偶然的、随机的,而心与脑是只要你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存在”被看成是真实而永恒的东西。为了对治这种边见,佛陀给予十二因缘和佛性等教授。
                    经、论二藏都很强调佛性的存在。然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除了空无所有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另外有些人则错误地相信,除了佛性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他们把佛性误认为是非常美丽、有力量、充满快乐而且永恒的东西。
                    许多人把佛性解释成像个神一样,不仅如此,一般人所认为的佛性都是与实相无关的种种假设与奇想。
                    如果你尝试,在理论上证明像大乐、永恒、本来善良和慈悲等你所想像的佛性是真实存在的话,你大概注定要失败。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佛性就是无明消失的状况,舍弃心中对于佛性先入为主的成见,那么要逻辑地证明佛性的存在是可能的。
                    ……
                    无明消失的那种状态,就是所谓的“智慧”——基本的善良,成佛、佛性,或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佛陀等等。既然无明消失就是佛性,而我们又不是无明,所以我们必然就是佛性——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你没有胆量赤裸地站在你的本性面前,而你的本性是什么呢?你的本性就是毫无本性。佛教所谈的“无我”在理论上听起来相当不错,但在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理论,因为它威胁到“我”这个幻相。
                    佛教告诉你,让我们来面对我们自己,好好地看一下,你就会发现你自己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跟你讲“什么都没有”可能不太好,所以佛教有时候会换一种更聪明的说法,说你里面具备了一个很美的东西,叫做“佛性”。
                    ——宗萨钦哲仁波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05 19:27
                    回复
                      《六祖坛经》顿渐第八: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
                      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卷)二:
                      问:云何是正见?
                      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
                      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
                      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
                      答: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1-05 19:28
                      回复
                        【南传佛教阿罗汉成就者有关“佛性”的开示】
                        ①阿姜查尊者开示(出自《了解“声音只是声音”, 它就不会干扰我们!》):
                        能觉知六尘者,即称为「心」。六尘窜入心中,例如声音透过耳朵窜入心中,心认出它是鸟叫、车声或其它声响,现在辨识声音的这颗心还很单纯,它只是中立的心,也许烦恼就会在这认知者中生起。
                        我们必须进一步训练「认知者」变成「如实觉知者」——即所谓的「佛」(Buddho)。若无法根据实相清楚地觉知,我们就会被人、车或机器等声音所干扰。一般的未经训练的心,通常会带着烦恼去认知声音,那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非根据实相去觉知。
                        我们必须进一步训练它,以洞见、智慧或智见去觉知,觉知声音就只是声音。若不执著声音,就不会有烦恼。声音生起时,只是单纯地注意它,这就称为如实地觉知六尘的生起。
                        当我们念Buddho时,清楚了解声音就只是声音,它就不会干扰我们。它是根据因缘而生起,并非众生、个人、「我」、「我们」或「他们」。它只是声音。如此一来,心便能放下。
                        这清晰而敏锐的觉知,即称为「佛」。有了它,我们就能让声音只是声音,它不会干扰我们,除非我们用想--「我不想听声音,它很烦」去干扰它,痛苦正因这态度而生起。这就是苦因:我们不知道这件事的实相,没有正念、正知,还不清楚、觉醒、觉察。这是未经训练与尚未调伏的心,还不是真正有用的心。
                        ②阿姜敦尊者开示(出自《法语微言》):
                        17.念佛是什么
                        1978年3月21日,龙普应邀去曼谷执教。在一次法义讨论中,一些居士对默念“佛陀”的修法有疑问。龙普慈心为之解答:
                        “你禅修时,不要把心送出去。不要攀附任何知识。不管你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什么知识,不要把它带进来把事情复杂化。斩断一切先入之见。接下来,让你的一切知识来自禅定中内心发生的事。心静止时,你自己会知道。不过你必须不断地深修。等到事情该发展起来时,自己会发展起来。不管你知什么,让它来自你自己的心。
                        “来自静止之心的知识是极其微妙深奥的。因此,让你的知识来自静止的心。
                        “让心升起一所缘性。不要把它送到外面。让心住在心内。让心独自禅定。让它自顾自重复佛陀、佛陀、佛陀。接着真的佛陀(觉知)就会在心里显现。你自己会知道佛陀是什么样的。如此而已。没多少别的……”
                        (转录自一盘磁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05 19:30
                        收起回复
                          【不过,证悟不是说一证悟就达到究竟了,证悟的层次是有深浅的,相关开示如下:】
