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970贴子:119,963
  • 11回复贴,共1

刘上生 | 他年葬侬知是谁——《葬花吟》与宝黛爱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学刊
原创:刘上生
2024年6月17日写定于深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IP属地:北京1楼2024-07-01 14:39回复
    《葬花吟》与宝黛爱情有无关系?有何关系?历来论者少有涉及。因为《葬花吟》中并无明显爱情内容。林黛玉所有诗词中,只有第34回的《题帕三首》被公认为是言情诗。
    但《葬花吟》并非与宝黛爱情无关。第一,黛玉写作的动因与宝黛情感纠葛密切相关;第二,贾宝玉是《葬花吟》的第一位甚至也许是唯一听者(读者),其后宝黛情事也与听《葬花吟》直接相连。单是这两点就很耐人寻味了。
    显然,这是一个不能放过的问题。


    IP属地:北京2楼2024-07-01 14:40
    回复
      一、相关岂无痕
      第28回叙黛玉作《葬花吟》的缘由时说: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名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①
      晴雯任性不开门引起的黛玉心情的链式反应,随着刺激点的增加,呈现为波澜的向上逆激荡,而非向下的渐平复态势。首先是黛玉以为丫鬟不开门是因为不知道来客身份,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这里的潜台词是表明自己在贾府(特别是与贾母和宝玉)的特殊亲情关系,偏晴雯没有听出来,还在使性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的第一反应是深感“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寄人篱下的不堪。可见身世孤单是林黛玉的内心的至痛点。她对人情世态乃至爱情婚姻的一切感受(如第32回黛玉“无人为我做主”之悲)均与此相关。接着是听到里面宝玉与宝钗的笑语之声,此处写黛玉的心理活动很具体:
      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按:见第26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去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最后是听见院门响了,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黛玉回来“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很明显,黛玉此时的情感不但是前面悲戚呜咽的继续,而且看得出一种几乎失常的崩溃性的负面强度。而这一切,又密切相关于他所见到的宝玉与宝钗的亲近。虽然这种亲近本来是亲情常态,但已经是黛玉无法承受之重。


      IP属地:北京3楼2024-07-01 14:40
      回复
        学者夏薇精辟指出,此处作者用了暧昧之笔。②黛玉的心理被写得有点孩子气,其实黛玉的隐痛乃是笼罩在“金玉姻缘”阴影下的宝玉与宝钗的亲近,而不是所谓宝玉对她的错怪。本来误会宝玉只是这一对小儿女之间的事情,但由于出现了最令黛玉敏感的第三者而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在黛玉看来,宝玉拒自己于门外和近宝钗于院内的对比,表现了宝玉的情感亲疏,他因此怨恨宝玉,也在情理之中。
        论者多将此时期称为宝黛爱情的“试探阶段”。既被有意无意挑明(如第25回凤姐借吃茶打趣黛玉“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又每每被表兄妹的亲情掩盖;既有青春意识的自觉执着,又有个性差异的碰撞磨檫。两人的情感心理并未沟通。即使两人能够心心相印,婚姻的最终决定权也还操持在家长手中。何况处于礼法森严视爱情为“奸淫狗盗”的社会环境压迫(如第27回宝钗偷听到红玉情事时反应)下,恋爱者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第54回贾母斥责小姐“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鬼不像鬼,贼不像贼,那一点儿是佳人?”)。在这种情境下,黛玉的爱情心理只能被压抑和掩盖,并转化为青春和身世的悲伤孤独感。“金玉”之说与心灵隔膜的双重纠结,更使得林黛玉对宝玉产生疏离,转向自我内心。所以,《葬花吟》的起因虽然包含爱情纠葛,但却绝不呈现爱情内容,比较起第45回《秋窗风雨夕》以“离人”暗示相思和两性情感,《葬花吟》的抒情主体是自我封闭的。它完全是黛玉的“自情”之作,是黛玉“感花伤己”的青春悲歌和生命悲歌。


