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吧 关注:19,657贴子:54,329
  • 8回复贴,共1
求助

拆书酱推荐如何学习孙子兵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朋友喜欢孙子兵法,究其类型:好奇者有之,功利者有之,把玩者有之,考据者有之,应用者有之。。。。,学习兵法的目的不同,方法亦不同,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所说的方法,只是我自己学习的心得。
下面的文字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全看时间,全看心情,无逻辑,纯意识流。。。。
我经常看到有人说学习兵法应该如何如何?应该如何寻求捷径,应该如何少走弯路,以避免“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但我想兵法是一门“死里求生”的学问,没有“死”过,恐难知道“活”是什么意思?临阵千章万句恐全然抛之脑后,唯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八字真言。
形而上学容易,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却比登天还难。
悟到、悟到、悟到。。。
心平气和,灵机一动,诚能通天,阅尽人间冷暖,历经世事沧桑,方能体会。
初学入门,都希望良师益友,书籍也好,师傅也好都有个建议。
很多朋友,看了很多孙子兵法相关的书籍,也觉得讲的都很有道理,或者觉得书上讲的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自己该怎么做?怎么学?全无章法,迷茫是常有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到底该怎么学?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6-20 09:41回复
    军人读孙子兵法,很有趣,大抵真正会打仗的军人,对于孙子兵法倒不推荐逐句读,古有霍去病:“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是:““战争只看大致的方略就可以了,不必学习古人的兵法”,后有毛泽东,他对兵书却似乎并无厚爱。一是人们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他曾经阅读和批注过的任何一本兵书;二是他曾在读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时有过两次批注:“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并非读史的偶感,而是他从自己的作战经验,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引申出来的看法。
    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更是明白地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当然毛泽东认为“兵书多坏事”主要是指在实战中照着书本打仗,他并不反对读兵书,而是反对读多了消化不了而拘泥于书本。关于兵书,他提倡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简明扼要的。在1965年1月下旬同谷牧、余秋里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戚继光在他的兵书中早就讲到,不要搞那些只是好看的,要搞实际战斗中能用的东西。
    所以军人读兵法,只看能不能用。
    毛的对手蒋介石也读孙子兵法,问题是两人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有所侧重,毛说;……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而蒋说:“这个连坐法一行,就是全军之中,人人似刀架在头上,似绳子缚着脚跟,一节一节互相瞻顾,连坐牵拉,谁也不能脱身。《兵法》云:‘强者不得独进,弱者不得独退’,又云:‘万人一心,万人齐力。’真要得这个成效,非实行‘连坐法’不可。”(《领袖蒋公建军思想研究》第173页。台湾正中书局1986年。)。
    同是军人,都读孙子兵法,亦有高下之分。恰如《孙子兵法》所言:“吾以此知胜负矣”。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6-20 09:42
    回复
      我学习兵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为,并无特别的目的,纯粹是建立在一种兴趣之上,这种兴趣就像很多人喜欢打麻将,玩扑克,玩网游是一个道理,所以我是随时随地拿起书就可以看,放下书就可以该干嘛干嘛的那种,完全是把兵法作为吃饭睡觉行走等间隙时间的一种乐趣。所以乐得其中。
      基于兴趣是一种快乐,随时随地的学习是我的方法。
      宫本武藏的学习剑法的八条原则我觉得很好,也是我学习的心态。
      一,邪恶之心不可有。二,务必锻其身,尽展能力。三,务必戒除修练之障碍。四,务必体认千行百业之要谛。五,务必认清物事之得失。六,务必具有眼力、鉴别力。七,务必敏察防范视界外之敌人。八,莫做无谓、无用之事。
      谈到学习兵法应该怎么学?
      我想先用一位网友曾经的疑问开头?