                          问:比如说有一个人修行特别精进,在此生就可以证悟空性、见到真相,那他还有必要再念佛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慈诚罗珠堪布:有必要的。作为佛教徒,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一生中证悟,只要方法没有错,并且稍微下功夫,完全是可以的。
                          但是所有的这些证悟都叫作初步证悟。虽然是看到了真相,但是他看到的所谓的真相是什么样子呢?比如我们从图片上看月球,从地球上看月球,以及到月球上去看月球,会有很大的差异。初步的证悟,就像看月球的图片一样,只是看到一个月球的照片,“原来月球就是这样的啊!”但是还没有真正地看到月球。
                          再进一步地修行,就会看到真相,但此时他看到的真相就像是从地球上看月球一样,虽然看到了月球的真相,但是看得不是很清楚,还是很模糊的,只是看到这样一个天体存在。等到了月球上面去看,才能看得非常清楚。
                          同样,当我们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的时候,就像站在月球上看月球一样,把真相看得一清二楚。初步证悟,也就是刚刚证悟时的这种证悟,虽然也可以称为是看到了真相,但还是比较模糊的,此时只是相当于看到了水中的月亮,或者图片里的月亮,所以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因此,并不是说证悟了就立即成佛了,证悟了以后还要修很漫长的时间。在佛教历史上,证悟当下就成佛的人也有,但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人证悟以后,需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提升。所以,证悟以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好的。
                          ————————————————
                          所谓资粮道,就是对中观、光明只有一些文字上的了解,还没有任何切身体会的阶段。当对空性光明有一点体会、证悟的时候,就叫做加行道。《现观庄严论》当中讲过,在登地之前的加行道还需要文字般若。证悟一地以后,文字般若就可以彻底抛弃,如同过河弃船一样。
                          ——该教言选自:《慧灯之光》第八册《四依法》
                          加行道阶段的空性感觉还比较模糊,有些时候感觉到空性,有些时候连自己都怀疑:也许这不是空性光明吧?所以还离不开文字般若,需要参看关于实修与心的本性光明空性方面的引导文。在看这些典籍的时候,也能在自己的体会中找到一些与书中所讲的空性光明相符的答案,而不像资粮道期间,仅仅是凭逻辑推理得出一个陌生的空性概念,这时已经能使自己的体会得到印证了。
                          ——该教言选自:《慧灯之光》第八册《四依法》
                          佛经中说,就像从很远的地方看大海,表面似乎风平浪静、纹丝不动,但假如走到海边就会发现,大海永远都离不开海浪,一直都是动荡不安的。同样,虽然一地菩萨自己感觉到意识完全停止了,没有任何思维和杂念,自认为自己的境界清净纯正、毫不动摇,但在二地以上的菩萨看来,他的境界当中还是有很多不纯净的念头,只是他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该教言选自:《慧灯之光》第七册《<赞法界颂>略释》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05 19:39
                          回复
                            在此分享一下天台判教的知识中有关“六即佛”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佛”有六种):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1-05 19:40
                            回复
                              【关于“佛性”,元音上师也对这方面做过开示:“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之性,就是佛性”。按照我的理解,“一念断处”应该就是指落入有分时“能所双亡”的状态,“灵知之性”就是指回光返照、辩识出“是什么在知道这种状态?”更多开示如下:】
                              当一切都没有,而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是什么,在这上面猛着精彩,就是开悟。开悟后,绵密保任,一切境界都无令著,无丝毫影响,就是大彻大悟。反过来,假如心有所著,有丝毫粘著,就是凡夫……见性之后,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假相,不执它。反过来,这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处处都是自性,处处见性,不染著,绵密保护,直至证成大道。如果见性之后,不保护,仍有染著,那末,五十阴魔现前,依前流浪六道。
                              ——元音上师
                              禅宗也说法身边事、法身正位、法身向上。从前古人根基厚,一点就知道了,继而又绵密保护不肯放松。现代人保护不住,跟境界跑。他的错误在后边,叫人不要用功了,不要打坐了。应该绵密保护,功夫要上上升进,觉受增长。认识本性是第一步,绵密保护是第二步,离开保护是第三步。因为保护也是执著,忘记保护不容易。要把忘记都忘记,这是第四步。我早就对他说,不要得少为足,要小心谨慎,好好做功夫。
                              ——元音上师
                              [元音老人:凡夫证道的九个步骤(重磅开示)-哔哩哔哩] 网页链接
                              第一步:认识本性,脚跟站稳不疑惑
                              第二步:绵密保护不忘记(有为)
                              第三步:离开保护(无为)
                              第四步:离开保护,还有离在
                              第五步:离也不可得
                              第六步:无为也不可得,返璞归真
                              第七步:无玄妙可得,大智若愚
                              第八步:力极功纯,光明大放
                              第九步:浑化相忘,法界究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1-05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