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吧 关注:461,446贴子:2,260,716
  • 0回复贴,共1

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说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瘿病概述
瘿病,又名瘿气、瘿瘤,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西医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瘿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yè)、鹿靥等。
《圣济总录.瘿瘤门》云:"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其从病因角度对瘿病进行了分类。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提出瘿病可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出,瘿又称为瘿气、影袋,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
辨证论治1.气郁痰阻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
本方由昆布、海带、海藻、海螺蛸、海蛤壳、青木香、青陈皮组成。若肝气不疏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棟子;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木蝴蝶、射干。
2.痰结血瘀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本方由海藻、昆布、海带、青皮、陈皮、半夏、浙贝母、连翘、甘草、当归、独活、川芎组成。若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枳壳;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山药;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僵蚕、穿山甲等;若结块坚硬且不可移者,可酌加土贝母、莪术、山慈菇、天葵子、半枝莲、犀黄丸等。
3.肝火旺盛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luǒ)丸。
栀子清肝汤由柴胡、栀子、丹皮、当归、白芍、牛蒡子、川芎、茯苓组成;消瘰丸由玄参、牡蛎、浙贝母组成。前方清肝泻火;后方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若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瘿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天王补心丹由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桔梗、辰砂组成;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川棟子组成。前方滋阴清热,宁心安神;后方养阴疏肝。若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鳖甲、白芍;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山药、麦芽;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甲、桑寄生、牛膝、女贞子;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瘿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
病因病机
瘿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情志内伤、饮食及土失宜、体质因素等,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
1.情志内伤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则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正如《诸病源候论瘿候》说:"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动气增患"。《济生方.瘿瘤论治》说:"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2.饮食及水土失宜饮食失调,或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一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则发为瘿病。《圣济总录》所谓的"泥瘿"即由此所致。《诸病源候论瘿候》谓"饮沙水""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容易发生瘿病。《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也说:"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这些均说明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
3.体质因素妇女以肝为先天,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机复杂,病程缠绵难愈。
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本病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则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瘿病日久,在损伤肝阴的同时,也会伤及心阴,出现心悸、烦躁、脉数等症。
本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当出现烦强不安、谵言妄语神昏、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结节高低不平者,可能恶变,预后不佳。
诊断与鉴别(一)诊断
1.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二)鉴别诊断
瘰疬与瘿病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数目多少不等。
辨治备要(一)辨证要点1.辨痰与瘀
本病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临床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当从痰论治,重在理气化痰;本病日久,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于颈前,临床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当从瘀论治,重在活血化瘀。
2.辨火旺与阴伤
本病常表现为肝火旺盛及阴虚火旺之证。如兼见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二)治法方药
瘿病以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1.根据不同的病机施以相应的治法及用药。
如火盛,宜清热泻火,药用丹皮、栀子、夏枯草等;如痰凝,宜化痰散结,药用海藻、昆布、浙贝母、瓜蒌等;如血瘀,宜活血软坚,药用赤芍、川芎、桃仁、炮山甲等。本病后期,多出现由实转虚。如阴伤,宜养阴生津,药用生地、元参、麦冬、沙参等;如气虚,宜益气健脾,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气阴两虚者,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黄精等。
2.不同疾病阶段用药有所不同。
瘿病早期期出现眼突者,证属肝火痰气凝结,应治以化痰散结,清肝明目,药用夏枯草、菊花、、青葙子、石决明等。后期出现眼突者,为脉脉络涩滞,瘀血内阻所致,应治以活血散瘀,益益气养阴,药用丹参、赤芍、枸杞子等。
3.谨慎应用含碘药物。
许多消瘿散结结的药物,如四海舒郁丸中的海带、海藻藻、海蝶蛸、海蛤売等含碘量都较高,临证证时须注意,若患者确系碘缺乏引起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此类药物可以适量使用,若属甲甲状腺功能亢进之症,则使用时需慎重。
临证要点
1.瘿病存在痰瘀证候,临证尚需分清ニ者先后及主次关系,辨其偏瘀血、偏痰结、、兼夹虚实及寒热的不同。宜参考病程长短、甲状腺肿大有无结节肿块,加以区别。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确定化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血;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
2.重视情志,治中有防。忧思日久,肝气失条,气机郁滞,易形成此病,每遇情志刺激可使病证加重。凡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临床常用疏肝理气解郁之法。
预防调护
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以及针对水土因素调节饮食,是预防瘿病的重要方面。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采用碘化食盐(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化钠或碘化钾)预防。此外,应当实行"科学补碘、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多不少"的补碘方针。实行有区别的在碘缺乏地区的补碘政策。在高碘和碘充足地区停止供应碘盐,在碘缺乏地区实行剂量有区别地补碘,做到缺多少补多少。
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
小结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引起,并与体质有密切关系。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原理,初病为气郁痰阻,久则痰结血瘀,部分痰气郁结化火,出现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阴虚火旺等变化。治疗瘿病的主要原则是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可针对不同的证候选用适当的方药。对本病的预防应防止情志内伤并注意饮食调摄。
名医经验
当代治疗瘿病的临床经验当以治肝为主,以疏肝清肝养肝为本。赵国岑提出在此基础上佐以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之法标本兼治,选药以柴胡、枳壳、香附多见。米烈汉亦以此三种中药为君,主治情志不调、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之瘿病。朱明方在临床中以柴胡疏肝散"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和化痰软坚之药,并配以滋阴养血之品。这些经验都推动了瘿病的临床进展。
段富津认为,甲状腺疾病与肝关系密切,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肝气郁结"。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若长期精神抑郁或猝暴悲怒,而使肝失条达之性,疏泄失职,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导致津液不归正化而凝聚为痰,痰气互结与瘀血相搏则瘿肿而硬。肝气郁久化火,而见急躁、易怒、口苦等症。肝病及胃,胃热则消谷善饥。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出现倦怠乏力、消瘿、便溏、胫肿等症。肝火上灼心阴,母病及子,而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怔忡、烦躁不寐、多汗、舌红、脉细数等。久病及肾,水不涵木,可致阳亢风动,则手足震颤。以上种种病变,纷繁复杂,临证治疗,应谨守病机,勿忘其本在肝。瘿肿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特征,皆由气、血、痰或单一或相兼结而成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结者散之",临床治疗常用理气、化痰、活血、清热等散结法,应用时尚须根据辨证论治加以灵活运用,方能取良效。
古籍摘要
《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医学入门》:"瘿、瘤所以两名者,以瘿形似樱桃,一边纵大亦似之,槌槌而垂,皮宽不急。原因忧惠所生,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
《外台秘要·瘿病方》:"《小品》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其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
《外科正宗·瘿瘤论》:"切不可轻用针刀,掘破出血不止,多致立危,久则脓血崩溃,渗漏不已,终致伤人。"


IP属地:山东1楼2024-07-07 21: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