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节用餐气氛,有人经常会说一些笑话,或者呈上若干开胃菜,目的就是让就餐者打开味蕾,增强食欲,活跃气氛,加深彼此的交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有档次、有品味的特色餐厅更会为就餐贵宾呈现文艺汇演,以祝酒兴,前段时间在武当山下元和美宿·原乡本味餐厅就餐,体验了一次文化盛宴——武当元和雅集。
视频加载中...
雅集,源自于古代,专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但是这种集会别具特色,大多都是文人士子的风雅集会。
史上较著名的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唐朝让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阁雅集”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以创意诗文为主。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那场微醉,不但熏出了37首诗歌,更成就了王羲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及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书法。
明代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在明代时期雅集文化达到了巅峰时期,雅集在这个时期内展现了明代各个阶层的人们各种艺术活动。明代的雅集也是将艺术创作转变向了生活化的表达。明代人们对于雅集的向往和追求不仅仅是因为雅集能够带来休闲和娱乐,其中蕴藏了深层的文化形态。
雅集活动经常发现在一些优美的山水之中或者是私家的园林之中。对于集会上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艺术性的活动比如说:作词、作画、下棋等等。历代雅集的参与者基本上都是以文人为主,但是也会有一些贵族、商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参与。
在明初的时候统治者还是比较喜欢文学的,虽然当时社会动荡但是明太祖也是十分重视文学。到了明成祖的时候依旧实行了文治天下的理念,明朝经济富饶文学艺术开始逐渐出现了休闲性和娱乐性。
《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十一月,召大本堂诸儒试以钟山蟠龙赋,时与文学之臣燕饮庚和”,又曾“于圜丘上复命群臣赋七言律十二韵,冠以三百言序。明代对于雅集机会的地点也是十分讲究,大致分为了山水和园林这两种类型,这种场合一般拥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明代初期的时候政治并不稳定雅集机会很少存在,但是明中期开始经济发达商业也是不断地崛起对于修筑园林的风气也是大规模的在民间流通。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除了观赏还增加了很多社交的功能增加了雅集的举办次数。
在雅集的影响下,明代的审美艺术和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审美需求和艺术爱好。面对名人雅士生活的惬意但是也能折射出浮华、物质的心态,这对于艺术市场上来说也是一定的副作用,这些消极的影响也是与当时国家存亡息息相关。
雅集集会中个性张扬与闲适的生活丰富了明人的生活体验,但是这种放纵玩乐的观念也是影响到了社会风气最终发展为了乐在其中与放纵不羁这直接导致了晚明时期自由随性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促进了通俗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雅集并不是明代特殊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雅集在明代的时候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雅集不仅继承了历代的雅集优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雅集内容和规模上都超越了以往朝代。明代雅集传递了生活中的闲情雅致,人们可以从其中休闲娱乐之中获得了艺术上的灵感,雅集上的休闲艺术无论是以娱乐为目的还是以创作为目的都是见证了雅集的繁荣。雅集汇聚了各类艺术和休闲活动贴近了市民阶层,出现了大众化和生活化上直接促进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的艺术因此变得更加的富有生机和活力。
休闲艺术在整个明代不断的繁荣,明代均州(丹江口)武当山休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与公元1412年明成祖南修武当之后。随着京城官吏不断的来到武当山,也带来了京都皇家文化,并在之前吟诗作文唱主角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其他雅文化元素诸如:琴、棋、书、画、茶、酒、武当道教敬香、武当太极功夫表演等参与,武当山地区道教文化已经成为本地区雅集表演的主角,也算得上是文化入俗,体现了本地特色。
2024年4月17日,有幸在武当山下元和美宿非遗馆·原乡本味体验了一场久违的“元和文化雅集”,在东道主:谢瑞聪总经理的安排下,签到,沐手,焚香,入座。
首先是签到,在备好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提起朱笔,浇上墨汁,挥毫泼墨写下自己的名号,留下永久的记忆;接着是沐手,取来自武当山剑河圣水,在女道童帮助下,圣水沐浴双手,也叫净手,纸巾扶干;最后是焚香,焚香三柱,即道家尊崇“三”子,意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入座,元和文化雅集开始表演。
仙舞——《道家仙舞》又名内丹仙舞,结合武当太极、道家养生功、皇庭道乐、舞蹈、养生气功等精华演练而成。整段舞蹈敬畏天地、仙气飘飘,长期练习,可以达到修养身心、舒筋强肾,回春美颜,延年益寿之功效。该歌曲采用道宗仙诗大家——白玉蟾祖师所做的词《道情》,通过仙舞形式演译出“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的道家遥自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以及令人向往的逍遥生活。“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通过名师指导修行,成仙了道,过上无忧无虑的神仙日子!