        IP属地:北京4楼2024-07-01 14:40
        回复
          二、“自情”之作
          《葬花吟》的写作意旨是“感花伤己”。与传统的惜花伤春之作不同的是,它以“葬花”为中心意象,突出葬花人的主体人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头提出“有谁怜?”,引出“闺中女儿”,即葬花人。但紧接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的人花对映,这个“知有谁”却无法回答,因为触及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诗的重心移到了葬花人。由于花落(花的生命终结)与人亡的相似与相异,由此展开了葬花人与落花之间的往复关联,而葬花人的主体人格意象得到完美展现。全诗抒情的第一个高潮在对摧残生命的外在环境的揭示: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及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风刀霜剑”,是摧残花的自然暴力,也是葬花人承受的现实压迫,表现了林黛玉的独特敏感。花与葬花人命运相通,所以才会“阶前闷杀葬花人”。但诗歌并不止于写种种“伤神”,而是进一步写葬花人“随花飞到天尽头”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风骨。全诗抒情进入第二个高潮: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一段,实际是葬花情感的社会化,融入正邪美丑强烈对抗的抗争意志和不屈精神。葬花亦为明志,人花合一。抒情格调达到最高峰值。生命是宇宙的存在体,时间尺度(长度)和价值尺度(高度)是其基本维度。时间无法自我把握,价值却可以自我追求,于是有了理想、风骨、情操、意志的坚守。在《葬花吟》里,“香丘”是无法实现的理想,精神的“洁净”却可以对抗现实污淖,“葬花”便是一个象征性行动。弱女子林黛玉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全诗崇高美的最强闪光。它也使得《葬花吟》突破了“伤春”旧意,传达出显示女性独立人格自我觉醒的时代新声。“她时时处处看重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这正是林黛玉不同于园内其他女性的地方。③


          IP属地:北京5楼2024-07-01 14:41
          回复
            然而,由于花的自然命运,葬花人的自我命运,追求抗争者的社会命运都在不可把握之中,全诗终于无法摆脱红颜薄命的宿命观,把“葬花人”的悲剧命运的自我书写推向高潮: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由此看来,对“风刀霜剑”摧残生命的批判,对生命价值“洁来洁去”的坚守和“花落人亡”无可奈何的生命终结感伤既构成了生命之歌《葬花吟》的抒情线索,也成为其理性内涵。花、美、青春、葬花人、女儿甚至整个世界全部融入诗人自我情怀。青春女性美的抗争和毁灭成为“感花伤己”的主旨内核。这样一来,林黛玉“自情”之作的《葬花吟》,也就同时成为了女儿群体悲剧的代言。脂批说“《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④,应该是这个道理。


            IP属地:北京6楼2024-07-01 14:41
            回复
              三、寻求与坚守
              但是,“自情”之作的《葬花吟》,其创作缘由却与爱情密切相关,即使在视爱情非法的语境里,顽强追求自我的林黛玉就没有内心隐秘情感的投影吗?
              细心阅读的人们发现,从开头的“红消香断有谁怜”,到“明年闺中知有谁”,直到“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对“谁”的追问,和对“知(知己者)”的呼唤,既相呼应,又相衔接。“有谁怜”是花对葬花人的呼唤,“知是谁”则是葬花人对未来的悲情。葬花人是花的知己,而葬花人却在寻求知己中迷失。“知”在此句中既有动词探问之意,又有名词“知己”之意。因为“谁”的叩问明确指向个体,故此问显然一语双关。表面上看,是抒发极度的孤独感和命运感,实际上却隐含着对人生知己特别是精神知己的寻求。而这,正是林黛玉爱情婚姻观的核心。在礼法社会里,婚姻只是家长意志和家族利益的两性结合,并没有当事人心灵的位置。林黛玉却明白宣称“我为的是我的心”。第32回写黛玉听到宝玉不避嫌疑在袭人湘云前“一片真心称扬于我”,“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的激动心情,首先就是因为“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可见。黛玉在极度的人生孤独和精神孤独中,是以寻求人生知己精神知己为目标,而并非婚姻契约生活伴侣。这符合作者设计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前世情缘内涵,也符合宝黛从相见相知到相爱的现实历程。《葬花吟》正是黛玉在寻求知己即相知过程中的情感结晶。
              林黛玉不同于传统淑女,她有着鲜明的人格追求和情操坚守。《葬花吟》中,集中用了“艳骨”“净”“风流”“洁”等褒义词语借花明志,而“洁净”更是标识性词语。从贾宝玉对“清净女儿”的标榜,到林黛玉坚持花冢葬花“岂不干净”的议论(第23回),到《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命誓言,都明显包含着与“浊世”“浊臭男人”甚至“浊玉”的对立。第26回所说要告宝玉,正是因为宝玉妄改《西厢记》唱词露骨地用“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进行言语性挑逗伤害了黛玉和他们之间的纯真感情。由此可见,《葬花吟》对洁净情操的强调和坚守,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情感追求划出了红线。


