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有六千年的文化史(以邳州大墩子文化为起点),如果将这6000年分为四段,每1500年为一段,那么徐州文化脉络的进程如下:
【远古(6000年前到4500年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2b56c619bc451daf6f60ce386fd52a5/ae8658df8db1cb13b034c82c9b54564e92584b5b.jpg?tbpicau=2025-03-02-05_0cecdfbf38a426d492a4d4dfc9980251)
远古时期,徐州属于大汶口文化(因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刘林、梁王城遗址和新沂花厅、小徐庄等众多史前遗址反映了徐淮地区的文明曙光。该文化的种族通常被认为是东夷少皞族,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古籍记载:“彭城金氏,少昊金天氏之后。”《孔子家语》则说:“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大约4500年前,蚩尤率九黎族北上,登九淖以伐空桑,于宇少昊,以临四方。专家推测,良渚文化后期,由于海侵,良渚先民不得不迁移,他们跨过长江向北走,在新沂花厅这个地方和大汶口古国发生了战争,征服了少昊族,最终被炎黄集团打败。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之于青丘(今鲁西南)。黄帝初都彭城,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
【上古(4500年前到3000年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19942055fd8bc3ec60806c2b28ba6c8/96da37adcbef7609862e6ea068dda3cc7cd99e93.jpg?tbpicau=2025-03-02-05_8e4dea5a4ef5a68bbd36cc5ec9ac14c2)
大汶口文化消亡后,徐州属龙山文化(因山东济南龙山镇得名)。1955年5月,云龙山东麓发现了下园墩文化遗址,这一特征明显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300年左右。可以说,下园墩龙山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徐州城市的直接先民。从夏至商早期,徐州地区为东夷土著岳石文化的范围(因山东平度东岳石村而得名)。尧封黄帝的后裔彭祖建立大彭氏国,禹封伯益之子若木建立徐国,都是东夷土著的重要方国,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直到商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徐州地区西部属中原殷商,东部仍属东夷部落。铜山丘湾的祭祀遗迹所发现的社祀遗址反映了东夷人的祭祀风俗,当时居住这里的东夷人保持着颇为野蛮残忍的习俗,他们把活人杀死来进行社祀,中心的大石是被祭祀的社主。而徐州高皇庙等遗址的发掘,说明该区的东夷文化也受到商文化的强烈影响。
【中古(3000年前到1500年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90d829fb003738dde4a0c2a831bb073/59e0c5fdfc039245f6841c30c194a4c27d1e258e.jpg?tbpicau=2025-03-02-05_4749df1f9633e5ab7c4b2a70d3bbcbe8)
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周公之时,命伯禽之鲁,而徐戎淮夷并兴。周无徐州,并入于青兖州。或谓:“泗上为徐州,鲁也。”徐偃王时,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春秋时,彭城为宋邑,鲁国圣人孔子观洪于徐州吕梁。战国时,彭城据考证为宋国陪都,亚圣孟子在此首次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此时的彭城位于徐国、宋国、鲁国三方的交界处,当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吴灭徐(越灭吴、楚灭越)、楚灭鲁、齐灭宋后,原宋国之地被齐楚魏三国瓜分,丰邑属魏,沛县属楚,彭城、下邳先属齐,后属楚。这时的徐州则处于楚、齐、魏三国交界。生于丰邑(魏),长于沛县(楚)的刘邦,与卢绾俱学书(齐鲁儒家文化),其四弟刘交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荀子的门人浮丘伯。秦楚之际,张良在下邳受太公兵法(齐人姜子牙作),并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汉朝建立后,楚王韩信于汉五年二月整理《孙子兵法》(齐人孙武作)。韩信被废后,刘交至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因此,徐州在汉代迎来首个文化高峰。徐州文化以徐文化(东夷文化+彭祖文化)为远源,兼容南北和中原文化精神。因北接齐鲁,西联中原,南襟吴越,徐州文化带有明显的齐鲁文化(其本质是东夷文化)色彩,同时又吸纳中原、吴越等优秀文化精神,融合发展为楚汉文化。楚汉文化的本质是徐州文化广泛融合了以楚文化为主的周边地域文化因素,而齐鲁文化的南渐塑造了徐州好学习、尚礼义、重廉耻的民风特色。这里的楚主要指西楚,自淮以北。其俗剽轻,易发怒。《汉书·地理志》云:“沛楚之失,急疾颛己。”《通典》则记载:“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徐州因为长期战乱,儒学衰落,但仍然和兖州习俗相似。
