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吧 关注:17,805贴子:736,709
  • 21回复贴,共1

见论“君可自取”之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敬昭烈帝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22 02:47回复
    近两千年来,无数人解读白帝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基本上分为两派:
    一派是真心论,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极度信任,所以宁可让诸葛亮给刘禅取而代之也要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所以这里的“取”是光明正大的“取而代之”的意思。
    另一派是阴谋论,要么说刘备是试探诸葛亮的态度,如果有野心就刀斧手出动,要么说刘备是苦苦哀求,用话来宾着诸葛亮,要脸要面子要千秋美名的诸葛亮自然不好意思再去篡位。所以这里的“取”是如司马懿家族“阴谋篡位”的意思。
    “取”,在古今所有辞典里的所有释义如下:
    作动词:
    1.(捕获时)割下
    2.拿
    3.捕捉,捉拿
    4.收受,索取
    5.选择、选定
    6.容易的征服别国或者打败敌军
    7.迎接
    8.迎娶、娶亲,通“娶”
    9.邀请,召唤
    10.求
    11.招致、遭到
    12.得到;获得;接受
    13.听从;任凭
    14.依托,凭借
    15.治理
    作副词:
    表范围,“才”“仅”
    作助词:
    1.表动态,犹“得”
    2.表动态,犹“着”
    3.通“聚”,会合、集合
    以上是古今词典在“取”音“qǔ”的时候所有的注释,但其中少了一个很常见的解释:决定,决断。
    这个解释的由来是“取决”一词。
    中国无论是现行还是已经废弃不用的词语里,有相当多的二字词语是“叠义词”。即在一个两字词语中其两字字义相近或者相同。
    “取决”一词,在动词里的今文释义是“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来决定”,其完全体是“取决于…”,后面跟“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例如“取决于某人的态度”。在今文中这个词的语序应该是“取于(某人的态度而)决”,但在古文中,譬如“自决”一词,有例句“苟一明大道,施於人世,死无所憾,用是自决。”这句话出自柳宗元《贞符》的序言,亦见于《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九十三·韦王陆刘柳程传》,“柳”即柳宗元。这句话意为“若一旦悟得大道真理,使之流传于人间,虽死无憾,这就是我(所决定)的态度。”
    那么在这句话的语境下,不考虑学究派的词义辨析,在贴合口语环境下,同样可以代替为“这就是我(所选择)的态度”。
    在老百姓的日常口语里,“决定”和“选择”没有什么区别,“我家孩子选择上清华大学”和“我家孩子决定上清华大学”的意思几乎一样,从这个层面分析,代回到“取”字作动词时第五条解释:选择、选定。刘备的“君可自取”就有了另一重意思:“如果刘禅不堪大用或者不成器的话,你就自己做决定吧。”
    这个“决定”是什么?这个语境下可以有两种基本解释和一种隐含解释:
    基本解释1:“朝堂上的事情你自己做决定吧。”
    基本解释2:“还要不要继续辅佐他,是去是留你自己做决定吧。”
    隐含解释:“是辅佐他还是取而代之,你自己做决定吧。”
    先看隐含解释,隐含解释在抛开现实单看语境的前提下可以说得通,但现实是在汉朝四百年的大背景下,从“斩蛇起义”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近四百年君权神授洗脑下来,尤其还有个光武中兴,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民间,“汉朝该是老刘家做天子”这个传统观念的烙印都极深,典型代表就是荀彧。
    因汉高祖白马之盟,定下了“非刘氏不王”的祖训,曹操只是进封魏公,他都激烈地反对,并因此郁郁而终。而关羽北伐时中原腹地对关羽的响应,已经到了让曹操想“迁都以避之”的程度,二爷“威震华夏”,以及等等的东汉朝廷内部对曹操层出不穷的刺杀行动,都反映了这个传统观念的烙印之深刻,非比寻常,应为中国秦汉以来历朝之首。
    那么在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下,季汉以汉王朝正统自居,诸葛亮即便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在法统上是站不住脚的。季汉在一年前虽有夷陵之败,但总体上蜀地还没有崩溃到整体放弃汉朝旗帜的地步,尤其昭烈穆皇后吴氏尚占据中宫,益州派李严身居要职,更加持着托孤大臣的光环,且占位中下层多数的也是益州派。在季汉初建时的益州派进取心强,就连被后世嘲讽为“带投大哥”的谯周,此时也没有在正史时间线里对诸葛亮的南征北伐有任何拖后腿的言论。所以益州派无论从情理上还是法理上,在刘备托孤之后直到建兴十二年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病逝之前这段时间,他们都没有必要跟着诸葛亮一起造反,这不符合他们的实际利益。
    荆州派则主要效忠于刘备、刘禅父子,他们更不可能去和诸葛亮一起造反。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想造反,几乎直接就会变成孤家寡人的状态。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22 02:48
    回复