养生功——天下太极出武当。武当功夫美名扬。
武当太极源于张三丰祖师原创。张三丰作为道家和太极拳一代祖师,创立了太极拳的基础招式和精髓,流传发展了千百年后,最终确立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格局,为道家和太极拳中兴做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内家拳代表之一的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练太极拳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增智开慧。当下武当太极拳也被世界各地朋友喜欢并研学。
踏罡祈福——踏罡祈福又称“步罡踏斗”、“步踏禹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吸收了很多民间的传统文化,包括神仙方术、民间巫术等等,这些文化逐渐演变为道教中的斋醮科仪,俗称道教科仪。在道教科仪中,踏罡祈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踏罡祈福又叫步踏禹步,是道教的一种礼拜星斗、召请神灵的仪式。相传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发明的,因此,也叫做禹步,是道教斋醮科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来到南海之滨,看到一只能够使用法术的神鸟,如果有小动物躲在石头下面,神鸟就一边念着咒语,一边走着奇怪的步子,突然,石头自动翻动,石头下的小动物就被神鸟啄走了。大禹看到这种景象甚是惊讶,就仔细研究这种步法,大禹发现这种步法是按照天上罡斗的轨迹运行的,借助日月星辰的力量去完成依靠人力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这种步法就由大禹流传了下来,成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法术之一。
据《道法会元》卷一百七十二记载:“禹步的三九之迹,一十二迹,一十五迹,皆夏禹皇帝以步洪波之间,履步治水,开道役神,功成登真。”这是关于步罡踏斗来源的另一种说法,相传它是由上古时期的神灵传授的,大禹只是继承者,这个说法更具神秘色彩。道教认为,禹步是天地造化之象,日月运行的结果。
传说,如果坚持百日走禹步,并且诵读文章、勤修道法,就可以与神灵沟通。三和九这两个数字在道教中尤为重要,在禹步中也有三和九的存在。禹步的三步指的是三元、三极、三星。三元指的是人身体中的元精、元气、元神,也指上元天罡、中元人罡、下元地罡;其次指的是天、地、人;三星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枢、璇、玑三星。道教的禹步承袭先秦禹步祛灾的功能,并进一步融入了神仙信仰的内容。一般在斋醮科仪中,道长总是身披法衣,脚穿云靴,意想丹田,嘴里念着咒语,脚下踏着罡步,手里拿着法宝,为众生祈福消灾。
太极逍遥扇——逍遥扇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以扇为功,以气运扇。结合了太极中的中正安舒,松柔匀慢,刚柔并济,开合有序。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静时柔中带刚,松柔圆活。既有舞蹈的轻柔之美,又武术的阳刚威仪,练则神形俱备,意气相依,养身养心!
来自首都北京的客人观看了雅集表演后发出感叹:武当山不仅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文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观看武当雅集文化,可以了解到武当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其中包括道教的教义、功夫、艺术等多个方面。
武当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人的感受是震撼和敬畏。对于武当雅集文化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首先,武当文化根植于秦巴山脉和汉水地区,是典型的地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次,武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深刻融合,通过道教的修炼和教义,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理念。此外,武当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升华的理想境界,通过历代道教高人的实践和传承,不断丰富和发展成具有武当山特色的道教文化雅集。
武当山不仅是一处自然奇观,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