【近古(1500年前——至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bf20f3236cf3bc7e800cde4e101babd/017e49c2d56285353926211ed6ef76c6a6ef63fe.jpg?tbpicau=2025-03-02-05_b0b1731b8a0a148126b6cae1aff405f2)
隋朝以后,州从省级单位变成市级单位。徐州先后属于河南道(唐)、武宁军(五代)、京东路(北宋)、山东路(伪齐)、山东路(金)、徐州行省(金末)、河南江北行省(元)、南直隶(明)、江南省(清顺治二年)、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清顺治十八年)、江南右布政使司江苏(清康熙六年)、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江淮省(清光绪三十年)、江苏省(民国)、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1942-1944)、淮海省(1944-1945)、江苏省(1945-1948)、山东省(1948-1952)、江苏省(1953-至今)。可以看出大致上元朝之前徐州为北属,元朝以后徐州为南属。这是因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推行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钱穆先生就曾分析过:“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徐州虽然在元朝以后长期属于南方省份,其文化依旧是北方文化。《隋书·地理志》称徐州:“其在列国,则楚、宋及鲁之交。考其旧俗,人颇劲悍轻剽,其士子则挟任节气,好尚宾游,此盖楚之风焉。大抵徐、兖同俗,故其馀诸郡,皆得齐、鲁之所尚。莫不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得洙泗之俗焉。”陈师道学记按《通志》:霸者之馀,以武为俗。《宋史·地理志》:俗多楚音,朴直舒徐。《太平寰宇记·徐州》:风俗好尚与邹鲁同,无林泽之饶,俗广义爱亲,趋礼乐,好敦行。“徐沛之间,邹鲁所邻,质实近本。”丰县“地邻邹鲁,夙有儒风;然俗好刚劲,尚气节,轻剽急疾,虽庸下,莫肯少俯。”沛县“地邻邹鲁,务稼穑,尚礼义。”萧县“地背汴面淮,介乎徐、宋、邹、鲁之交。人多刚劲,务稼穑,尚礼义。”铜山“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清《徐州府志》说这里“其俗好勇尚气,秀杰者多倜傥非常之士,而黠骜者亦剽悍而难驯。”可见徐州的风俗文化既有西楚的勇悍轻剽,也有齐鲁的崇文尚礼。易中天在参加“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时,以“楚汉文化和魅力徐州”为题,论证说:“徐州受到了来自最邻近的齐鲁文化圈强有力的影响,成就了较为明显的带有豪爽大气、精干、讲究情义的性格特点……在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楚人重情,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谈到的徐州文化特征,以及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有情有义。”古人说:“河南、山东、徐沛之间乃中原都会之区”,故时至今日,徐州也是和河南、山东等地一起划分到“华北平原文化区”,华北平原文化的特征就是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苏洵有诗曰:“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孔子虽为兖产,实徐产也。徐州对汉文化形成发展的六大贡献,其中就有发扬了儒家文化。2008年,全球首家"孟子学院"在徐州诞生。由江苏师范大学、邹城市文物旅游局、徐州孟氏宗亲会合作共建。
正是因为古代徐州地处齐鲁、楚、宋文化的接触地带,多元地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与涵化,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边际性文化区域(楚汉文化,或徐淮文化)。同时这与徐州和徐州人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之前用大号发了一些徐州和山东二者之间文化渊源的帖子,既没有贬低徐州,也没有吹捧山东,却在徐州城建吧遭到一些文化欠缺、素质低下之人的围攻。他们有的披着“高祖刘邦”的马甲恶意贬低儒家文化,殊不知高祖令儒生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晚年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他们有的起个“醉卧督公湖”的网名,却不知督公湖这个名字源自山东人贾三近。相传明朝大儒贾三近(督公)在此隐居,贾三近因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又兼督察之职,朝野尊之为“督公”,故此湖得名督公湖。他们有的顶着外省的IP,已经逃离自己的家乡,却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指手画脚。他们有的叫什么褚福省,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黑子,文化水平可以说一点没有,只知道污言秽语搞地域攻击和人身攻击,挑拨徐州和外省的关系,给徐州拉仇恨抹黑。