      再看基本解释2,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且为汉末上承先秦“士为知己者死”风范的代言人,“诸葛亮”们都不允许自己背离或者抛弃自己的主公——并不仅仅是因为现在一些人片面认为的家族利益与其所处的官僚体系利益绑定。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里,这种风骨在河北袁氏旗下尤其之多。沮授、田丰、审配、辛评、荀谌,乃至于昏招频出的郭图、逄纪,也都是宁死不屈,所以演义在曹操破南皮,斩袁谭,收王修时加了一句:“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央视三国则改为曹操破邺城,斩审配时所言)”,所以无论刘禅如何,是智是愚,诸葛亮都不会抛弃刘禅,挂冠而去,而是为季汉政权呕心沥血,尽忠竭智——诸葛亮最后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
      那么结合诸葛亮后来的行为看下来,只有基本解释1可以说得通:“如果刘禅不行的话,朝堂上的事情你自己做决定吧。”可以印证这一条的是《三国志·后主传》刘备册封刘禅为皇太子的册文:“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绶,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和《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以及《后主传》注引《魏略》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国人不疑。”
      另,摘《三国志·后主传》自建兴元年至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诸葛亮病逝之前的记载如下:
      “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是岁,立皇后张氏。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三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臧柯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四年春,都护李严自永安还住江州,筑大城。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从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是岁,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坂,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剌史郭淮于阳溪。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
      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秋八月,都护李严废徙梓潼郡。
      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是岁,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渭滨。”
      按照这个记载,这十二年里基本是刘禅自己做的只有两件事:立张皇后、把两个弟弟改封。而其他的事情基本都是诸葛亮在干什么,实话实说,把这一段几乎照搬到诸葛亮的个人传记里,都一点不显得奇怪,因为这一段里刘禅确实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三国志》和《魏略》这两本是魏晋时代的史书,与诸葛亮,参考价值非常高那么结论已经显而易见: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意思就是:如果刘禅的才能不够的话,朝堂上的事情你就自己做决定吧。
      更重要的一点是,三国志是陈寿根据采访到的史料编撰而成的,其许多地方都有曲笔之处,先主原话是否如此,还是行文时留下了出现歧义的地方,都不得而知。但按照其基本修史原则来看,先主的原话和此处应该差别不大,我个人倾向于只是陈寿行文的遣词造句出现了歧义。
      而陈寿修史时,晋的统治者是司马炎。其和陈寿都属于公认的诸葛亮拥趸,基于这个角度,陈寿想通过行文来表达的先主的意思,和诸葛亮日后的行为来对照,原意应为:刘备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诸葛亮都对刘禅恭敬有加,没有过分的行为——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
      结果这句话在魏晋之后,道德水准就已经被司马家拉低且持续走低,至今已经跌破最低水平线的人们口中,先主和丞相的“相知之雅”就被解读成了“阴谋诡计”。
      只能说,杨慎说得极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22 02:49
      回复
        为啥不能是刘禅如果难当大任就换个人当皇帝。张昭也是可自取,他也有自决的权力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29 18:11
        收起回复
          我比较倾向于刘备赋予诸葛亮废立之权,而诸葛亮也借此摄政。也就是诸葛亮摄政是由刘备亲手赋予的。毕竟在封建王朝是改姓是不容许的,刘备还不至于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无论真心的还是康熙认为的帝王心术,都不妨碍刘备自己要给诸葛亮代天子行政的权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01 16: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