      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知道美国人跟日本人是在什么前提下才研究孙子兵法的吗?人家掌握了先进的军事科技、经济技术、管理技术,而你们了真正的东西不会,整天就知道论证兵法本身,可笑吗。很难想象在这个时代,不知道科技创新(写论文都靠抄袭)、不懂经济数学,没有经济素养,不会用计量软件,不懂高深的数学,整天说自己是兵法高手,研究什么五经七书的人,如何成为现实中的经商高手,金融高手,管理高手,军事高手。人家学习孙子兵法只是借鉴,你们把它当做救命稻草,可笑啊!不要本末倒置了,好好学点真本事吧,中国的男人们。难道你们的兵法就真的只是兵法本身?”
      实际上她说的话其实是点中要害的,但是“兵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兵法”,接触“战争”?只是我们自己不察觉罢了!
      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丁,没有一刻不用。人们无论贵贱,长少、贤与不肖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使用上有大有小罢了。考察战争的细微之处:争斗之意隐藏在心中,尚未表露出来,这就是战争;怒目相视是战争,面有怒色是战争,言辞傲慢是战争,推拉相搏是战争,踢踹相斗是战争,聚众殴斗是战争,三军攻战是战争。以上这八种情况都是战争,只不过是规模有小大之差罢了。如今世上极力鼓吹废止战争的人,他们终身用兵,却不知道自己言行相背,因此,他们的游说虽然有力,言谈虽然雄辩,引用文献典糟虽然广博,仍然不被人听取采用。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有废止战争的。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天天都在战争,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天天都在使用“兵法”,问题是,你有反思过你使用的是什么“兵法”么?
      不要认为我谈到了兵法的书籍问题,就是只有看书才是学习兵法,事实上每天我们都在“学习”,只是这种学习是否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并不一定看书才是学习!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6-20 09:43
      回复
        兵法有千章万语,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精于误者,能误人而不误于人。有误者存。
        对事物的认识古人不如今人,事情多了,道理也就多了;时代变了,事理也就变了。所以读古圣先贤的兵书,对于书上不妥帖的议论,知道这是时代的局限;对于虚妄的言论,知道这是错误的;对于不完备的地方,知道它欠缺什么;对于道理肤浅的,一定要深加研究;对于虚无缥缈的内容,要探求它落到实处的东西;至于轻浮夸张的,一定要摒除;僵化成套的,一定要摆脱。兵书上认为是忌讳的,或许有时可以去做;古人认为是兵家大忌的,或许有时可以出兵;读书要从博至专,认识从片面到全面。用兵有时可违反原则,出奇制胜,从而将死背兵书变为灵活作战。别人拘泥于法则,而我却创造新法;别人学习兵法,而我则制订兵法。善于用兵的人,他的指挥艺术神奇高超。
        考究古人的性情,从而有助于弄通兵法玄机;探索历史,从而核实战争规律;通晓天文地理,从而领会兵法精髓;涉足政治事务,从而熟悉军队管理;考察工具器物,从而推演出兵器。居家没事时,就假设作战双方,从而运筹帷幄;出门在外,就探索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达到安邦定国、经纬天下的目的。
         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
        孙子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善为将者,杀机在心,活局在臆。每自运方略,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异势殊耳。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捷于矢不袭其镞,銛于剑不刻其舟。若赵括读父书而不知其变,其覆军擒将,为天下万世笑,非不幸也。
        (善于做将领的人,心中要有杀敌的决心,胸怀中要装有灵活的战术布局。每当自己运用战略时,采取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这并不是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因为时间和局势的差异。所以,运用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领的内心,这种巧妙快速得就像射箭,箭矢飞行的速度让人来不及看到箭镞,锋利得就像宝剑,剑刃的锋利不需要在刀鞘上刻划来证明。就像赵括虽然读了父亲的兵书却不懂得灵活运用,最终军队被击败,将领被擒,成为天下万世的笑柄,这并不是他不幸,而是因为他不懂得变通。)
        关键句:用兵如用药,杀机在心,活局在臆,别人学习兵法,而我则制订兵法。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6-20 09:44
        回复
          研究兵法发展史,有助于大家对于兵法的认知和理解。
          古代所有的兵家流派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都出自《司马法》。
          汉张良、韩信将古兵法排列为一百八十二家,经过甄别删去芜伪,择其精要可用的选定了三十五家,张良所学的就是太公的《六韬》《三略》,韩信所学的就是穰苴、孙武的兵法。
          然而这些兵书的内容,大体不外三门四种。