还有一些曾经被我怼过的手下败将,至今对我怀恨在心,在一起臭味相投沆瀣一气。还有个别不分青红皂白的吧务,单方面的对我删帖封号,却对别人骂我的言论视而不见。历史上徐州曾被曹操和脱脱屠城,明朝又经历了五次灭顶之灾的水患。今天的徐州人,大部分都是后来迁入的。这些喷子没搞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徐州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包容多元的文化,徐州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各地移民形成的。大部分的徐州人,和大部分的山东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是一小撮山东人和一小撮徐州人在那互相攻击而已,而有些徐州人却妄图代表整个徐州,不仅要骂全部的山东人,还要在我的帖子里面撒泼,仿佛谁要是不和它们一起痛骂山东,就要被它们开除徐州籍一样。据统计。徐州省外流入人口规模位居前3位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山东和河南,流入人口分别为9.82万人、4.36万人和3.1万人(安徽主要是原属徐州的萧砀人)。祖籍山东的徐州人更是数不胜数,如李保田、宫鲁鸣、王民、范明等等。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首先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强辐射力,加强和周边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入城市,甚至国际化都市。但现在却有一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辈,整天想着赶走山东人、禁止山东人来徐州工作,这样的嘴脸让人不齿。作为一个热爱徐州、维护徐州多年的徐州土著,就因为千百年前祖上曾在山东生活过,就因为没有在贴吧里跟它们一样对山东破口大骂,竟然被一帮无耻之人围攻,实在令人失望。小黑子翻遍了我的主题帖,都没有找到一条我骂徐州的记录。由于大号还在封禁中,所以这也是我在徐州城建吧发布的最后一个主题贴了。以后如果没有人回复我,我也不会主动去那里发帖了。因为在徐州城建吧这个地方,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热爱徐州历史、研究徐州文化的人得不到尊重,而那些拿徐州当挡箭牌到处引战的人却大行其道。除了给徐州招黑之外,它们对徐州没有任何贡献。让它们承认徐州文化受齐鲁文化影响,就如同让它们认可自己的杀父仇人一样。言尽于此,帖子我也会转到其他吧,毕竟是花了时间写的,吧务想删便删,确实垃几堆里容不下干净的纸。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徐州的文脉传承还任重道远,城建吧里垃几只会拉低徐州整体的素养。
【远古(6000年前到4500年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2b56c619bc451daf6f60ce386fd52a5/ae8658df8db1cb13b034c82c9b54564e92584b5b.jpg?tbpicau=2025-03-02-05_0cecdfbf38a426d492a4d4dfc9980251)
远古时期,徐州属于大汶口文化(因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刘林、梁王城遗址和新沂花厅、小徐庄等众多史前遗址反映了徐淮地区的文明曙光。该文化的种族通常被认为是东夷少皞族,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古籍记载:“彭城金氏,少昊金天氏之后。”《孔子家语》则说:“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大约4500年前,蚩尤率九黎族北上,登九淖以伐空桑,于宇少昊,以临四方。专家推测,良渚文化后期,由于海侵,良渚先民不得不迁移,他们跨过长江向北走,在新沂花厅这个地方和大汶口古国发生了战争,征服了少昊族,最终被炎黄集团打败。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之于青丘(今鲁西南)。黄帝初都彭城,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
【上古(4500年前到3000年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19942055fd8bc3ec60806c2b28ba6c8/96da37adcbef7609862e6ea068dda3cc7cd99e93.jpg?tbpicau=2025-03-02-05_8e4dea5a4ef5a68bbd36cc5ec9ac14c2)
大汶口文化消亡后,徐州属龙山文化(因山东济南龙山镇得名)。1955年5月,云龙山东麓发现了下园墩文化遗址,这一特征明显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300年左右。可以说,下园墩龙山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徐州城市的直接先民。从夏至商早期,徐州地区为东夷土著岳石文化的范围(因山东平度东岳石村而得名)。尧封黄帝的后裔彭祖建立大彭氏国,禹封伯益之子若木建立徐国,都是东夷土著的重要方国,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直到商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徐州地区西部属中原殷商,东部仍属东夷部落。铜山丘湾的祭祀遗迹所发现的社祀遗址反映了东夷人的祭祀风俗,当时居住这里的东夷人保持着颇为野蛮残忍的习俗,他们把活人杀死来进行社祀,中心的大石是被祭祀的社主。而徐州高皇庙等遗址的发掘,说明该区的东夷文化也受到商文化的强烈影响。