              IP属地:北京7楼2024-07-01 14:42
              回复
                寻求知己,坚守洁净。这就是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发出的爱情声音。由于此时黛玉既深感“风刀霜剑”的现实压迫⑤,又在“金玉”阴影下对宝玉多情性格尚不能解除疑虑,即尚不能视宝玉为“知己”,而宝玉身上也确实存在不能令黛玉满意和放心的弱点,因而《葬花吟》的写作虽与宝黛情感纠葛紧密相关,却深隐其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凸显为不断叩问“有谁怜”“知是谁”的极其强烈的孤独感命运悲伤感,甚至直面死亡这个青春少女完全回避的问题,并与小说悲剧结构融为一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以《葬花吟》成为小说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以至具有某种预言或谶语性质。明义诗云“伤心一首葬花吟,似谶成真自不知”,他看到了曹雪芹《红楼梦》初稿的黛玉结局。但笔者不认为“他年葬侬知是谁”等诗末几句主要起谶语作用。联系写作具体情境,可知诗句是在表达寻求知己而不得的极度孤独悲伤的现实情感。当然,结果是寻得知己而不得,这就使诗句具有某种宿命意味了。⑥


                IP属地:北京8楼2024-07-01 14:42
                回复
                  四、“共情”的宝玉
                  在黛玉《葬花吟》结尾“知是谁”“两不知”的极度绝望孤独中渴望知己的呼唤中,贾宝玉作为唯一的听者出现,当然绝非偶合。
                  第28回第一段详写贾宝玉听到黛玉《葬花吟》的感受,现将原文及相关脂批录下:
                  ……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对照《葬花吟》和宝玉听后感想两段是很有意义的。
                  宝黛二人是大观园唯一的共同葬花者。第23回与黛玉一起葬花,和这次手捧落花来到花冢,都表明了他与黛玉“洁净”生命价值观的一致。听《葬花吟》时“点头感叹”正是这种知己认同感的自然流露。但是,宝黛处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现实感受和生命认知的差异,宝黛都惜花,但宝玉视花为“他者”,而黛玉视为“我者”。《葬花吟》的最大冲击在诗末“他日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极度孤独感和生命终结感,使宝玉“恸倒在山坡上”,这是林黛玉敏感生命规律和现实人情世态的悲观主义(第31回所谓“喜散不喜聚”)对贾宝玉沉迷于享受幻想的理想主义(所谓“喜聚不喜散”)的冲击和瓦解,同时又表明贾宝玉对林黛玉渴求人生知己精神知己的爱情心理的强烈共鸣。这也许就是甲戌批所谓“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⑦的意思。


