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91贴子:603,111
  • 10回复贴,共1

为何说中国古代是当时人类文明的曙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
“士无恒产”,士,就是各行各业凭借自己才能技能的打工者,拿工资的。给国家打工的公务员,就是拿“俸禄”。
农民有自己田产、家禽、牛羊,他在田地上面耕种,自己种出多少,就收获得多少。
————————
孔子弟子樊迟要向孔子学习耕种,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又说,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有经验的老菜农。这个樊迟啊,碰了一鼻子灰,出去了。估计他还在纳闷:平时老夫子都是诲人不倦的,怎么今天我请教问题,他都爱理不理呢?
孔子的很多弟子后来都从政或者其它文教事业,对孔子来说,你是来学“给别人打工”技能的,不是来学怎么经营你家的田地的。
—————————
士,事也。 ——《说文》
学以居位曰士。 ——《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后汉书·仲长统传》
—————————
古代的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
—————————
也有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
—————————
也有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
在古代,上到天子,下到普通官员,全是替老百姓打工的。他们可以向老百姓收税,工作付出就是保护老百姓,对老百姓负责。
—————————
老百姓的家产和田产到底属于谁的?当然属于老百姓的。但不会属于天子和官员的。
因为古人都认同“天下为公”,就是天下老百姓的。
——————————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姜太公《六韬·文韬·文师》是《六韬》的首篇“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
————————
周朝以及周朝之前,官员是没有俸禄的。那时候,天下是诸侯邦国制,天子所在的中央之国并不大,周王室的费用开销都是中央之国收税来的,他哪里来的钱财给天下发俸禄,而且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地广人稀,根本不现实。所以,那时候是著名的“分封定禄制”。也就是把你分封到一个地方,你有两个权力,也就是社和稷的含义,即(1)教化权力(2)收税权力。并不代表这里的人民和土地是你的私产。但是,你的付出就是要保护当地人民,让其过上安定生活。卿大夫分封的采邑也是如此,收入来源于收税。其中一部分用于俸禄,其它用于武备和管理开销,招募的士兵等工资。
—————
中国的文明就在于厘清了人民和国家天下关系。而不是农奴制社会将农民当做牛马私产。很多人认为“分封制”就是当地土地和人民是他的私产,这就误解了,只是拥有收税的权力。
—————
西汉后,实行郡县制,由于统一收税,官员都是统一发俸禄,也就是钱物,比如铜钱和米胡椒等。
—————
打工也要保证别人衣食无忧,并不是古代公务员不拿钱,拿的少就是好样的。古代是贤能社会,务实。你做出功业了,功绩了,该拿多点,奖励点都没问题。
——————
就如同一个企业,雇主肯定希望雇员做出成绩,才是衡量行不行,给你多点钱,待遇好点,那没问题。如果做的不好,一塌糊涂,就算你不要工资,雇主都不会要你,都对你印象不好。
———————
古代官员退休,有退休金,甚至获得田产,待遇有高有低,退休叫致仕。如果功劳大待遇也好。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28 07:50回复
    “士无恒产”,士,不是像普通老百姓那样经营自己的家产,田产。士,就是替人打工的。也包括替国家打工,那就是公务员。
    有家产田产的老百姓关心自己的收成,经营情况。士,也不是不吃不喝,士也要养家糊口,他关心自己的待遇和工资。对于士来说,衣食无忧了,才能更好的打工。
    所以,对于雇主来说,好的雇员在于做出功绩,功绩做的好,待遇好点也可以,功绩做的差,待遇也就差。并不是一个雇员不拿工资,工资少就光荣,如果做的一塌糊涂,对雇主来说,宁愿不要,要来干嘛,给自己添麻烦。
    士,是靠自己的才能吃饭。所以,古代讲贤能。士的理想也是成就一番功业,自己的志向。所以,有志之士,并不仅仅在意收入待遇好不好,更多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志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28 08:50
    回复
      。。。。。。。。。。。
      士无恒产,必有恒心。民无恒产,必无恒心。
      ———————
      一个雇员一边经营自己家产田产,一边又在打工,分心了,所以,很难做的好。对打工的来说,即便自己没有田产经营,自己能靠自己优秀才能拿到工资待遇也是好的,也能有恒心继续下去。打个十年工也没问题。
      ———
      ———
      对农民来说,如果田产不是他的,种多种少,收成再多,自己拿的都只有那么多,自己也不会多得,所以,自己没有恒产,哪里有恒心。
      —————
      就好像以前吃大锅饭,最后个个偷懒,后来实行“家庭承包制”,农民感觉都是自己的,自己努力干活,收入都是自己的,那干劲多大。干劲就起来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28 09:07
      回复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
        —————————
        国家之道为民生。
        ——————————
        ——————————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传》)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
        《荀子·正论》“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富厚优犹知足,而不得以有余过度”;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礼记·乐记》称:“乐者为同。同则相亲。乐者,天地之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故圣人作乐以应天。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乐其所自生。”
        ————————————
        ————————————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春秋繁露·卷七》)
        ——————————————
        “天生烝民,树君司牧,是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杜佑《通典·州郡序》),
        “天之爱民甚矣,岂可使一人纵于民上,以肆其淫,以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左传·襄公十四年》)。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汉书·本传》)