【中古(3000年前到1500年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90d829fb003738dde4a0c2a831bb073/59e0c5fdfc039245f6841c30c194a4c27d1e258e.jpg?tbpicau=2025-03-02-05_4749df1f9633e5ab7c4b2a70d3bbcbe8)
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周公之时,命伯禽之鲁,而徐戎淮夷并兴。周无徐州,并入于青兖州。或谓:“泗上为徐州,鲁也。”徐偃王时,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春秋时,彭城为宋邑,鲁国圣人孔子观洪于徐州吕梁。战国时,彭城据考证为宋国陪都,亚圣孟子在此首次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此时的彭城位于徐国、宋国、鲁国三方的交界处,当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吴灭徐(越灭吴、楚灭越)、楚灭鲁、齐灭宋后,原宋国之地被齐楚魏三国瓜分,丰邑属魏,沛县属楚,彭城、下邳先属齐,后属楚。这时的徐州则处于楚、齐、魏三国交界。生于丰邑(魏),长于沛县(楚)的刘邦,与卢绾俱学书(齐鲁儒家文化),其四弟刘交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荀子的门人浮丘伯。秦楚之际,张良在下邳受太公兵法(齐人姜子牙作),并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汉朝建立后,楚王韩信于汉五年二月整理《孙子兵法》(齐人孙武作)。韩信被废后,刘交至楚,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因此,徐州在汉代迎来首个文化高峰。徐州文化以徐文化(东夷文化+彭祖文化)为远源,兼容南北和中原文化精神。因北接齐鲁,西联中原,南襟吴越,徐州文化带有明显的齐鲁文化(其本质是东夷文化)色彩,同时又吸纳中原、吴越等优秀文化精神,融合发展为楚汉文化。楚汉文化的本质是徐州文化广泛融合了以楚文化为主的周边地域文化因素,而齐鲁文化的南渐塑造了徐州好学习、尚礼义、重廉耻的民风特色。这里的楚主要指西楚,自淮以北。其俗剽轻,易发怒。《汉书·地理志》云:“沛楚之失,急疾颛己。”《通典》则记载:“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徐州因为长期战乱,儒学衰落,但仍然和兖州习俗相似。
【近古(1500年前——至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bf20f3236cf3bc7e800cde4e101babd/017e49c2d56285353926211ed6ef76c6a6ef63fe.jpg?tbpicau=2025-03-02-05_b0b1731b8a0a148126b6cae1aff405f2)
隋朝以后,州从省级单位变成市级单位。徐州先后属于河南道(唐)、武宁军(五代)、京东路(北宋)、山东路(伪齐)、山东路(金)、徐州行省(金末)、河南江北行省(元)、南直隶(明)、江南省(清顺治二年)、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清顺治十八年)、江南右布政使司江苏(清康熙六年)、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江淮省(清光绪三十年)、江苏省(民国)、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1942-1944)、淮海省(1944-1945)、江苏省(1945-1948)、山东省(1948-1952)、江苏省(1953-至今)。可以看出大致上元朝之前徐州为北属,元朝以后徐州为南属。这是因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推行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钱穆先生就曾分析过:“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徐州虽然在元朝以后长期属于南方省份,其文化依旧是北方文化。《隋书·地理志》称徐州:“其在列国,则楚、宋及鲁之交。考其旧俗,人颇劲悍轻剽,其士子则挟任节气,好尚宾游,此盖楚之风焉。大抵徐、兖同俗,故其馀诸郡,皆得齐、鲁之所尚。莫不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得洙泗之俗焉。”陈师道学记按《通志》:霸者之馀,以武为俗。《宋史·地理志》:俗多楚音,朴直舒徐。《太平寰宇记·徐州》:风俗好尚与邹鲁同,无林泽之饶,俗广义爱亲,趋礼乐,好敦行。“徐沛之间,邹鲁所邻,质实近本。”丰县“地邻邹鲁,夙有儒风;然俗好刚劲,尚气节,轻剽急疾,虽庸下,莫肯少俯。”沛县“地邻邹鲁,务稼穑,尚礼义。”萧县“地背汴面淮,介乎徐、宋、邹、鲁之交。人多刚劲,务稼穑,尚礼义。”铜山“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清《徐州府志》说这里“其俗好勇尚气,秀杰者多倜傥非常之士,而黠骜者亦剽悍而难驯。”可见徐州的风俗文化既有西楚的勇悍轻剽,也有齐鲁的崇文尚礼。