          什么叫三门?, 太公谈政治外交的“阴谋”有八十一篇,所谓阴谋的意义,不是“言”篇所陈的善言能够说明的;太公谈品德修养的“言”有七十一篇,其中的意义不是“兵”篇所讲的兵法能够说明的;太公谈军事原理的“兵”有八十五篇,其中的意义不是所讲的富国之道能够说明的。这就是三门。
          什么是四种?汉成帝时任宏所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他把兵家流派区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
          孙子兵法13篇主体为权谋,个别内容涉及形势、阴阳、技巧。
          孙子兵法是兵法中的上乘心法,强调的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李世民有言:「昔汉高帝定天下,歌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盖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语传。朕为破阵乐舞,唯卿以晓其表矣,后世其知我不苟作也。」,此兵法难传之一也。
          唐太宗说:(过去,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曾作歌道:‘怎能得到勇猛之士去镇守四方!’其实兵法可以通过心意来传授,而不能通过言语来讲述。我编制了《秦王破阵乐》舞曲,只有爱卿你才能够明白它表面上的意思,后世的人们也将会了解我并不是随意创作的。”这就是兵法难以传授的原因之一。)
          说到现在,可能把有些同学说糊涂了,既然是“上乘心法”,还要不要学,怎么学?
          没有书籍,就没有“道”的载体,书籍不是真理,但是是通向真理的大门,从大门穿过厅堂需要的是你的实践和反思,不断的总结。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首先,学习孙子兵法要找一个好的学习版本,网上版本繁多,解释孙子兵法的文字动辄数十万字,孙子兵法的原文反而忽略,学习是简易简从的事,应该先从孙子兵法的原文开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6-20 09:45
          回复
            孙子兵法的经典著作是《孙子校释》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曾说: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恐读亦读之多误矣盛曾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斗”‘《书目答问》的作者张之洞也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可见一部精校精注的书,对中国古代文遵·功·化典籍的传播、研究,其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最近,由吴九龙为主编,,杨炳安、吴如篙、穆志超、黄朴民合编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子校释》,就是这样一部精校精注的佳作。他们在广泛收集资料,汲取历代校释成就,运用现代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校一勘,精心注释,多所创见,颇有新意,勘称是迄今孙子书中最佳校释本。
            这个是基础,搞不清孙子本来要说什么,就开始引申都是扯淡,这个过程很痛苦,不一定会有兴趣。所以可以看看有关于孙子时代的典籍小说,《东周列国志》是一部不错的书,就当小说翻翻,学孙子,不要太有功利心,孙子不是灵丹妙药,要学会喝茶慢品。
            还有一本基础读物也很好,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孙子兵法》
            作 者:(春秋)孙武 撰,(三国)曹操 注,郭化若 今译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7-1
            版 次:1 页 数:175 字 数:160000
            印刷时间:2007-3-1 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 I S B N:9787532544400 包 装:平装
            这部书很好,很简洁,治学严谨,值得作为入门的书籍。
            如果要看原文,上述两本书足够了。有关于原文的书,这两本足够了,其他的不要看,看多了会把脑子看糊涂。
            如果你对于孙子兵法考据感兴趣,建议看二本书,就是李零先生的
            1、《孙子》古本研究/李 零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7页.--(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丛刊 ;4) [E892.25/96.3.14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2、《吴孙子发微》/李零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245页.--(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98/E892.25/98.9.3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李零的考据功夫都在这两本书里。考据其实就是练童子功,如果学兵法比作学功夫,考据就是扎马步,如果你觉得你不想学扎马步,就想学九阴真经的,请绕行。所以不要再问我考据重不重要的无聊话题。
            当然还是回归到学习孙子兵法的目的上的话题,如果你只是想把孙子兵法当做“万金油”拿来用,考据的部分可以跳过。