        “天生烝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史记·孝文本纪》),
        “君道得于下,则休祥著乎上;庶事失其序,则咎征见乎象”(《后汉书·孝桓帝纪》)。
        所以“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吕氏春秋·贵公》),“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汉书·谷永传》)。
        ————————
        以上说明,国家之道为民生,天生民而立之君和辅佐官员,为公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28 11:00
        回复
          说明了。。。。。。。。。
          。。。。。。。
          说明,在古代,君是为了民而设立,为公也。就是君做的事情必须要为公。君,实际就是老百姓的首领。老百姓需要一个首领,带领大家,保护老百姓,为了民生。
          单靠“君”一人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所以,有了许多臣官员辅佐君,这样就组成了国家政府这样的公共体系。里面有君,有辅佐官员,有武备等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28 11:22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28 15:33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28 16:17
              回复
                感觉墨家思想很值得研究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29 07:17
                回复
                  一些人可能就认为中国古代制度不行,说这个制度不先进,先进不先进不说。
                  首先要说,“制度”属于“术”的范围,也就是一些技巧方法论问题。
                  —————
                  因为这个“术”千变万化,不断的在精湛,你说重要,也重要。你像医生医术好,那肯定是不错的。建筑师的建筑技术好也能建筑更好的房子。
                  ——————
                  华夏的文明,首先他不是在讲”术”,他将的是更基础的,“德”来承载“道”,“道”中来产生”术”,然后“物生生”。
                  ———————
                  一个雕刻师,他要在一个木头上雕刻,如果木头是“朽木”,我们知道“朽木不可雕也”。“朽木”就是失德,无德,承载道的根基都是坏的,你要在上面呈现你的“雕刻之道”,用你的精湛“雕刻术”创作出美好作品,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
                  国家的政治之道,都是建立在“德”这个根基上,制度在这个政治之道上“生”,最后让老百姓“生”。如果根基是坏的,整个”道”都无法生,不会生根发芽,老百姓最后也没法“生”。
                  ———————
                  一棵树,它的生长壮大,生机勃勃,营养都来自树根,树根都没营养提供支撑,怎么可能给整棵树木提供生长生机的机会。
                  ———————
                  不是说制度不重要,而是需要根基。
                  ———————
                  人的社会,所有的体系都是人在操作,离不开人。如果人“心术不正”,人们不修德,无道昏庸,都会走歪的,任何制度都会都会走入歧途。不会给老百姓提供“生生不息”。
                  ————
                  如果“人心都烂完了”,大家都不修德,就成“朽木了”,而“朽木不可雕也”,任何道在上面都会误入歧途,任何”术”都会“心术不正”,这个没有前途。你再怎么在上面修房子还是什么,都是搞不好的。
                  ———————
                  中国古代的制度,实际一变再变,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从天下制,到郡县制等等各种制度技巧方法,精益求精。不管怎么变,这个国家之道,都是为民生,初衷,这个是德。如果连德都没有了,制度也好,还是其它,国家的道路到底是不是为”民”,还是“害民”都不知道。
                  —————
                  如果制度方法技巧,确实有利于民生,有利于国强民富,那当然可以。制度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技巧,如果有利当然可以使用。如果不利,当然可以改进,甚至舍弃。一切都是为了初衷,有利的加以使用,不利的加以改进,这个是正常合理的。
                  但是假如把方法与初衷,本末倒置,那肯定会走入歧途。为了初衷而使用方法,而不是为了方法可以舍弃初衷。
                  ——————
                  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华夏古代文明的高尚性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29 09:37
                  回复
                    关于制度的问题,先把“德”,“道”,“术法”搞清楚了,就迎刃而解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6-29 09:50
                    回复
                      关于制度的问题,先把“德”,“道”,“术法”搞清楚了,就迎刃而解了。
                      —————
                      “术法”这个东西,不利则改,有利则用,很合理的做法。
                      什么利?强国富民,生生不息。
                      为什么是生生不息?就好像生意人赚钱,你只想赚一次,还是想长久下去。想赚一次的人,投机倒把都可能,反正有今天就没明天。生生不息,就不一样了,你得务实务本,走正道,保持你的口碑,你的品质,因为你想做长久。
                      国家政治之道,肯定是想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今天,不为明天。
                      ———
                      所以,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术法。但这个德这个初衷是不能变的。走正道肯定是不能变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6-29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