易中天在参加“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时,以“楚汉文化和魅力徐州”为题,论证说:“徐州受到了来自最邻近的齐鲁文化圈强有力的影响,成就了较为明显的带有豪爽大气、精干、讲究情义的性格特点……在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楚人重情,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谈到的徐州文化特征,以及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有情有义。”古人说:“河南、山东、徐沛之间乃中原都会之区”,故时至今日,徐州也是和河南、山东等地一起划分到“华北平原文化区”,华北平原文化的特征就是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苏洵有诗曰:“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孔子虽为兖产,实徐产也。徐州对汉文化形成发展的六大贡献,其中就有发扬了儒家文化。2008年,全球首家"孟子学院"在徐州诞生。由江苏师范大学、邹城市文物旅游局、徐州孟氏宗亲会合作共建。
正是因为古代徐州地处齐鲁、楚、宋文化的接触地带,多元地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与涵化,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边际性文化区域(楚汉文化,或徐淮文化)。同时这与徐州和徐州人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之前用大号发了一些徐州和山东二者之间文化渊源的帖子,既没有贬低徐州,也没有吹捧山东,却在徐州城建吧遭到一些文化欠缺、素质低下之人的围攻。他们有的披着“高祖刘邦”的马甲恶意贬低儒家文化,殊不知高祖令儒生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晚年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他们有的起个“醉卧督公湖”的网名,却不知督公湖这个名字源自山东人贾三近。相传明朝大儒贾三近(督公)在此隐居,贾三近因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又兼督察之职,朝野尊之为“督公”,故此湖得名督公湖。他们有的顶着外省的IP,已经逃离自己的家乡,却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指手画脚。他们有的叫什么褚福省,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黑子,文化水平可以说一点没有,只知道污言秽语搞地域攻击和人身攻击,挑拨徐州和外省的关系,给徐州拉仇恨抹黑。还有一些曾经被我怼过的手下败将,至今对我怀恨在心,在一起臭味相投沆瀣一气。还有个别不分青红皂白的吧务,单方面的对我删帖封号,却对别人骂我的言论视而不见。历史上徐州曾被曹操和脱脱屠城,明朝又经历了五次灭顶之灾的水患。今天的徐州人,大部分都是后来迁入的。这些喷子没搞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徐州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包容多元的文化,徐州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各地移民形成的。大部分的徐州人,和大部分的山东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是一小撮山东人和一小撮徐州人在那互相攻击而已,而有些徐州人却妄图代表整个徐州,不仅要骂全部的山东人,还要在我的帖子里面撒泼,仿佛谁要是不和它们一起痛骂山东,就要被它们开除徐州籍一样。据统计。徐州省外流入人口规模位居前3位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山东和河南,流入人口分别为9.82万人、4.36万人和3.1万人(安徽主要是原属徐州的萧砀人)。祖籍山东的徐州人更是数不胜数,如李保田、宫鲁鸣、王民、范明等等。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首先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强辐射力,加强和周边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入城市,甚至国际化都市。但现在却有一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辈,整天想着赶走山东人、禁止山东人来徐州工作,这样的嘴脸让人不齿。作为一个热爱徐州、维护徐州多年的徐州土著,就因为千百年前祖上曾在山东生活过,就因为没有在贴吧里跟它们一样对山东破口大骂,竟然被一帮无耻之人围攻,实在令人失望。小黑子翻遍了我的主题帖,都没有找到一条我骂徐州的记录。由于大号还在封禁中,所以这也是我在徐州城建吧发布的最后一个主题贴了。以后如果没有人回复我,我也不会主动去那里发帖了。因为在徐州城建吧这个地方,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热爱徐州历史、研究徐州文化的人得不到尊重,而那些拿徐州当挡箭牌到处引战的人却大行其道。除了给徐州招黑之外,它们对徐州没有任何贡献。让它们承认徐州文化受齐鲁文化影响,就如同让它们认可自己的杀父仇人一样。言尽于此,帖子我也会转到其他吧,毕竟是花了时间写的,吧务想删便删,确实垃几堆里容不下干净的纸。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徐州的文脉传承还任重道远,城建吧里垃几只会拉低徐州整体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