            接下来就是要去理解孙子兵法里面的有关内容和内涵阐释的部分,同样解说的比较好的是两本书
            1、 《兵以诈立》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我读《孙子》
            出版年: 2006-8
            页数: 399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051346
            这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孙子兵法》课程的讲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流畅活泼的语言、丰富具体的资料,向读者展现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兵法著作的内涵,介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兵学知识,并对军事学、思想史、古代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重新全面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获得更真切的兵学知识。把全书分十五讲,约27万字,配图近百幅。
            点评:因为是讲义,所以深入浅出,看得懂,进得去。相当于你在北大听课。
            2、《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洪兵
            洪兵,我国资深战略研究专家,先后担任军事科学院历代战略研究室主任和军事战略研究室主任,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MBA、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全球领导力项目、长江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特邀战略教授。洪兵教授多年从事专业战略研究工作,主持过国家和军队多项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具有深厚的战略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战略研究经验,在国内外战略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点评:对于孙子兵法的内涵解释,中规中矩,有点像武术里面的套路拳法,一开始读不觉得有什么惊人言语,但是看看,对于理解孙子兵法的内涵,绝无坏处,而且会涉及到一些和实际的联系。
            总结:
            《孙子》问世至《解读》出版2500多年期间,《孙子》研究或应用没有出现过“范式”。有代表性的是下述四种情况:
            一是注经解诂。注经解诂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诠释、训诂、校勘,让后人可以正确地理解《孙子》。它由三国时期的曹操首创。思维的特点是引经据典,用自己的理解解释《孙子》原文。从应用看,直接以《孙子》原文指导用兵作战,应用者须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脑力劳动强度很高。
            二是依照军事活动的需要对孙子原文内容作出分类。这类《孙子》研究,有代表性的是郭化若将军的《今译新编孙子兵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此书中把《孙子》13篇原文内容,分为论战争、进攻战、速决战等十三个部分。思维特点是立足于军事活动实际需要的方方面面,找出每一方面的、与之相关的所有《孙子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6-20 09:45
            回复
              二是依照军事活动的需要对孙子原文内容作出分类。这类《孙子》研究,有代表性的是郭化若将军的《今译新编孙子兵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此书中把《孙子》13篇原文内容,分为论战争、进攻战、速决战等十三个部分。思维特点是立足于军事活动实际需要的方方面面,找出每一方面的、与之相关的所有《孙子》原文内容,目的是使《孙子》适应于指导现代军事活动的需要。
              三是寻找军事概念范畴体系。这类《孙子》研究,以吴如嵩《倘佯兵学长河·门墙谈兵》中提出《孙子》的概念范畴体系为代表,它认为体现军事思想本身的逻辑体系的概念范畴体系是“全破”、“庙算”、“虚实”、“形势”、“奇正”、“赏罚”六大范畴为骨架。思维特点是纯理论逻辑化,目的是通过概括出《孙子》的思想体系,找出适应于现代军事活动的指导规律。
              四是贴标签、提口号。引用历史上出现的战例,说它符合《孙子》中的哪一句话。或把人们的成功事例,解释成他们应用了哪句《孙子》原话。思维特点是在战例或事例上贴上某一句原文的标签。有的则泛泛地提出诸如“避实击虚”,“胜于易胜”的口号,希望人们在经济领域内乃至其它非军事领域内自觉去运用。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6-20 09:46
              回复
                上喜马拉雅fm 听搜拆书酱,听他讲白话评析 宋本孙子十一家注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6-20 09:48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6-20 0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