                  IP属地:北京9楼2024-07-01 14:42
                  回复
                    但作者并没有掩饰回避宝黛的思想性格差异,即所谓“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在他的笔下,宝玉的“心动肠碎”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他的思绪在延伸,“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这里有三个人的名字,应该是代表了不同身份(贵族小姐、侍妾、丫鬟,似乎与“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相应,但是不知为何从梦境进入贾宝玉的显意识)的年轻女儿。其中宝钗、袭人二人是除黛玉外与宝玉较亲近者,香菱接触少见,也许宝玉对其不幸较多关注同情(见第62回),总之,她们代表了宝玉关注的“女儿”群体。贾宝玉进而推想及自身“不知何在何往”,又进而推想及“斯处斯园斯花斯柳”“不知当属谁姓”。这里的推想内容,已经不止是青春和生命,还包括自然社会面貌的变化甚至剧烈变迁。也即是说,贾宝玉此时是在关怀有情无情的所有众生,这才会产生欲“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的出世解脱之想,进入佛禅境地。脂批所谓“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天性”。有学者把贾宝玉的这种慈悲情怀称为“无缘慈悲”,说“贾宝玉的悲天悯人,没有世俗缘由(功利原因),也没有特定对象”,是慈悲的最高境界。⑧贾宝玉不仅是女儿世界的“多所爱者”,也是具有儒家仁爱情怀和佛家慈悲情怀的大爱者。这是作者对理想人性追求的的创作设定。出世乃是“爱人者败亡的逃路”。他对黛玉一再发誓“你死了我做和尚”而非殉情,小说最后设计黛死钗嫁宝玉出家,都符合这种“情不情”的天性。普遍关怀的“共情”与林黛玉的自我关怀的“自情”,在关怀对象上显然是不同的,但在“重情”即肯定人的自我个性和天性,肯定个体生命价值,并以此对抗反人性的礼教秩序这个基本点上是共同的。贾宝玉的两性之爱钟情于黛玉,这是黛玉所期待的;但宝玉人世关怀普及众生,这是黛玉所不能及的;而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弱点又在与黛玉的恋爱中得到矫正。这正是宝黛虽然性格不同却终能成为生死不渝的知己爱人的根本原因。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7-01 14:43
                    回复
                      《葬花吟》的生命价值观和“红颜薄命”感伤进一步拉近了宝黛,特别是宝玉对黛玉内心悲苦的认识。把第23回《四时即事诗》与第28回《红豆曲》比较,可以看到“女儿”在贾宝玉笔下从“他者”变成了“我者”,以至成为她们的代言。第28回宝玉参与薛蟠、冯紫英、蒋玉菡及妓女云儿的聚会,薛蟠要行酒令取乐。宝玉提出以女儿为题,说悲愁喜乐,并带头作了第一支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贾宝玉的这支曲,开宗明义写“相思”之情,实际上是把《葬花吟》隐藏的爱情内容明朗化了,可以看作《葬花吟》的补充和延续。贾宝玉别开生面的酒令设置和《红豆曲》的创作,使得纨绔公子的酒色娱乐,渗透了严肃的人文关怀内容,这显然与他刚刚听到《葬花吟》而受到的强烈震撼有关。⑨叙事情境相连,《红豆曲》与《葬花吟》因此共同构成了《红楼梦》女儿薄命的交响绝唱。
                      宝玉听《葬花吟》导致了宝黛又一次和解,但《葬花吟》对两性情感的封闭终究还是弱化了它推动爱情进展的作用,宝黛二人此时还在寻求互认“知己”的路上。现实压迫、性格差异和情感磨檫在所难免。在第28回宝玉以“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衷情之言尽释黛玉误会后,接着还发生了密度很大的几次黛玉生气,以至第29回因提亲引起砸玉大闹,32回因史湘云金麒麟引起的疑忌等等。这一过程,直到第32回面对人生道路的回答,宝玉“诉肺腑”,黛玉“轰雷掣电”地受到震撼,才实现了阶段性地转折。第34回宝玉赠帕黛玉题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这里的“为谁”已完全不同于《葬花吟》“知是谁”的茫然寻求,而是明知故问的设辞了。程本此处将“叫人焉得不伤悲”改为“为君那得不伤悲”,回答似更明白,却缺含蓄。因为宝黛互认“知己”的过程已经完成了。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7-01 14:43
                      回复
                        注释:
                        ①本文所引《红楼梦》原文,均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夏薇《文本与视觉:〈红楼梦〉人物图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225至228页。
                        ③参见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载《红楼梦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95至97页。
                        ④【法】陈庆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506页。
                        ⑤参见刘上生《黛凤的空中碰撞》,《红楼梦学刊》微信公众号2024年5月28日。
                        ⑥参见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版电子版1027至1041页。
                        ⑦【法】陈庆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508页。
                        ⑧刘再复《贾宝玉论》,三联书店2014年版,9至10页。
                        ⑨参见刘上生《探骊——从写情回目解味〈红楼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148至159页。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7-01 14: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